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的战略思考_机械工业论文

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的战略思考_机械工业论文

对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论文,机械工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贵州机械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条件

经过多年建设,贵州机械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产业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实力来看仍然很弱,还称不上优势产业。近年来,贵州机械工业发展陷入困境。从“八五”后期开始,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现象。从机械工业系统来看,亏损面和亏损额呈逐年增加趋势,2000年亏损面达41.7%,亏损额达11632万元。

当前,贵州机械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科技进步较慢。

一是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技术落后。贵州机械工业企业大部分生产设备比较陈旧和落后,更新速度慢,服役年限长,规格容量小,技术水平低。目前企业的工艺装备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产品。例如险峰机床厂,现有主要生产设备303台,其中金切机床230台、锻压设备23台,役龄30年以上的220台,所占比例为72.61%。生产设备老化问题严重。该厂磨床主要零部件(磨头壳体等),在日本1965年产的东芝普通镗铣床上加工,因设备老化,镗孔精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而不得不采用人工研磨的办法保证零件精度。

二是产业技术基础较弱,层次低。在设计方法上,只有少数重点骨干企业能掌握CAD技术,绝大多数的企业还采用类比、放缩和测绘等传统方法。全行业CAD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设计工作仍凭技术储备和经验,往往不能一次设计成功,速度慢,周期长。在制造技术上,虽然不少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上配备了数控机床,但总体上看,先进的是点,落后的是面,大多数企业仍沿用几十年不变、落后的传统工艺及装备,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的工艺普及率较低。全行业整体制造技术水平仍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和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个别企业中使用。贵州机械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技术水平的差距达15—20年。

2.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与市场变化不相适应。

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设计和制造技术落后直接导致了贵州机械产品的整体水平比较落后,表现为产品更新周期长、品种少、性能低、技术水平低,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少产品链长、带动面大的主机及龙头产品。在3300余种机械产品中,产品技术水平为20世纪90年代(下同)的约占5%,80年代的占60%,70年代以下的占35%。由于产品供给与不断升级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因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出现了传统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和重大技术装备、高新产品生产能力短缺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通用、中低档机械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50%;另一方面是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专用设备及机械基础件的开发和生产水平不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不少产品既难与国外产品抗衡,也难于满足国内用户的需要。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和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贵州机械工业产业组织结构散、乱、差状况十分明显。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未形成一大批产品有特色并按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大者不优、优者不强。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严重。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为技术开发、市场开发营销两头弱,中间加工大的“橄榄型”结构,营销能力严重滞后于制造能力。由于行业生产集中度低,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无法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得有限的资源难以进行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严重制约了贵州机械工业的发展。

3.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一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尚未建立。从宏观管理方面来看,主要是技术改造和创新缺乏互动机制。技术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协调一致,建立高效互动机制,形成推进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合力。然而目前技术改造审批、贷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由于风险不对称、利益不统一、认识不同等原因,常常是政府审批了项目,银行不贷款。另外,审批时间长,手续较繁琐,也延长企业技术改造的时间,有的项目因此而错过了市场机会。从企业自身来看,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改造和创新的主体,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动力、压力。

二是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较低。目前贵州机械工业技术开发机构和人员数量有限,技术开发力量薄弱。全省只有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多数企业没有研究开发机构,没有研究开发经费,小型企业基本上没有研究开发能力,也没有可依托的研究开发实体。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机械工业虽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开发了许多急需的机械设备产品,但引进技术多是停留在消化吸收阶段,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够,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脱节,引进技术只是引进了生产能力,而没有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近年来,机械行业因经济效益差,缺乏合理的用人和激励机制,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特别是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由于行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建立,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因而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如贵州机械工业系统每年新产品产值率均在15%左右徘徊,这说明行业的科技进步成果并不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制约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一是国家对机械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贵州财力弱,对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十分有限,特别在1984年原分属中央管理、省管理的企业下放到所在市、州、地后,当地政府鉴于财力原因在资金上对这些企业的扶持更为困难。“六五”至“九五”期间,贵州机械工业系统平均每年只有5000万元的技术改造投入,仅相当于同期的折旧水平。其中“九五”期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技术改造投入仅占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的0.7%。

二是企业自我改造能力不足,融资日益困难。长期以来,贵州机械工业国有企业折旧率很低,平均不到6%。如此低的折旧率连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都不够,更别说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此外,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高,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等实际问题,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的自筹资金能力普遍较弱,筹资方式和融资途径单一,使得企业发展资金极度匮乏,后劲不足。由于资金使用效果不好,困难企业不仅普遍不能归还银行到期贷款本息,而且还普遍拖欠电费、水费、电信费、应交税金等。企业债务沉重,信用度低,金融部门已对机械工业企业惜贷或拒贷,使企业资金更为紧缺,企业有订货也不敢接受,市场份额受到极大威胁。

5.企业改革明显滞后,管理亟待加强。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机械工业国有企业从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机械工业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有长征电器公司、七砂集团、贵阳矿山机器厂、虹山轴承厂、险峰机床厂及省汽车配件厂6户企业,其中长征、七砂两户已改制并成功上市。但总体来看,以现代企业为特征的适合市场竞争的企业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滞后,内部产权不清,管理绩效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至今尚未找到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是企业管理滑坡,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信息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成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大部分企业都因经济效益下滑而放松了企业管理,加上分流渠道不多,企业冗员严重,因此劳动生产率低下。2000年贵州机械工业系统的全员生产率为10024元,仅为全国机械工业的四分之一。

