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何在——走出当今高校德育的困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当今论文,困惑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堂堂大学生竟然嫖娼卖淫,此事令人震惊。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教师就此事与大学生讨论时,一些大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有学生甚至认为,这是学生的私事,教师不应干涉。
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也不是需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或如何进行性教育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过去的20年中,性道德教育并没有被学校忽视,并且各高校对于此类问题都有严格的纪律规定,问题严重者甚至被勒令退学,尽管如此,仍不断有人以身试法。这类问题并不单纯表现在性道德上,现在高校中日益严重的逃课、考试作弊,以及高校学生道德文明素质下降等现象一样值得我们去深思。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没有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不能说没有相应惩罚措施,但是诸如此类现象在大学中屡禁不止,是否值得广大德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现在的德育方式进行一次深刻反思?
一
当今高校德育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德育工作者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讨论的核心在于当今高校德育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有的人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与近几年来德育工作的弱化有关。但实际上,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德育工作,各高校也不遗余力地强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最近几年,高校德育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是加强了。还有的学者认为,造成如今德育工作陷入窘境的原因在于客观的外部环境,环境对学生和开展德育造成了消极影响。这种看法虽然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客观环境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我们如何能够判断德育工作在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等方面无能为力呢?还有的学者主张强化纪律与惩罚机制,认为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靠严厉的纪律和校规,对违规者予以严厉的惩罚,使其行为就范,并同时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纪律是开展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它并不等于德育的全部,而且,仅仅依赖于严厉的纪律约束来开展德育,无疑将德育化作一种“暴政”,从而压抑学生的主体性,这种观念显然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这些看法都没有回归到德育本身上来进行考察,我们寻找问题的症结不能脱离现实的德育实践。以“两课”教学为例,“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然而,近几年来,“两课”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两课”教育形式化,很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表现出对“两课”课程不感兴趣。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满足于“考前三天背,考试60分”的标准。显然,学生对“两课”课程的态度充分说明“两课”教育还没有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人格的渠道。有人指出,改变“两课”教育所面临窘境的措施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艺术,要善于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但是,提高教学艺术只能部分缓解“两课”所面临的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危机。另一方面,学生并没有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因而,形成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脱离,即知与行不一。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中提到了“课桌文化”问题,即一部分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但实际上,一些学生更加变本加厉地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甚至以“创造课桌文化精品”为荣。在“两课”中,教师也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性观念,但在高校中,种种性越轨行为仍旧频频发生。可见,在实践中,许多学生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个性出发,恣意妄为。
高校德育所遇到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需要对德育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索,将高校德育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之上,即“德育何在”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孤立地看待德育问题,因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高校德育没有完全融合于整个高校体系之中,与智育、体育等方面存在某种脱节,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德育更没有完全融合于人们普遍的社会实践之中,与人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产生脱节;二是高校德育被僵化成一个固定的模式,缺乏与时代发展的种种结合,缺乏与时俱进。在实践上,我们应该赋予德育何种可操作性,如何践行德育,即“如何德育”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德育何在”问题的正确认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将德育行为孤立起来,否则,极易将德育形式化。事实上,德育的开展始终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它势必与高等学校中的教学与管理,甚至与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广泛的德育实践。
二
首先来看“德育何在”问题。“德育何在”问题的根本在于德育应该置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在以往的讨论中,有的观点认为德育是统率,德育主导智育与体育;有人则认为,智育为上,德育为下。无论是将德育置于智育与体育之上还是之下,都同样地犯了一个错误,即将德育从智育与体育中孤立出来。实际上,德智体是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德育过程本身也贯穿于智育和体育之中。然而,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德育与智育和体育的关系问题,而是德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与管理,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问题,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对“德育何在”问题的解答必须先解决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首先,由知识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过渡。道德在伦理学史上曾经被看作为一种知识,苏格拉底断言“美德即知识”,并论证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基本德目。在中世纪,道德教育被视为上帝对人们要求的知识,文艺复兴以来,知识理性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道德的知识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在今天,我们在“两课”教学中,德育仍然是从一个将道德视为知识层面来进行教学的。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来传授的弊端在于:对于学生的德育,只满足于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运用,更没有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成为一种稳定的德性。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将知识性教育式的德育转变成为一种实践体验性的德育。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实践力量,只有当其撞击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将对“善”的追求视为实践理性。恩格斯也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因此,高校德育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实践上来考察,着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性。需要指出的是,从实践意义角度来开展德育并不是否定“两课”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而是将知识传授与实践引导充分结合,帮助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其次,由规范性德育向价值性德育转变。我们现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多半是从社会规范性角度出发的,即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这种德育方式将道德视为一种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不轨行为进行惩罚。然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成熟的心理意识,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服从,他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价值祈求。