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基本途径_政治论文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基本途径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9-0008-05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拓展的基本途径探讨和研究,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该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部分。近期,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准确地认识和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

一、关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理性思考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的途径,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把科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或实践之中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规律。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强调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同时批评了那些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倾向。

社会实际,社会实践,是正确的理论产生实效性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标准。如果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则常青。这就是指实际、实践对理论的基础支撑作用和检验作用。社会实际、实践活动就是理论展开其生命力的平台。

尽管人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经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学科还是处于自身发展的青年时代。各方面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再过几十年,回头来看,这一阶段的成果水平还不能过高估计,有些东西在人们回眸历史的时候,甚至会使人有另外一番体味。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深入的研究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之中,人们又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原理的部分,放在理论形态的表述和重复上。有的学者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学研究的情况之后指出,根据统计分析,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有88%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著作,其中大部分是概论性的著作,连一些具体些的分论性研究也不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薄弱。作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更大程度地向生动发展着的实践开放,更大程度地向广阔的社会领域开放,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服务实践发展的能力。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能来自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刻体验和理性升华。我们应当及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才的实践参与或体验机制,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营养源泉所在。[2]这番议论赢得了同行众多学者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果要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者就不能不重视当今实际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决不能成为坐而论道的“法师”,更不能成为书斋里纸上谈兵的“英雄”,他们应该成为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开拓新局面的创造者和战士。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本学科的学者、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原理方面的研究,创立了理论体系,拓展了许多内容。但是,这种理论体系是否完整,这些内容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改进,怎么样进一步完善,都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的问题。而检验这些理论正确性和是非曲直的根据,进一步深入的途径,都不能离开社会实践和社会实际。所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基本途径,是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当务之急。

在这二十多年的历程之中,实践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回应这些挑战,迎接新问题的考验,也是概括和抽象新的理论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围内的各个方面的理论创新,也需要在实际和实践之中进行。

总之,在社会实践之中运用理论,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概括新理论,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这个认识论的指导下,通过联系实际,就能够在实际和实践之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时效性的基本途径。

二、途径之一:引领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前沿阵地

在思想领域高度活跃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思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连续提出了“要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3]足见研究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它占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它一般总是沿着从知识分子到青年学生、再到社会群众的传播渠道,向社会扩展。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局面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形成社会舆论的潮流并具有影响社会安定的影响力。社会思潮围绕社会发展进程的主线进行,或推进、或干扰政府工作的进程。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增加了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诱惑力和影响力,对于社会民众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之中注重引领社会思潮,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是社会思潮比较活跃的时期,也往往是人们的思想热点、难点集中出现的时期。只有联系这个最突出的思想实际,才能够凝聚人心,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思想政治教育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由于社会思潮的滋生和传播,是沿着少数知识分子——青年大学生——社会民众这个顺序进行,所以,社会思潮首先是在高校师生中生成和传播的。高校如果绕开社会思潮这个重要的突出课题,就等于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就脱离了高校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回避社会思潮,也就脱离了群众的思想实际。大学生青年中积极进步的思潮需要去引导和鼓励,把他们从心理层面的认识或不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升到完整的理论认识的层面。对于错误思潮或偏颇的思潮,需要去引导、教育。对于西方散布的反动的社会思潮,也需要开展旗帜鲜明的思想斗争。

研究和引领社会思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第一要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也是当前思想理论战线最大的思想实际。引领社会思潮,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解决人们如何排除各种偏颇和干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研究和引领社会思潮又是维护社会安定局面的重要战线。保持社会安定,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任务,也是最突出的现实政治问题。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化解思想政治战线上影响安定的思想问题,就是为现实政治任务服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也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的进程。

研究和引领社会思潮也是联系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必要选择。我国为了尽快发展,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全球竞争的大局中寻求发展之路,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遭遇意想不到的挑战。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利于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容易带来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以及西方产品的“示范效应”,和西方霸权国家的压力。这方面的社会思潮也会不时泛滥。只有在全面开放的同时坚持引领社会思潮,保持独立自主,才能在对外交往中站住脚跟,稳住阵脚,维护民族利益,取得成功的效果。

