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等教育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5-0026-06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临着需要作出价值选择的策略调整;这种变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缩影。研究这种变革,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①。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
1.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现实基础,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提供了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基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首先并不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而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是当代高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选择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实现大众化需要对精英教育体系进行改造,冲击诸如“高等教育是少数人才的特权”、“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闲逸的好奇”等传统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转变为直接连接社会的“动力站”。当然,在更深层面上,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人类自身对教育不断追求的体现,并成为社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选择的行动。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发展基础之上,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国情特点等。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与西方国家不同,更多体现为一种“人为”过程,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尽管它也反映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而且,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控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公办高等教育系统仍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不可避免地要求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得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策略基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政府主导模式下,1998年前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也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从高校“扩招”政策开始的,发展战略几经调整。实现大众化的数量标志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达到15%,为此制定的战略目标最初是定在2010年实现,后来确定为在“十五”(2000-2005年)期间达成。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二是强调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和质量。为此,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分层分工与合理竞争相结合,就成为重要的策略选择。这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主动设计”高等教育结构来实现可接受的规模增长。例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改一补”举措,便属于政府主导的调控行为;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对其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另外,在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上,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采用了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将成为未来的合理选择。
(3)国际影响。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道路选择。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进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国际间高等教育借鉴、合作、竞争、开放与中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根据国情实际发展“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调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区域、城乡、阶层的差异性问题等。
(4)国情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一些新形势,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力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人力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将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科技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走向多样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未来人口压力将得到缓解,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对高等教育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所有这些,都必然要求建立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从而也要求处理好一些矛盾,如:大众化发展目标与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间的矛盾;宏观调控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等等。
2.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整体、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规模、数量的增长。因而,必须促成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等内因的转变,而不是仅仅关注政治、经济、科技等外因的变化。为此,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人文与功利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和谐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坚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行动准则;坚持“转变理念、创新制度、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现实策略。在此指导思想和行动策略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改革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而言,不能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走极端,必须在二者之间协调统一,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平衡点。第二,分层分类发展的思想。高等教育大众化若仅仅依靠传统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会使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因无限度扩张而瓦解,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精英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建立新的大众高等教育系统,构建类型不同、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这方面,需要对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研究。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变革,具体涉及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不同形式和类型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的演变情况。
1.普通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高学术水平
普通高等教育是一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是一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骨干,在一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主要依托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一些重点大学),使得精英教育机构受到大众教育的冲击,导致精英机构泛化、普通高等教育不“高等”、科类结构失衡等,从而影响精英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有必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各高校也应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实际合理定位,促使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渐上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层次。但是,当前专科教育面临着生存危机。为寻找出路,我国原有普通专科学校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相当一部分普通专科学校直接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或与其他高校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二是一些普通专科学校转为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专科将退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层次。将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将只有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与此同时,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如,加强应用性学科(包括文科和理工科)的比例;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等。
2.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将更为合理,结构体系将更趋完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和认可率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一,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单一,目前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仍未得到充分认同和发展;其二,职业培训制度尚不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当前高职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制度很不健全。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存,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并举,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增进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为此,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其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二、促进高职教育多样化发展,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逐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三、从终身教育角度审视高职教育的定位,并将职业培训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3.成人高等教育将从学历走向学习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补充教育”的形式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发展,社会、受教育者以及少数办学主体将成人教育视为学历教育的“速成班”。加之1999年以来普通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生源萎缩、生源质量下降、资源大量流失,一度陷入困境。但是,我国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面临精英教育机构压力过大、质量下降、经费紧张、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为此,在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对成人高等教育重新定位,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目标上,以“技术教育”为主,注重特色和质量;在学习形式上,以函授、网络、夜大、半脱产以及短期培训为主;在培养层次上,稳步发展专科教育,逐步发展本科教育及本科后继续教育。总之,我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将步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轨道,成人高等教育的领域将不断扩展,从单一学历教育向多种形式的教育扩展,由专科教育向多层次教育扩展,由学历教育走向终身学习体系。
4.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利用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规模,在质量上也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将进一步壮大。由于政府投入增量有限,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是民办高等教育,高校扩招的增量部分将主要投放在民办高校。其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主要为非学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优秀的民办高校正在脱颖而出。估计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再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将有部分民办高校具有较高的科研教学实力和竞争力,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其余众多的民办高校在学历层次上大多属于专科,其主要任务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远程高等教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
