评97年试卷及备考对策_文言文阅读论文

评97年试卷及备考对策_文言文阅读论文

’97试卷评析与’98备考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评析

我对’97高考语文试卷有四点看法:

1.格局稳中有变。 从总体上看,试卷格局是稳定的,它考查的内容,知识的覆盖面,题型的取用,卷面结构,赋分比例,都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

考查内容仍保持着知能并举的态势,按双相细目设题。从知识项看,语言知识及应用、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学鉴赏共计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科技说明文和现代文论阅读30分,文章修改5分, 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60分。从能力项看,五项能力层级均有所考查。识记14分,理解47分,分析综合7分,应用70分,鉴赏评价12分。 知能所占比分是35∶115,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走向。

除《考试说明》修辞中的“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变换和选择句式”,文言文阅读中的“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现代文阅读中的“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以及应用文写作没有设题外,其他各条内容试题均有所涉及,知识覆盖面很宽。题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充、修改、简答、写作,这些与’95、’96大体保持一致。板块固定、试题安排顺序相同。

这种稳定的格局,安定人心,受到中学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今年的语文试卷总的长度加大,难度控制失衡。试卷总字数为7407个字,比去年的6675个字增加了732个字,阅读字数2161个, 题干和各项要求的字数4875个,书写文字的字数1027个,这些比以往都长。这一变化违背了语文试卷应按“阅读1/3,思考1/3,答卷1/3”合理安排时间的原则,造成考生临场慌乱,不利于考生正常地发挥水平。今年语文试题有的难度值偏高,例如第四大题中的25小题为0.373,26小题为0.485,27小题为0.355,28小题为0.317,第五大题中的31小题为0.382, 造成极值小,得分率低。据1132份抽样统计,第四大题均分为8.573分, 第五大题均分为5.712分。第Ⅰ卷中的试题也存在这种情况。 由于时间紧,一些试题难度偏大,影响了总的测试效度。

2.创意旧中有新。 今年的语文试卷仍为六道大题,33小题。试题的指向是:汉语拼音、汉字书写、标点符号、词语和成语使用、病句的辨析、虚词的使用、语句的衔接和连贯、作家作品、文学体裁、唐诗比较鉴赏;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文翻译,文意的把握;现代文阅读中语句的理解,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信息和材料的筛选整理,文中内容的概括阐释,作者观点的把握,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供材料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题目考查内容的分布,命题的角度和形式,基本上是旧的样子,但是创意却旧中有新。

例如:第一大题7小题,考查虚词的使用。 没有照搬陈旧的形式和构题角度,而是用四个文句作选项,让考生分析虚词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A句中的“反而”,应该表达相反的,与原来的、 预想的不同的意思,一般和前面的“不但”相关联,从语意看,A句不正确。B句中的“无论”,是个连词,应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里使用不当。D句中的“对”,是个介词,用法基本上跟“对于”相同, 语意上从引进对象和事物的关系看,很显然它在句中的使用也不正确。C 句中的“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实际上表示口气委婉的肯定,用在这里符合语意,答案应是C项。此题看似老套,实则精巧。

再如:第10、11小题,考查对两首唐诗的比较鉴赏。一首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另一首是雍陶的《题君山》,均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前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与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比较,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后者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了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了精巧而又清丽的篇章。两篇艺术精品展示的题材相同,但是视角、语言和表现技巧却有差异,比较鉴赏,创意新颖,有难度。第10小题考查对两首诗字面意思的理解,选项中的ACD三项是分别解说两首诗的表层含义,B项分析了两首诗描绘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和月光下的朦胧美,雍诗“烟波不动”句还描写了倒映水中的君山之影、山影凝重,而刘诗“潭面无风”句却没有这一层意思,因此B项的解说顾此失彼,不恰当。第11小题比较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A 项分析刘诗描写景色的角度和手法;B项分析雍诗描写景物的视野, 色彩点染和融入神话传说的高超技艺;C项分析两首诗比喻义相同,本体却不同的巧妙构思; D项分析毫无凭借,牵强附会,很不恰当,答案应选D项。两道鉴赏题采用比较的形式,不仅有新意,而且要求考生认知范围要广,能力水平要高。

3.设题平中见奇。 今年的试题大多比较平实,也就是说实实在在地考查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基本能力的层级水平,但是平中见奇,有的题目还比较刁钻。

例如: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共设8道小题。 在题目的编排上,由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到句意的理解,再到整体把握文意。文段下面的注释还有提示,可帮助考生扫清文字和知识上的障碍。第12小题解释“绳”“胜”“恨”“请”等词义;第13小题分析“因”“乃”“止”“仅”等字义;第14小题理解“以至是”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第15小题解释文中对话所涉及的人物称谓。这些题目看似平实,有的干扰迷惑性大,有的综合性强,答题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大题“文论阅读”,所论观点鲜明,见解深刻,文理明晰,语言凝练,笔触涉及对散文发展的看法,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文段下面的注释,可帮助考生消除理解文意的障碍。但是,五道小题中有三道小题的难度值高。例如25小题理解作者提出的散文的“心”“体”“文字的新旧工具”等问题的含义;27小题评价作者对《古文辞类纂》的看法;28小题筛选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要求整体阅读,作深层次的分析,把握文意,还要进行语言转换。构题奇巧,答题要见考生的功力。

