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绣缎镇文化站 广东 连平 517100
摘 要: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繁荣之本,其表现在充分肯定本国家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的文化荣誉感和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它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感知到蕴藏的文化感召力。本文重点分析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的文化自信给群众生活带来的不同幸福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群众幸福感
前言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正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并把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强大国家重要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性化方式提升群众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智慧和宝藏,为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当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着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在薪火相传中、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在人们心中“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真正实现文化凝心聚力的重要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切实加强国史国学、国情党史教育,以及着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有序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科学保护传统村落等有效措施,传承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应建立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手段、方式等方面的人性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舒适度和感染力。我们也应当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创作推出文艺精品,去抒写群众生活,去呈现时代风采,去歌颂发展成就,去描绘美好蓝图,切实提供贴合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惠民乐民,留“根”铸“魂”,赢得群众对中华优秀文化以及现代公共文化的普遍认同和赞誉,让人们形成自觉一致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守望并建设好共同的精神家园。
2.以社会化方式提升群众文化“参与感”
无论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繁荣发展现代公共文化,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否则,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基础,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加强对文化政策法规、文化场馆机构、文化设施设备、文化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吸引群众关注和参与,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群众文化基础。
我们应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文化阵地、资源、人才等作用,增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感染力,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共创文化品牌,切实提高文化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可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试点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运行,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场所配备文化协管员,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可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等新理念、新思路,建立健全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不断拓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渠道。规范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加强培育和监管的同时,积极利用其力量为人们提供各种门类公益文化服务。按照中宣部、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等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落实法人自主权,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活力后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设岗挂牌,规范服务,传播文明,提升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形象。
3.以优质化方式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社会公众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人们各项生活需求也与时俱进、相应增长,希望过上更加有质量、有品位、有尊严、有便利的体面生活。这不仅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越来越讲究,也包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挑剔”。那种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和应付差事的文化服务,人们已经不屑一顾了。人们更希望看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更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人感到舒适、愉悦、有收获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水平和社会效益,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高产、高质、高效,满足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文化工作者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才能得到城乡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点赞,才能让人民群众心中油然而生文化上的获得感。同时,公共文化“优质化”也应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性。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当是适合对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之前,要下真功夫做好前期相关工作,包括群众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各类群体文化需求调研分析、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资源和结构分析、相关大数据统计分析,等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采取“配送式”、“菜单式”、“点单式”等针对性的有效举措,让乡村的留守妇女儿童、城镇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老年人、残障人士、生活困难人员等各类社会群体,都能从文化惠民乐民中找到获得感,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每个角落,让城乡居民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灿烂、温暖、明亮和快乐。
4.以数字化方式提升群众文化“便利感”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效应日益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对促进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内的文化传承发展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契机。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新载体,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利用“互联网+公共文化”等服务载体和手段,通过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均等化和便利化,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和文化产品服务的获得相应更加便利和高效。
首先是应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农家书屋等数字公共文化场馆。结合各类别公共文化机构职能,通过实施数字文化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等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拓展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功能,让老百姓利用各种终端载体,便捷共享优秀文化信息、丰富文化资源和优质文化服务。
其次是可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数据和平台,形成全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涵盖地域特色情况介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库等文化服务项目,甚至可以将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项目纳入其中。为游客提供以文化为主题和特色,同时又围绕文化延伸相关服务的全方位、一体化、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指南和游览攻略。可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方式,保障人们便捷利用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通过预约有序参与文化活动,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让人们在走进公共文化场馆享受免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免费、优质、流畅的无线局域网络服务。
5.结束语
群众生活的幸福,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凭借各种资源, 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能让人们在美好的文化感受中享受有质量、有品位的,实现文化富民,建成文化小康。
参考文献
【1】王资博.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三个维度[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
【2】刘鑫,韩丽华.以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才智.2017(31)
论文作者:曾韶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7
标签:文化论文; 群众论文; 自信论文; 产品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 方式论文; 和服务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