我国远程教育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当前,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仍在发挥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199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随之,远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越来越成熟,其一,远程高等教育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广,最终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不断成熟;其三,数字电视成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又一重要传播媒介。总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并与广播电视教育一起构成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它具有开放灵活、经济实惠、教育容量大等特色,是实施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多样化高等教育形式出现之后,自学考试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1)自学考试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各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平衡;(2)报考自考本科人数高于专科人数;(3)考生考前学历上升,更多高校在校生参加自考;(4)报考自考非学历教育人数快速增长。面对新的形势,自学考试需要结合社会需要作相应调整:一,积极发展自考本科,提高自考报考层次;二,大力发展农村自学考试;三,积极开拓非学历自考教育市场;四,加强与其它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总之,自学考试应该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为了持续、稳定、和谐地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必须处理好若干重大问题,如公平问题、质量问题、财政策略问题等。
1.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总体上提高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并未得到完全解决。因为,教育机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包括学生社会出身、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和居住区等因素的影响,也包括高等教育本身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不均等现象客观存在。再者,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分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又引起新的结构性不平等。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既要承认不公平的客观存在,也应对教育公平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积极措施追求和促进教育公平,以下措施不失为有效途径:(1)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而有效地解决规模扩张与教育公平问题,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与招生制度改革相配套;(2)合理分布高等教育机构,扶持薄弱学校;(3)通过增加学生贷款和直接资助等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照顾与扶持;(4)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向基础教育,从起点减少不平等;(5)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关系;(6)转变教育观念,走高等教育多样化道路。总之,高等教育公平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自觉追求的目标,不同性质、类型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功能,形成不同的规格和特色,以真正平等的方式区别对待人们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
2.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而且引起一系列“质”的变化。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有助于解决扩张引起的有关“质”的问题。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它具有以下内涵:(1)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概念,不宜用统一的内涵和标准去规定和限定;(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是以多样化和基本的质量要求为前提的,而不是不要质量;(3)精英与大众、学术与职业、单一性与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4)精英、单一、学术型是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而言的,而大众化、多样化、职业型则是相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而言的;(5)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差异”,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类型差异”,两种质量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适应不同的社会需要。总之,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职能高度分化的复杂系统,不同部分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社会对其要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从而必然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3.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形成不同质量标准的结构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分化。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应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结构体系。从教育层次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可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质量;从人才培养规格来看,应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学校体系;从学科性质来看,应根据学科和内容、特点和要求的不同,建立不同学科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从办学形式来看,社会办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除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外,各种营利和非营利的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也应得到发展。总之,应该坚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规范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建立多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4.大众化高等教育如何采取积极而多元的财政策略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我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进行了改革,包括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采取成本分担的收费政策等,广泛筹集资金,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财政体制。但是,目前政府投入仍然是高等教育财政的主体,如何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并以之作为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严重的财政压力面前,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有两种选择模式:一是继续提高公立高校的学费水平,扩大公立高校规模,形成以高收费为主的财政模式;二是限制公立高校的规模扩张,维持公立高校现有学费水平,通过发展高收费的民办高校扩大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无论是从公平出发,还是从效率出发,第二种模式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种模式受老百姓支付能力的限制,第二种模式既能保持适度的教育公平,又能在政府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扩张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
针对中国的国情,下列财政策略不失为有益方略:其一,稳定公立高等教育系统,限制公立高校数量扩张,对研究型大学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维持甚至降低现有学费水平;其二,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允许营利性资金投资高等教育,允许民间教育投资取得合理回报;其三,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权的模式,建立和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其四,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由单一拨款方式向综合性拨款方式发展。总之,要通过调整高等教育财政结构,引导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使之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5.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改革创新的若干建议
应该承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但是,随着大众化的迅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上述讨论,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归纳,以便对症下药。
——形式结构上的主要问题有:(1)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与成人高等教育相互独立或分离,开放性不够,缺乏沟通与协调;(2)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呈萎缩趋势,成人高校机构数和招生数相对下降;(3)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层次较低,办学形式单一;(4)成人高等教育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岗位培训的问题;(5)办学主体单一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多,但规模小、层次低。
——层次结构上的主要问题有:(1)高等教育三大层次结构比例不太合理,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比例仍然偏小;(2)各类高等学校定位模糊,相互交叉,重叠严重;(3)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特色不明;(4)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偏低。
——科类结构的主要问题有:(1)科类分布不合理,没有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2)专业设置划分过细,重复严重,布点过多;(3)专业设置更新较慢,新兴学科基础薄弱。
——布局结构上的主要问题有:(1)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较为落后,扩招后差距进一步拉大;(2)在高校布局上,个别地区高等学校设置缺乏统筹规划,重复设置,效益低下。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试图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改革创新提出几点对策性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逐步构建开放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一体化高等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受教育机会,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第二,积极发展远距离教育,重点解决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问题,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第三,调整和规范现有各类高等学校,有计划地促进高等院校的层次和职能分化,逐步建立由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新体系;
第四,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第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专科教育,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
第六,优化三级学位层次结构,适当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第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各科类内部的专业结构;
第八,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科类与专业;对各科类内部专业结构作适当调整;
第九,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推进高校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的调整;
第十,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如何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是事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随着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的要求将更为强烈、程度更为深刻,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定位和学制系统改革研究”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综合了参与该项目的谢作栩、张彤、彭志武、胡四能等博士的研究成果,为该书前言,有删节。
注释:
①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1999年至今,已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研究”(1999-2000)、“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2001-200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2001-2006)等国家或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大众化研究方面不断深入,创造性地发展了大众化理论,有“四大理论贡献”和“三大政策性原则”。四大理论贡献是:(1)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论;(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波动”理论;(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样化质量观;(4)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不同的支持道路。三大政策性原则是:(1)发展速度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2)坚持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原则;(3)在大众化进程中保护精英教育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一些观点在当时是创见,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成果是本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