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文山 663099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前后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0月我中心随访的艾滋病高危人群240例作为观察对象,开展艾滋病防治干预,对比干预前后观察对象对艾滋病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保护措施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干预后观察对象的艾滋病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保护措施情况比较上,干预后观察对象不参与有偿献血、不共用注射器、主动咨询疾控机构、性接触应用安全套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干预活动对提高艾滋病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降低感染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艾滋病干预工作和临床借鉴和全面普及。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人群;防治
艾滋病主要是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临床方面又将其称为获得性免疫综合征,其在人群中存在普遍感染性。目前临床还未探索出特效的艾滋病治疗方法,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做好防治工作和健康宣教,增强人们特别是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感染传播途径的了解程度,纠正其错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行为,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艾滋病高危人群24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进行如下分析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0月我中心随访的艾滋病高危人群240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上,存在吸毒史;②在娱乐场所工作或长期外出者;③经常参与有偿献血活动;④遵循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则,签署相关协议书。其中男135例,女105例,年龄在18-48岁之间,平均年龄(25.8±6.3)岁,其中已婚97例,未婚78例,离婚65例。其中娱乐场所工作人员70例,吸毒史45例,长期流动人员60例,长期有偿献血,性病患者40例,其他高危人员25例。
1.2 方法
开展防治工作前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指导,将防治工作的具体方法技巧、重要意义等进行明确,落实防治措施时需要保持礼貌用语,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以免增加观察对象的反感情绪,问话时必须具备目的性和针对性,使观察对象可以真实体验到这只是为了更好的防控疾病,提高其配合意识,保护好易感人群的隐私。观察对象必须认真回答各相关问题,禁止虚假信息或谎报,若其不愿意回答某些问题,可直接拒绝。由流行病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相关问题,并对疾病防治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由专业人员对观察对象进行艾滋病基础知识的宣教指导,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的具体诱发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过程、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不良反应、禁忌事宜、防治重要性的,通过向患者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单、播放视频等方式,增强患者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也可邀请已病发人群现身进行说教,使艾滋病高危人群可以全面了解艾滋病的整体知识;在保护好观察对象隐私的基础上,对其职业环境、日常生活环境等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其具体情况,讲解当前部分措施诱发艾滋病的危险性和可能性,促使其尽快改正错误的或不良举措。充分了解观察对象的内心疑问,并及时予以解答。此外,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医护人员还必须劝解观察对象定期到相关机构或医院做体检,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后,要即刻到以上部门进行检查和治疗。与此同时,专业工作人员还必须与公益结构、政府部门等进行密切配合,定时将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发放给观察对象,并将安全套的相关知识传授给观察对象。定期将经历、背景相似的观察对象组织到一起,促使其可以就自身知识观点、预防技能等进行讨论,组织集会的同时,还必须对核心教育人员进行确立,按照由点及面的方式,帮助其更加充分的掌握艾滋病的有关防治要点,并逐渐向整体范围扩建。专业工作人员要与相关业主、政府部门默契配合,设立共高危人群长期咨询的检测地点,并将附近人群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的基础知识,使整体范围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观察对象防治干预后的艾滋病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更高;同时对比干预前后应用保护措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得到的数据,分别用()、(%)对计量、计数资料进行描述,组间对比分别行t检验与x2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干预前后观察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干预前观察对象艾滋病知识得分为(59.3±4.3)分、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为(67.3±10.0)分,干预后分别为(67.4±4.6)分、(87.4±12.4)分,经统计比较,干预后观察对象艾滋病得分、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t=19.2893、19.5474,P值均为0.0000)。
2.2 对比干预前后观察对象应用保护措施情况
干预后,所有观察对象主动咨询疾病机构、不共同注射器、不参与有偿献血、性接触应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与干预前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
3 讨论
防治艾滋病的关键在于提高艾滋病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预防方法[2]。艾滋病防治干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通过对艾滋病高危群体进行宣教干预和科学预防,使其防治知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积极配合临床方面和有关部门的治疗干预工作,有利于显著降低艾滋病感染率,保障社会安定和谐[3-5]。
由本组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后观察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应用保护措施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明科学合理的干预活动对提高艾滋病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降低感染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艾滋病干预工作和临床借鉴和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 胡霞.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性防治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5):161-161,162.
[2] 王丽萍.分析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及控制[J].医药前沿,2016,6(6):69-70.
[3] 贾元和,苏丽娟.浅谈健康教育对艾滋病疾病防治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311-312.
[4] 龙翠芳.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社会治理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7):23-26.
[5] 马永岚,李永强,王卓等.艾滋病检测实名制和高危人群的强制检查提高了 HIV/AIDS的监测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z1):256-257.
论文作者:丁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艾滋病论文; 对象论文; 人群论文; 知识论文; 统计学论文; 艾滋病防治论文; 得分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