二、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的思路及对策

“十五”乃至今后10—15年的时间,是贵州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贵州机械工业的振兴和发展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振兴贵州机械工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贵州机械工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体制和技术上走上一条不断自我更新、自觉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之路。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对加快机械工业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从实现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担负起装备国民经济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贵州机械工业必须加速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即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速推进行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改组,加大提高行业和企业素质的力度,切实提高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我国机械工业21世纪初的战略定位,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整体战略出发,贵州机械工业产业升级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市场整体竞争力。深化改革、推进资产重组,调整行业经济结构和布局;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和企业素质,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巩固基础行业,发展主导行业,尤其是新兴主导产业,重点扶植、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重点产品和企业集团;促进机械工业由数量扩张向重点提高产业素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集约型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全面升级。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1.积极推进行业战略性重组,增强整体竞争实力。

根据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相结合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基础、资产为纽带、企业自愿、政府扶持、行业引导的原则,加快实施机械工业的战略性重组,优化行业组织结构。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一批企业。立足现有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三改一加强”,做大做强七砂、长征等集团。二是搞精搞专一批企业。发挥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件(液压件、紧固件)的现有优势,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向“专、精”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巨人”企业和集团。三是关闭破产重组一批企业。对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国家政策性破产或按《破产法》破产,建立让其退出市场的机制和通道,对破产后资产进行优化重组。总之,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和所有制界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实行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通过配套协作、主配结合、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等多种途径,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统筹行业生产力布局,逐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

2.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品。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变化,贵州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品,开发先进适用的新产品;大力提高生产制造技术,使产品技术水平和使用可靠性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充分盘活资产存量和富余生产能力,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装备。一是围绕“西电东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重点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工电器、磨料磨具及机床、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环保机械等产品,逐步将其培育成主导产品。二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和资源优势、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零配件的开发和制造,主要是大型设备的零配件、飞机零配件;精密光学仪器、特种专用电机、新型医疗器械;适用于山地的新型农机产品,中草药深加工产业化的生产设备、生物工程装备、包装和食品机械;消费类机电产品等。为此,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名优品牌及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有市场、有订货、效益好的产品和军工重点任务解决生产急需的流动资金,巩固市场占有率。要有针对性地对七砂、长征、险峰、贵变、万达、詹阳等重点企业的关键工艺、检测手段和设备进行改造,大力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走质量和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带动整个行业的振兴和发展。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贵州机械工业国有企业要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着力提高应变市场经济的能力。为此,要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一是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的决策功能,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特别是要严格建立以监事会为主的自我监督约束中心。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转换经营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深化国有企业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采取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生产资金、成本费用、购销活动、投资融资、资产处置和消费性资金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强化对资本营运的监控力度。四是要加快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着力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切实加强研究、开发、设计和总装、营销、服务两头能力的建设,尽快向两头强、中间精的“哑铃型”结构模式转变。总之,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反应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

4.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企业取胜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振兴发展贵州机械工业,必须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当前要紧密结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具有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二是要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技术开发中心。要优先选择技术进步意识和实力较强、技术开发机构基础好的企业,集中支持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重点大企业要全部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其他大中型企业要建立不同类型的技术开发机构。对现有的已建立起来的技术开发中心,要逐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自主开发体系。三是要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推动产学研联合,使科技成果以多种方式进入集团或大企业,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改造与再创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传统产品和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努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自己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从而,使企业有能力不断提供先进、适用、成熟、成套的技术与产品。

5.切实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资金匮乏是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的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拓宽贵州机械工业的筹资、融资渠道。为此,要按照“企业自筹为主、银行投入为支撑、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筹措为补充”的原则,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和运行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建立工业技术进步发展基金,每年专项安排基金用于行业技改,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资金来源。二是全力做好项目的准备工作,努力争取国家的国债项目资金投入。三是努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扩大直接融资规摸。要特别注意上市公司的业绩,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达到配股条件。加大利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融资方式,解决发展资金不足、债务过重的问题。四是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吸收民间资本。谁有资本就准许谁投资,给民营企业以同等的国民待遇。按照准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率。五是积极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现有企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培育投资环境,吸收外资投向机械工业。要打破常规,对内对外全面开放,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内外资金,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如基础件行业、重型机械行业等。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等,争取合资合作,盘活存量,以此促进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活力和水平,从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6.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机械工业快速发展。

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为此,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为企业发展构筑有利的宏观环境。一是要强化行业管理。当前应突出强化行业管理的规划、引导和服务职能,主要是抓好行业规划、投资导向、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政策研究,强化行业的自律管理。二是要完善技术服务市场。加快发展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业,积极创办技术市场和高新技术市场。规范发展技术开发机构、新产品展销中心、技术贸易中心等,搞好技术市场的功能建设,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三是要积极培育省内机电产品市场。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在同质同价同服务原则下优先使用本省机电产品。四是要加快实施人才工程。制定和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速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开发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建立进出通道,加强人才的引进。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各类人才。通过实行有效的人才使用和激励政策,创造优越的人才吸纳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机械行业发展。五是要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合法经营,保护公平竞争,规范竞争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地方名优产品,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总之,政府要加快完善宏观管理机制,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经营、行政等手段,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以此推动贵州机械工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振兴和发展贵州机械工业的战略思考_机械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