今年的作文题平中见巧、常中见新,化平淡为新奇。三则浅易的材料,却有深层次的蕴含,寓意丰厚,材料既互相关联,却有不尽相同的内涵。设题的角度巧:32题要求“根据材料1, 描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想象合理。材料中的六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子,给考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数可供选择的典型事例,构题巧妙。33题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写作前,一方面要寻求两则材料的结合点,既要赞赏“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又要发表对那些看到别人遇到麻烦,便“悄悄走开”行为的看法;另一方面要思考在一个人身上或在社会上,出现上述矛盾现象的原因,并上升到生活的哲理上去认识。材料1 是否采用,供考生斟酌取舍,在选材上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弥补了考生占有素材少的缺陷,题目的构思的确新颖、奇巧,避免了以往供材料作文的老套路。另外,今年的作文题引导考生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纠正了去年“两幅漫画比较”的作文,引导考生干预生活、批判生活的误导。

4.导向正中有误。 今年试题考查的内容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总的导向正确。但是,有些题目构题不严谨,不规范,也有误导。

正确的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学生扎实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背诵一定的名篇名句,这是一项“功德无量”、使学生“终生受用”的工作,必须认真抓好。199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对考查基础知识的重视。例如:第一大题1、2小题,指向单一化。一题侧重考读音,一题侧重考查字形。第1 小题要能辨别“旖”(qí)、“与”(yǔ)、“束”(sù)在选项中的错误注音,必须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和拼音规则,掌握声母、韵母、多音多义字有关方面的知识。再如:第4 小题考查成语使用,就必须了解“莘莘学子”的词义是形容众多;“不孚众望”的词义是不使人信服;“趋之若鹜”的词义多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万人空巷”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词义是形容人数极多。再如:第15小题中的“陛下”“臣”“卿”“朕”这些人物称谓,本来是普通的古代文化常识,应该了解和掌握。因此,复习备考必须知能并举,识记和应用并重。

再是引导学生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那就是要按照大纲要求:“字要规规矩矩的写,文章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这些要求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并未受到重视,反而被淡化了。以写字为例,从今年高考抽样的试卷看,相当多的考生字写得差,错别字多,叫人难以置信。例如“不积跬步”中的“跬”,“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枫”,“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轩辕”;还有“泰山”的“泰”,嵩山的“嵩”,“经、史、子、集”“生、旦、净、丑”等字,很多考生写错。这说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不容忽视,应该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主要靠平时教学,训练的凭借主要是教材。用文质兼美的课文作凭借,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最方便、最可靠、最省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功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是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扩宽知识面。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高考语文命题兼顾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功能。近年来,还增加了人文因素,加大了文化常识和文学鉴赏考查的力度。试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绘画、科技,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考查语文能力。试卷既取用了继承传统文化(诸如科举、典籍、书法、戏曲……)和传统美德(诸如孝道、礼仪、守法、乐于助人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的材料,也增加了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这些都要求考生视野开阔,博闻强记。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思想。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引入“时代的活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学常教常新。

但是,今年的语文试题也存在较多的疏漏。其表现为三个错误、四个缺点。三个错误是:第6小题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 正确项是个典型的病句。第9小题选择表述错误的一项,却有两项表述错误,答案是C项,但A项“六朝以后”,应为“六朝以来”表述才是准确的。第19 小题选择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是C项,但D项前后承接关系不对,造成了对原文的歧解。四个缺点是:第4小题没有考查的核心点; 第11小题选非项不是“差之毫厘”,而是“谬以千里”;第15小题选非项设项的方法不对;第27小题概括出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文中无凭借。一套试题问题甚多,造成考生答题瞎,考试谈何信度?有些试题不够科学,不够严谨,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二 对策

1998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怎么搞?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方向。因为《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能力层级的划分,试卷结构形式,赋分比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提供了样题,近三年的高考试卷都严格遵循,言而有信。因此,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是备考前的必要准备。

特别是1997年的《考试说明》,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一是增加了对能力层级的表述;二是有关考试内容的表述有的更加明确,有的更加具体;三是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明确的划分,识记7条, 理解12条,分析3条,应用9条,鉴赏3条,合计32条。 弄清这些修改补充的地方对指导复习备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它使我们认识到五个能力层级由低到高,相互交叉、贯通的关系,对我们结合考试内容,把握考点,层层推进,有效地指导能力训练很有帮助。第二,明确、具体的表述,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内容的指向和范围,避免复习中盲目扩充,超过标高的运作。第三,五项能力层级在测试中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因而对某一项内容的复习,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难易不同、形式多样的训练。

