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范本编制与选择策略初探_范文论文

语文教材范本编制与选择策略初探_范文论文

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语文教材论文,范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顾名思义,教学之材料,既是教师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教师与学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讲授以范文编选形式出现的语文教材(教科书)得以完成的,其中,“语文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质养成的典型范本”。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必须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来进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因此,范文的选择与加工,将决定教科书的质量”范文是言语材料的集中体现和文化积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言语材料,是学生课堂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语言资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一套语文教材,事关母语的严谨、纯洁、规范,关系到学科知识的学习、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一代人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百年大计,莫此为甚”。因此,选取什么样的文章作为范文便成了语文教材建设和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语文教材中范文的选取不仅要反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更要展现中国语文自身的品格和情怀,要光扬汉语言的母语化情感和民族化特色。“语文教材应当具有双重品格,它在内容上包容了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在形式上体现了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从外部因素来看,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受教育目的、社会发展需要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从内部因素来看,教材的选文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价值与语言教育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求选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做到有机统一,而且还要求选文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在语言表达上生动准确、隽永晓畅、富有个性”。要达成语文教材的这一理念,就需要寻找到范文的编选策略。笔者以为,语文教材中的范文编选应该立足以下三个策略——典范性:示之以范,授之以渔;接受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人文性:启之以思,导之以行。

一、典范性:示之以范,授之以渔

什么是“典范”?就是经典、示范。范文的“典范”,就是在于其回味无穷、百读不厌,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文章作为艺术的精华,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今天、未来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空间和视阈。这既是文章本身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是语文教材的魅力和生命力。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语文教学选取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作为语文学习的蓝本,强调如何通过范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学会观察、思维、感受,怎样学习表达技巧、立意选材、积累语词,甚至要求学生仿写、续写、补写、改写等。叶圣陶先生对范文功能的认识非常明确:“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的技能。”因此,作为言语学习的范例,范文要有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与一般的文章相比,范文传递和接受的不仅是语文载体所承载的重要内容,包括知识、思想、情感等等,而且更主要的是语文载体本身,包括文字、词汇、语句等语言材料以及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与一般的语文读物相比,范文所展示和传递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约,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而存在,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使他们的言语行为和言语成品从随意走向规范,从幼稚走向成熟”。范文学习是对母语语言的传习与训练,对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这个过程本质上是通过言语材料的学习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思维,训练语言就是训练思维。范文不仅向我们展示着作者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特殊的思想、理想、情感、情绪的方式方法和极富创新个性色彩的言语经验,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智力开发、技能培养、直觉感染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这些有用的表情达意的材料和经验,也正是学校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母语语言的学习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的习得、运用和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主要是在文学作品和各体文章的阅读中进行的。尤其是那些范文语言,应该是该民族语言的典范,对于学生母语运用的规范和美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范文中的许多优美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且在心灵上也给予一种震撼力,甚至留下无尽的空间,升腾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人类学习语言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口语交际,一是阅读引导。范文是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母语语言最主要的凭借,包括母语语言的拼写规则、母语语言的运用规范、母语语言的修辞方法、母语语言的表达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范文的阅读来引导学生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是更重要、更主要的一条语言学习的途径,因为范文本身收纳了众多的文字、词汇特别是色彩缤纷、蕴藉悠远的语句,能够为学生语言的积累和丰富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古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传统的经验和规律。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这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学并非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是通过范文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和阅读、写作的能力,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经典、示范性的范文能直接进入民族语言和艺术的宝库,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民族艺术的一方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种范文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来说,有利于阅读、理解,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作品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感受社会的力量和语言的魅力。因为,语言是一种存在,一种心灵疆域的驰骋和生存图景的展布。作家的语言是生存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其生命力正是来自于作品语言本身的生生不息和主题背后的绵延深广。例如《背影》,冲淡平和的语言基调堪称散文精品,而且更因其字里行间饱蘸的舐犊之情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心理距离而为人传诵。例如现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单从语言的角度讲,其中有不少“精品”。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其语言也可以直接用于自己的作文。优秀的范文“之所以可以成为青少年一代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因为作者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成功地、有创造性地应用了民族共同语言规律,表达了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情感,给时人或后人以深刻的启迪。从共同的语言规律到个人言语成品的过程中,作者存在着‘具体化’的心智运作,作品是民族共同语言规律的一个特例。这个特例,要求教学这篇范例的师生能够从中看出并抽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因为只有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则才能够促进学生去迁移和应用”。

