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均势论文,国际关系论文,战后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冷战结束后,均势演变愈来愈依赖于多极化而存在,均势的作用也由于冷战后历史条件的变迁,有的延续至今,有的正处于新的演变过程中。“三角”关系作为均势的典型被当作大国的战略加以运用。面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均势问题,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 均势演变 多极化 三角关系 大国战略 对外政策 影响
均势原理是国际关系史上较早形成的理论之一。“均势”一词,早在“国际关系”一词出现300年前就广泛流行了。可以说,均势理论是最早期典型的国际关系理论。它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冷战的结束,早期的均势理论所赖以存在的种种条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来重新认识并发展均势理论是当务之急。本文拟对均势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现实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均势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均势或势力平衡学说在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均势”是在国家间利益关系和力量关系交相作用下,国际社会中各种势力互相牵制,彼此抵消,划分壁垒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均势”的潜台词是“你不能变得过于强大”。[①]这句话对均势各方都适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大国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美、俄、欧洲联盟、日本和中国,作为能影响国际形势全局的世界主要力量和影响中心,相互之间的关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局势的面貌和走向,决定着国际关系总的演变进程。这五大力量中心构成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本雏型。在这种多极均势的架构下,各种力量中心在全方位、多层次上开展灵活通融、富有弹性、注重利害的活动,并交替使用各种方法,借重多方力量,来有效地维持各方的“均势”,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均势状态中,各方都能有所忍受,有所妥协,也均有所补偿,有所收益。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谁也压不倒谁,谁也不能脱离其他力量中心而独家主导世界事务。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极均势中的各种力量之间既有矛盾、竞争,又有合作、协调,决定了均势各方竞争共处的关系形态。
由此看来,均势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动的概念,它是国际体系与结构内部各种力量(即“均势各方”)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总体平衡状态。在均势状态下,各国实际上均奉本国“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只不过以“国家力量”对比所构成的相互制约局面为其外显特征。这种特征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若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深度和广度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就要承认:均势演变愈来愈依赖于多极化而存在,多极化揭示了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二、均势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对于均势的作用,西方学者多有论述。詹姆斯·多尔蒂就曾明确地指出均势有四大作用:(1)防止建立世界霸权;(2)维护体系本身及其组成部分;(3)保证国际体系的稳定与相互安全;(4)用防止战争爆发的方法来巩固和维护和平。[②]
由于冷战后历史条件的变迁,均势的作用有的沿袭到冷战后,有的正处在新的演变过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认识。
1.美国运用平衡手段,维护“一超”的独霸地位,多极均势将起到削弱美国霸权地位的作用。
两极格局崩溃后,“一超多强”成为当今国际事务发挥重要影响的五大力量。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独霸世界。它欲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构筑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希望按照美国的蓝图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体系,确保美国继续称霸。为此,美国特别提防在欧洲或亚洲出现与它平起平坐的大国,并公开把世界分为四类:盟国、友国、非盟非友国、“胡作非为”国。它视前两类为依靠和利用对象,视后两者为防范和打击对象。
在欧洲,为防止俄罗斯发展成为能同美国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美千方百计地削弱俄的军事力量,遏制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并坚持北约边界加速向东扩张势力范围,企图把北约边界向俄推进,对俄的安全构成威胁。美国不希望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要它长期充当“二流大国”、“小伙伴”。在亚洲,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强大与统一,美国大搞“平衡”、“玩牌”的游戏,一方面打“人权牌”、“最惠国待遇牌”、“复关牌”,向中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打“台湾牌”,支持台湾当局某些领导人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并不断出售武器给台湾。美国试图以《与台湾关系法》为法理依据,来实现维持两岸均势的政策目标。美国还压日欧等西方盟国开放市场,不时挥舞“超级301条款”的大棒,单方面宣布实行经济制裁。在其它地区,美国对别国内政横加干涉,尤其对那些敢于抗衡它的国家,动辄进行制裁、禁运、封锁,甚至动武。它试图在均势体系中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遏制其它力量的发展势头。
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行径,遭到了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抵制和反对。虽然在多极均势中没有任何一极的实力能与美国相抗衡,但“在三国以上的均势中,则不需要这些国家力量相等,因为弱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强国。”[③]由于内部问题和力量的局限,美国在行动的范围上将会有所收缩。这表明美国要领导和主宰世界已力不从心,它的单极世界的主观梦想将会得到有效的防止。
2.三角关系作为均势的典型被当作大国的战略加以运用。“在均势理论研究中,‘三角’关系研究历来是被当作均势理论的典型来对待的。”[④]冷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维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没有世界的均势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处理三角关系被一些大国当作重要的战略来运用。”[⑤]
(1)在欧洲的政治和安全事务上,美欧俄三角关系将发挥相互制衡的重要作用。