研究和引领社会思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和工作者的现实考验,也是提高其思想理论素质的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不能对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地引领,是对高校党委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检验,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的考验。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站在引领社会思潮的最前线,才能在实践中大幅度提升干部和学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实效性。

研究和引领社会思潮,也是划清相关理论是非和提高政策水平的平台。真理总是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选择、在选择中弘扬的。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可回避地要弄清许多理论是非和政策界限。如:“不争论”的内涵与百家争鸣方针的关系,引领社会思潮与反对“左”、右错误倾向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趋向的关系,吸收西方积极文化成果与抵制“西化”、“分化”的关系,历史上出现过的“突出政治”与今日“共产党人必须讲政治”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尊重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需要世界观改造的关系,“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关系,“普世价值”与阶级分析的根本区别,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与“儒化中国”的根本区别等等。这些关系弄清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效性也就会大为提高了。

研究社会思潮就要抓住当时影响较大的主要思潮,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当前比较突出的、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值得重点研究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第二,所谓“普世价值”的思潮。第三,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第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五,新自由主义的思潮。第六,私有化的思潮。第七,所谓的“宪政思潮”。第八,低俗文化享乐主义思潮。研究和引领这些社会思潮,就要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指出各自的实质和问题症结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通过解决这些思潮的影响,就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一步,凸显社会主义主旋律,形成一批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三、途径之二:深刻研究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概括新的规律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角度说,社会现实的教育往往是最有力的教育。因此对社会现实特点及其对人们思想意识影响作用的研究,也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只要人们勤于开掘,就会满载而归。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之中的实践更是这样。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只要我们与时俱进,研究分析社会现实的新特点、新影响,就能够获取时代的精华,心明眼亮,方向明确,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面对崭新的社会现实,故步自封,刻舟求剑,因循守旧,就很难不在现实面前碰壁。

回顾近三十年的历程,当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崭新面貌刚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往往并没有及时地研究它、把握它和呼应它。待到在现实中碰了钉子,产生重大失误,我们才逐步深刻地认识它,我们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才逐步适应它。从某种意义上说,80年代改革初期的频繁震荡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出现的“最大失误”,就是对我们不能及时认识新的社会现实的一再提醒和警示。学潮的冲击,安定问题的压力,青年流行歌曲的宣泄,无不呼吁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认识新的现实。90年代平稳发展阶段,在GDP大发展的同时出现的诸多的社会问题,构成了人们对发展的新的思考和焦虑。“怀旧”歌曲的悄然流行,急功近利价值观的不断膨胀,腐败现象的蔓延,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群体事件的逐步增多,都在诠释党中央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必要和这一科学思路的来龙去脉。21世纪的十年,虽然也出现了嘲笑历史,诽谤神圣的怪诞现象,但是人们看到的基本事实毕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启动和进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号召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雨后春笋地出现。这表明,我们对现实的研究和理解,已经上了新的台阶,初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现实。对社会现实的研究和理解,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在突出的社会弊病和问题面前,人们也有不满和激进,但更多的是对中央决策理解的平和态度。这就是研究社会现实的作用的表现。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许多突出的新变化、新问题,具有长久的研究价值。

第一,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思想理论界的影响,是至今没有停息的热点研究对象。一个社会,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任何微小调整和变化,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震荡,对人们的思想也会产生巨大影响。私有成分的出现和合法地猛烈增长,不仅冲击了人们的平静生活,也向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新挑战。

第二,分配方式多样化改变了邓小平同志原有的先富带后富的战略构想。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连续强调了新的分配理论之后,以资本、技术、管理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要素参加分配,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出乎意料地在21世纪初拉大,成为威胁社会安定的因素。这对人们的思想倾向影响巨大。

第三,组织形式多样化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摸索社会组织的新特点。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经济组织,高校校园的诸多社团,社会人群新的沟通和集结方式,都出现了属于难点和热点的研究对象。党中央在曲折的探索中,也发现了在这种新的社会现实面前,党的工作出现的盲点和弱点。加强党的建设的许多新任务进一步提上了日程。