如果一个规范与其追求的价值不相符合,很容易形成对道德规范的抵触情绪,甚至公然挑战道德规范。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进行一种价值性德育,培养学生德性,比灌输一定的规范更为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道德的价值性。形成道德价值性有两种策略,首先是价值引导策略,这种策略在西方国家的德育中很普遍,如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张用道德两难问题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如著名的海因茨两难问题,海因茨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妻子而不得不去偷药,让学生针对这种行为给予选择和价值判断。[2]其次是灌输性策略,即将一种终极价值意义作为一种理论灌输给学生,而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正是出于这种目的。然而,无论是何种策略,都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德育实践中,价值引导和理论灌输要相互结合,但两者都不可超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另外,不同的学生也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德性也有所差异,在德育中,还要做到把引导学生实现品德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注意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培养学生德性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采用何种策略,而在于如何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出发,注重合理的价值引导和灌输,在实践中阐发德性,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多样性的统一。
最后,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一切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道德教育的观念也不例外。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征,高校德育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对于性观念的变化,性道德教育缺乏必要的应变措施,一些学校现在仍然只满足于新生入校后肤浅的性知识讲座,出于传统的原因,对一些敏感的性话题不敢涉及,然而恰恰是在这些敏感的性话题上,青年学生容易迷茫,走向性误区。在这种情境下,出现诸如文首所提及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网络道德在许多高校德育中没有被引起重视,以致在一些地区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也没有涉及网络道德概念。与这种情况相对的是,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网络道德缺位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无规范性也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见,高校德育工作不能独立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外,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发展的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摒弃德育中的旧观念,研究和解决新的德育课题。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的症结在于孤立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践之外,因此,对于“德育何在”问题的解答是“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德育工作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既不能凌驾于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之上,也不能将其作为其他教学活动的附庸,而是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学习生活实践之中,在社会层面上,德育则应贯穿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即“德育在社会实践中”。
三
在解决了“德育何在”的问题后,“如何德育”的问题也相应得到了解决。实际上“德育何在”和“如何德育”的问题是“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上的不同反映。如果说“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在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德育孤立存在而陷入窘境的局面,那么,在实践上,它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德育方法。
首先,“德育在社会实践中”要求高校德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心,摆脱以班和系为单位的德育的局限,发展以个体为中心的德育。在以往的德育中,常常通过辅导员、团委、学工部以班和系为单位进行管辖。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德育工作并没有深入到个人,德育工作者考察对象只是班或者系,更具体也只是班上的个别同学(先进的或者落后的),而不是每一个个体,如有的学校辅导员知道他管理的有几个班,但对于有些学生,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的考察出现严重失衡,德育成为部分人或者班级整体的德育,而不是从每一个个体出发的德育。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是,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而这个了解过程,必须要求德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样化的德育,不能利用简单的班级整体活动来简化这个过程。
其次,注意在实践中联系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开展德育。在进入新世纪后,学生素质与20世纪80~90年代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批学生大多出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而且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多。与此同时,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普遍地称自己为“新新人类”或者“酷的一代”,他们流连于网络与电脑游戏,熟悉好莱坞与MP3。在他们那里,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以他们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如有些学生主张“我酷故我在”“我叛逆,我疯狂”,表现出他们对传统伦理的狂热挑战欲望。有学者将他们称为后生代。如何对这一代大学生开展德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可以相信,德育工作者在没有深入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时,是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把握后生代“新新人类”的思想脉搏,要求德育工作者积极与学生进行交往,接触和了解他们接受或喜爱的新生事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在他们的语境中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在强化德育个体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德育整体化发展。在整体观念上要超脱班与系的小集体概念,形成以高校为整体的大德育体系。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合并,后勤社会化等改革使原来的班级概念受到弱化,与此相适应,需要形成一种更广泛的集体感和包容性。否则,会为德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某大学合并后,在一些学生中间形成了“正宗”和“非正宗”的区分,在一些事情上,甚至出现了排斥所谓“非正宗”学生的事情,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另外,后勤社会化使整个大学生的新的生活空间成了一个小社会,不同班级、不同系别,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彼此间的互相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因此,过去由于系与班形成的“门户之见”需要剔除,否则就会形成对高校德育的障碍。
最后,高校德育要注重发展校园文化,并立足于校园文化,形成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文化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直接有利于开展高校德育。然而,校园文化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必须依靠广大学生、教师、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一方面,它依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并对师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立足于本校,并对社会形成文化辐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高校德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在微观层面上,高校德育应该紧密结合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德育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不断与学校教学管理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起到总体上的引导作用。两个层次相结合是一个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过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始终,“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工作中的总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