美国为了控制欧洲事务的主导权,首先提出以“新大西洋主义”为基础,建设“新欧洲”的主张。一方面美国同西欧合作,另一方面美国、西欧同东欧合作,维持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强化对欧外交,重申欧洲仍然是美国安全的“核心”和利益中心,以缓解欧洲对美战略重心东移的担心。二是重视德国的作用,突出美德关系。克林顿一再强调德国是美国“有决定意义的盟国”,要求德在北约东扩和全球性问题上多发挥作用。这表明美在减少驻欧美军及实力地位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急于扶植德国作帮手,以图在欧洲及世界事务中牢牢掌握主导权。三是允许西欧建立与北约相配合的独立防务力量,西欧今后将更多承担防卫责任。美国明确承认和尊重西欧在防务方面的“某些独立性”以换取西欧在“防务大局”上对美的支持与合作。这样做对美国来说是一举多得,既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也可扩大美国在欧洲特别是在东欧的势力和影响。
欧盟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欧洲的联合与团结,重建强大而统一的欧洲,摆脱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欧洲的控制,同时,全面发展同亚太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借助亚太国家扩大西欧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欧盟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成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世界各大国相抗衡的一支国际力量。今年3月初,首届亚欧会议在曼谷举行。亚欧会议的举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产物,它表明了东亚的崛起,欧盟对东亚刮目相看。亚欧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互补性强,互利合作符合各自战略。而且,在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即北美、东亚与欧洲,综合经济实力尚不平衡。亚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发展,就有可能使美、欧、亚三极经济格局朝着相对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削弱美国的经济霸权。
俄罗斯自1992年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由亲西方外交转为兼顾东方的“双头鹰”全方位外交。重新确立世界强国地位,维护俄罗斯民族利益已成为俄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其主要意图是,一是谋求同西方享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敢与西方抗争,坚持独立的外交立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是其全方位外交重点之一,俄独立后一直想进入西方俱乐部,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平等的伙伴。二是加大东方外交力度,积极开展亚太首脑外交。俄罗斯十分重视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其主要考虑是,平衡西方,扩大影响,体现俄的欧亚大国地位,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加入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三是重视“近邻外交”,把独联体国家作为对外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俄把前苏联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和“特殊利益”所在,称对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负有特殊使命”。俄极力维持自身均势体系内部的安全。俄曾警告说,如果北约东扩,世界将再次分裂合成两个阵营,并有可能使“欧洲转变为战争状态”,延缓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2)在亚洲政治和安全事务中,中、美、日三角关系具有互相牵制的作用。
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后继承和发展了布什的新亚太战略。五角大楼在描述美国的“不可替代的平衡轮”作用时含蓄地假定: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将从“遏制”战略变为维持地区“均势”的战略。根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办公室草拟的战略计划,美国将以几种手段来谋求维持亚洲的均势,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终止削减驻东亚地区军事力量的计划;二是重新确认美国安全条约的重要性并为其增添活力;三是对华推行“合作加遏制”的双重政策。今年4月中旬,克林顿总统对日本进行访问,美日双方签署《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等文件,使美日安全条约为核心的安保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战略目的,既希望日本为推行东亚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又防止日本壮大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竞争对手。
日本的战略意图和目标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从亚洲走向世界,加速跻身于世界政治大国行列,成为未来世界举足轻重的一极。为此,它亟欲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变“美主日从”的格局,同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挣脱走向政治大国的束缚,而这次美日安保体制的更新,日本从“被保护者”向“参与者”转化,对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和走向军事强国的日本来说,是一个保障体系内部安全,重新构筑冷战后均势体系的良机。
中国是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与强大,不仅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而且是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注意到,美日安全条约是日本战败后为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包括核保护而制定的。现在,美日要把它的目标、范围和作用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从而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日本《读卖新闻》载文说,日美安保联合宣言,把重点放在了面向下一个世纪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保障上,其背景是企图同预料今后将会强大起来的中国保持均势。日美首脑一致认为,“对于地区稳定与繁荣来说,中国发挥积极而建设性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中国的进一步合作关系符合日美的利益”。“如果从正面指出中国的威胁,会刺激中国,使中国遭受孤立,并且打破东亚的均势。这将会妨碍这一区的经济增长”。[⑥]可以说,出于这种考虑,从而采用妥当的措词,即希望中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使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或力量平衡不至于遭到破坏。