另外,分析和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对于了解命题发展的轨迹和走向,把握考试内容和能力层级的分布,弄清板块结构和试题形式,也至关重要。例如: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了1996年、1997年试题以后,有“命题指向单一化”“增加了人文因素”“同归课本”“命题作文也要偶而为之”的说法。对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慎重处置,不能盲目跟“风”跑。

鉴于当前社会上滥编、滥印、滥发复习资料现象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复习备考,带来负面效应,有必要尽早推出精品,以精治滥。或以一种质量上乘的资料为线索,教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备在复习备考中对学生进行优化训练。

在有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在运作中采取了以下几项对策:

1.分段过关,注重实效。 我们把复习备考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采取恰当的步骤,做到有条不紊,不打乱仗。

第一阶段,依纲据本,以扎实的“双基”训练,迎战会考,服务高考。

我认为,“离本不离纲”的说法是片面的。丢开课本搞复习的做法,更不足取。在复习备考中,仍然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凭借现行语文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既要作为复习的凭借,作为训练材料,但又不能拘泥。教材与训练题的关系是“形影”之间的关系,语言载体在课外,但要在课本内直接或间接地找到答案。

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强化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应用和鉴赏评价能力,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这一阶段的训练,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层层设防,过关斩将”,要舍得花气力、花功夫。一般的做法是:“精析考点,览要知识,指导解题,训练能力。”一是对考试内容要一条一条地进行分析,做到精要好懂,使学生明确指向,准确地把握考点;二是在考点训练前,必备的知识,作统览归纳,复习巩固,让学生储存于脑,用时提取;三是结合历年有关高考试题进行解析,启发思维,了解解题的过程。作适当的理性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落实到能力训练上,要求起点适度,容量大,针对性强,严格把关。

第三阶段,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临考前的冲刺阶段得到全面扎实的演练,重在提高应试能力。

这三个阶段的复习要过关,必须注重实效。“备课、教课、辅导、评改”等几个环节,都要认真抓落实,特别是训练后的“反馈信息”,要一清二楚。尚未过关的内容和某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重点突破,强化训练。 有人说复习备考要“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指语文知识和作文,“中间”是阅读。这种说法是一种“无奈”的心理反映,因为高考语文年年的抽样统计分析,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投入多,效果差,原因很复杂,老师们已经厌倦,不想再去碰它。

当然,语文知识和作文是要抓,但必须是扎扎实实地抓基本功的训练。不要“名言警句背了一大本,写不出‘我以我血荐轩辕’”,作文训练全方位,多角度,力度大,却出不了最佳立意,套路文章有的是,千篇一律。

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容忽视。

尽管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这一板块得分率低,但是,认真抓,仍然会有明显效果。以第四大题为例,赋分20分,去年抽样平均分为7.75分,今年的难度值偏高,平均分却有8.573分。鉴于此, 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突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我们的做法是:①改革阅读教学的程式,教课文不以文章学的角度架空分析,而要以筛选和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披文入情,精研脉理,探幽发微,形成习惯,重点放在学习和品味语言上,放在整体把握文意上,改变阅读教学滞后于阅读测试要求的状况。②在复习备考中,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内容分成四大块:即“理解语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评价鉴赏”等。10个专题: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和含蓄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和解说”“分析和归纳中心思想”“归纳和整理结构层次”“图文对读、对比阅读”“评价和鉴赏思想内容”等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快速阅读,敏锐感知;思维敏捷,筛选信息;概括阐释,迅速转换;表述准确,文面整洁。③根据阅读测试命题的五条原则,授之以应试技巧,掌握答题的方法。五条原则是:要使考生能利用文中语句作答题的材料。要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要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要体现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要力求题型稳定、表述简洁。一般采用填空、简答、多项选择几种题型。

强化能力训练,要精选优化的训练材料,设题规范、科学、有深度。容量要根据内容和训练目的而定,不一定都要“大容量、高起点、高难度”。有的内容,必须反复。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强化。

3.模拟演练,超常发挥。我们一般进行三次模拟考试:第一次12月份,主要是确立标高,把握路向。让学生认识会考与高考在性质、难度、命题形式上的差别,不停留在会考的起点上。第二次是3 月底,主要是调研测试,摸底探漏。一是摸清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二是了解学生掌握考查内容的缺漏和能力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针对实际,分类指导,提供根据。第三次是5月底,主要是处理信息, 把握动向。这次考试带有很大的预测性,必须在广泛采集信息,并经过分析后制卷,力求把握7月考试的走向,并在最后一段时间内, 作全面的冲刺演练。

六月,还有一个应试临场指导训练和心理调整的过程,使之在应考时能超常发挥。

标签:;  ;  

评97年试卷及备考对策_文言文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