第四,就业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谋生方式和心态,也改变了人们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依赖。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自主性、竞争性、选择性的自由度大为增加,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生活在许多方面缺少稳定规则的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压力空前增加,对社会弊病的不满情绪也加大了。这种新的现实不但对人民群众有巨大压力,同样对党和政府也有巨大的压力。党和政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和培育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渠道,成为执政者的当务之急。为民、为公、亲民、爱民成为今后每一届政府不能忽视的口号。

第五,利益关系多样化导致社会群体事件的增加,和思想意识倾向的复杂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社会各层次人群的利益关系。改革以来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由精神鼓励改换为“利益驱动”。这就难免使得社会民众对利益得失非常敏感,而且越来越敏感。人们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过去的羞于言表,到直陈胸襟。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并且适应了这一新的特色,还是一个未知数。然而,社会现实无论如何也会逼得我们的领导者和教育者去适应民众这种新特点。

第六,生活方式多样化,体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富裕等好处,但同时也导致了生活领域模糊区域的出现,丑恶现象的出现。这种复杂的现实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也值得长久研究。社会现代化产生的新的社会现实,必然影响人们的思想,产生复杂的思想现象。在这些复杂的思想现象中,有极端片面的,也有代表社会进步大趋势的,有的看起来是错的但实际上是有合理的因素,也有的现象看起来貌似有理,但不久就被淘汰。先进的人们,就是要有预见性、辨别力,抛弃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支持进步的先进的东西,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前头,引导正确的方向。

社会新的现实值得研究,社会发展的新的机制和规律更值得研究。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牵动着方方面面的调整;社会由相对封闭的状态转向了全面的对外开放,面对的情况今非昔比;由信息的单向传播转向了互联传播,昔日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的信息优势荡然无存;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杠杆由精神鼓励变为“利益驱动”,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情况很难转变。这些社会现实是更深刻的,涉及面更广泛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深入研究,就无法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研究历史是一门科学。研究社会现实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更有难度的科学。只要我们重视对社会现实的研究,把握社会发展的新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就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实效。

四、途径之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的新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一就是人的思想转化规律。这项实践活动直接涉及到的是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就要研究这一特定的教育对象客观存在的思想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感受到的社会冷暖不一样,往往一代人与另一代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有人强调这种代与代之间的差异,称为“代沟”(gap),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强调的是代际理解,代际和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真正的实效性。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特别是了解我们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富于实践性、实效性。

青年是社会的产物。一代社会环境决定一代青年的风貌。只要把青年看做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不会对青年带有偏见。如果把青年看做“异己力量”,那当然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也看着不顺眼。这里有一个对青年的立场问题,也就是青年观的问题。

青年是需要教育的。但关键是对他们施加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方向怎么样把握。只有抓住他们的思想特点,懂得了他们的心,才能与之交朋友,继而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代青年在新时期长大,带有这个时代独特的许多新的优点。他们知识广博,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很强,适应能力很强。但是也有弱点。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水平提高到适应祖国发展的理性高度。思想素质偏低,不但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思潮,还容易不辨香臭、从众喊叫、钻进牛角、情绪激烈。不读马列,思想素质从何谈起?

现实社会中的青年大学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第一,追求在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基础上说明问题。第二,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改换入手的角度。第三,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迫切需要科学思想方法的引导。第四,善于微观体验,不善于全面的总结,需要超越青年自身特点的某些认识论。第五,追求及时地、多渠道地沟通思想,解决对社会的难点认识的问题。第六,各行各业以“全员教育”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合治理。第七,普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者。克服逆反心理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超越的第一道障碍。只要我们抓住青年人能够理解的问题的核心,就能够成为引导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指导者。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以外,还应该注重研究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这些方面的研究,不读书是不行的。在党中央号召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学科的发展正当其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取向,正在向着实效性、实践性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展开。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来说,这些也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借中央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的东风,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基本途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

标签:;  ;  ;  ;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基本途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