3.双重均势态势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在冷战时期,世界政治舞台上曾存在过具有平衡作用的中、美、苏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实际上是战略安全上“二对一”的格局,因为当时中国和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的威胁与扩张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现在这种关系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瓦解。此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继承者,一种性质不同于前者的均势态势依然存在。德国《世界报》的文章指出:“美国同北京和莫斯科保持的有把握的三角关系已同冷战一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太平洋的双重均势态势:中国——俄罗斯以及日本——美国。这种态势暂时还不意味着危险,但在任何危机中都会使人感觉到它;而且危机还是不会少的。”[⑦]在这个双重均势态势中,美国一方面依托北约组织遏制俄罗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日美安保条约企图遏制中国的强大。
今年4月下旬,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期间,两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两国签订了十几项合作文件。同时,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这些标志着两大邻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伦敦出版的《每日电讯报》敏锐地指出:“它们已经建立了一种对付西方影响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俄亲密关系将对西方的影响构成一种可怕的抗衡力量。”[⑧]
三、均势对冷战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中国在分析国际形势和制定对外政策时,实事求是地承认国际关系中均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仅正确地运用均势谋求世界和平与稳定,而且巧妙地使中国在与西方大国打交道时取得主动和有利地位。
1.积极利用均势政策改善中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与周边各国睦邻友好,平等相待,积极与它们改善发展外交关系,已先后与一些邻国建交、恢复正常关系,广泛开展高层接触交流,主动与俄、越、老(挝)、印分别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并已为此达成一部分解决或缓解矛盾的协议,在不同范围内、层次上积极参加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双边磋商,力主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冲突,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在柬的维和行动。这样的政策、主张、做法,显然使中国成了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加重了它维持地区安定的份量,有利于该地区的力量平衡。
2.利用均势状态,运用均势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利益。
冷战后,美国和一些西方大国坚持冷战思维方式和政策,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真正强大崛起,不断制造种种借口,向我施压和牵制,干涉我国内政。因此,反遏制已成为冷战后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之一。
近些年来,美国设法通过一系列制裁遏制中国,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一项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面明确地向美国政府表明,在原则问题上,中国决不让步,并针对美国的制裁提出了反制裁的措施;另一方面将与美国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转向欧洲和俄罗斯。
中国与欧洲经贸关系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将“西方反华联盟”拆散。既然中国能从欧洲获得高技术,美国的制裁牌就失去了部分力量。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反制裁对波音公司等美国公司带来了影响。这些公司看到它们在中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正在缩小,12家美国大公司已公布一项“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计划,以说服美国政府将贸易与政治问题脱钩。香港《南华早报》发表文章认为,“北京的以民破关或以商破关(即利用人民和商人来向美国政府施压)的政策,是它出色的平衡战略在对外政策方面的延伸”。[⑨]
3.均势理论与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倡导并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对外关系准则,是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础。运用均势策略不等于是放弃原则。有人把均势原则当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这种提法是片面的。均势理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结合,有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
(2)均势理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配合,体现了我国外交上对世界格局的总体把握。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此,空喊和平共处无济于事,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拿起均势理论的策略武器,增强自身国力,壮大世界和平力量,才能汇合成强大的抗衡霸权的力量,达到全球国际体系的实力均衡。
(3)均势理论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结合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均势运用方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我们不称霸,同时也不允许任何超级大国干涉我国的内政,更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例如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上反对西方大国搞“平衡”、“玩牌”的游戏,反对别国打“中国牌”,并在一切对外交往中讲原则,重信义。
在进行均势理论的探讨中,应该牢记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并运用于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去。
注释:
①盖索恩·哈代:《伦敦国际事务简史》,伦敦,1935年版,第5页。
②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③威廉·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0页。
④⑤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253页。
⑥[日]《读卖新闻》1996年4月18日。
⑦⑧⑨《半月谈》1996年第6期。
标签:国际关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