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概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概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起点;坚持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其原因;从农村到城市是其时序;三步走是其战略步骤;既要调整生产力自身系统、又要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其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政治体制是其保证。

关键词 生产力理论 社会主义 逻辑起点 时序特征

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这一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起点

(一)理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从马克思到列宁,对于解放、发展生产力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视的。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反复强调:“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很重视生产力问题。1944年3月,毛泽东就说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 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而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4 〕这就把革命和解放生产力的关系说清楚了。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他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解放生产力的壮举,而且有发展根据地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探索。

以上观点说明,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原则成为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理论起点。

(二)现实起点: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从理论上说,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已经为社会主义规定了基本原理,社会主义运动正是遵循这些原理而蓬勃开展起来的。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存在问题。正因为对这个问题搞不清楚,这些国家才忽视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成为导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缓慢以至和平演变的重要原因。针对中国的实际状况,邓小平多次阐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水平上不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正是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的。他认为我们现在搞的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从不够格到够格,其途径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三)逻辑起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应该从生产力自身因素和经济体制入手,这是一般要求。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1957年以来的错误认识水平上。因此,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了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逻辑起点。“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6〕解放思想的结果,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恢复了党的政治路线,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原因

(一)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兴衰的关键。

统观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中国亦是如此。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对立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太慢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有什么优越性?”〔7〕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体现出来, 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正由于此,邓小平才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不放,提出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就一心一意搞建设,就是发生战争,打完后仍然要搞建设。

(二)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保证。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综合国力还弱。“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8〕邓小平还说过,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应该代表第三世界人民说话,因为我们这一票是属于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在保卫世界和平、发展第三世界经济这个问题上,中国应当而且能够有所作为。而这一切都是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的。

(三)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我们的缺点、错误之一是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也想发展生产力,但是方法不对头。因此“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9 〕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才使我们综合国力不强。这一教训,是十分沉痛的。中国经济滞后的20年,正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美、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大大落后于人家。如果我们再不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时序特征和战略步骤

(一)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时序特征。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部门门类齐全的大国。这样,搞好解放、发展生产力时间秩序上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倡导按照从农村到城市的时序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0〕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邓小平坚决支持凤阳等地的包产到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迅速的改变。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11〕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而且包括工业、商业、科技、教育等一系列领域。因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全方位改革的开始。

(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步骤。

发展生产力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邓小平将其规定为三步走。第一步,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一步中,要以1980年为基数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三步走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第二步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要上台阶。上台阶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跳跃,社会财富有巨大增长。为什么要上台阶?邓小平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问题。从国际上看,90年代是经济发展时代。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很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会出问题。而从过去经验看,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说明,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办得到的,1984年到1988年就属于上台阶时期。因此,“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12〕

四、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方法、途径

(一)从生产力自身系统来看。

第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先,提高劳动者的政治素质。作为劳动力载体的劳动者,同时也是社会意识的载体。当劳动者以生产力因素的身份出现在劳动过程中时,他不可能将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感情等精神因素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因此,提高劳动者的政治素质,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劳动者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3〕其次,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包括劳动者体力方面的健康和强壮程度以及智力方面的发展,即劳动者要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邓小平特别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把教育放在首位。他认为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14〕为此,邓小平十分强调要安排好学校比例,使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并且重视劳动者的再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有机结合,使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所以邓小平十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其发展方向。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之中。“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15〕

(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看。

第一,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基础力量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社会性是生产力最重要的特征。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得以构成和实现。由此产生了依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依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强调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他提出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改革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学习苏联而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虽然也发挥过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作用,所以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因此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发展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包括:其一,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其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6〕其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五、解放、发展生产力的保障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在阐述生产力理论时,总是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如他自己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讲的最多,因为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改革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7〕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归根到底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稳定的和平环境。邓小平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一个和平环境。”〔18〕他坚决主张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因素。1989年政治风波前后,他多次强调中国不允许乱,压倒一切的是稳定。同样,发展生产力也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19〕因此,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对外开放是和稳定的世界环境分不开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本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只有把世界先进经验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发展生产力。

总之,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总纲。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从政治角度,全局的高度为中国解放、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注释:

〔1〕〔9〕〔10〕〔11〕〔12〕〔16〕〔17〕〔18〕〔19〕〔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16、145 、237、238—239、377、138、176、228、57、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73页。

〔3〕《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 586页。

〔4〕《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第4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1991年6月第2版,第1079页。

〔6〕〔7〕〔8〕〔13〕〔14〕〔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1、128、240、367、104、88页。

标签:;  ;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概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