当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事实上,就范文来说,工具性是不可回避的内容,范文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典范,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当学生已经能够把学习中积累的语言转化成自己语言的时候,将他们表达出来并能够反复运用时,便成为了学生自己的工具。语文教材里的范文不仅能为学生正确、健康地运用母语提供示范,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艺术地运用母语提供参照。教材里的范文数量虽然有限,却集中了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言语作品,既可以欣赏、玩味其中的妙词佳句,又可以在自觉吸收、积累这些语言的同时创造性运用和个性化表达。我们说,典范性深刻呈现出言语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教材自身的文化传创品性和语言言说的实践品格决定了范文应该是能让学生学习、模仿、创造。例如,文言文的编选,“宾语前置句”是怎样的一种句式?其句式特点和规则是什么?这就需要选择具有这种句式的范文予以示范。而关于“铭”这种文体,《陋室铭》的行文、语言具有示范功能,不少学生还能根据自身生活模仿写出各种类的“铭”来。还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为什么《长歌行》比《短歌行》短?选择具有典范性的范文,学生能一目了然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当代文章也是如此。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样的语句,至今还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作文中,至今还流传在社会与生活之中。

事实上,范文学习是培养学生一种对语言的敏感与惊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策略性。汉字本身的结构美、音乐美表达了人的文化心态,优秀的范文往往能触及学生思维的枢纽和情感的闸门,因为语言就是一种思维的表达,一种情感的阐述。这种语言给予学生一种启迪,一种震撼,学生愿意走进并亲近这种语言,拥抱并拥有这种语言,于是也在思考,我为什么不可以写出这样的语言,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语言。“语文教材的课文是作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智能操作写成的,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智力因素和语文技能因素,课文所具有的范例功能,主要就是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语文和发展心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惊叹于作者语言魅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语言的原创力和生长力。字词的绝妙组合,情趣的完美聚合最淋漓尽致地表达着作者的思维、思想、情感、情绪,这种范文的示范性恰恰完成了对学生语言的诱发和塑造,对学生思维的开启和渲染。由此可见,范文学习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积淀起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语感能力。不断地接受这些优秀的范文,从接受范文语言的冲击、刺激到自觉地学习、吸收,其抽象的语言规则意识、言语材料的运用能力、语言的修辞技巧也就自然形成了。在具体感受、直接领悟这些范文例子的基础上,学生就不仅能深入理解这些语言作品,而且能牢固掌握母语语言运用的规律和规则了。可以说,“课文的典范性是整个语文教材典范性的核心……课文是不是具有典范性,这才是语文教材生命力强弱的决定性环节”。范文的典范性,其精义就在于对学生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拓展,对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激荡,对学生言语之“思”和语言之“诗”的光扬。

二、接受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材的范文编选,曾经一度单一围绕语文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来组织,如今从学生喜欢的、亲身体验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取内容,强化审美体验、实践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重要启发。感染与接受、鉴赏与模仿、表现与创造、文学与文化是重要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方式,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语文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范文应当激发学生欣赏文章的兴趣,使他们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文章的经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课文对中学生有可感觉性和感受性,能够感发他的幻想力和想象力,能够激发他的个人表达欲望,他就会调遣自己的语言储备,把民族语言转化为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所以,范文应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表现、个性化言语能力和交际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语言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关键在于范文的可读性程度和学生的可接受水平。

我们的语文教材以选文为主,即选现成的文章,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线索编排在一起。但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创作时,大多是以成人读者为阅读对象的,很少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注意选文的可接受性,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选课文,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分析课文。“教科书的‘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一些年龄教育心理学家特别强调在编写过程中贯彻心理学原则,指出“教科书的叙述方式,除应遵循学科内容的编排体系外,还应注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挥独立性”。“应考虑到课本所传授的知识应当同儿童的生活经验,同他们惯用的逻辑推理密切联系起来”“教科书应当是引人入胜的和有趣的,应能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在20世纪50年代编写语文教材时强调“年龄兴趣性”:“一方面,所选文章要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征,作品应符合儿童掌握语言的可能性——儿童能独立地阅读作品,能理解其基本思想,作品有高度的诗意,儿童能从中得到享受;另一方面,所选文章能使儿童感到有趣”。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求知欲望特别强烈,创造意识活跃,一切都处于逐步成型之中,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进步,又使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甚至言语材料和言语表达方式也不断丰富。因此,我们编选的范文,无论是题材、体裁、主题、立意,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还要注重“有趣”“有味”,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范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的激情,一种想象的力量,一种探索的勇气,一种浪漫的精神,能欣赏语言的美和驾驭语言,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陈启天在谈到国文教材标准时指出,国文的内容要真,“一要合于科学的道理;二要合于人生的真义;还要这样真的内容,是中学生切己的问题,是中学生能解的事实,才易收教授上最大的功用”;沈仲九指出,“国文研究的材料,以和人生最有关系的各种问题为纲,以新出版各种杂志中,关于各问题的文章写目。这种问题和文章,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现代的思潮,实际的生活,社会的需要,世界的大势,而且要有兴味”。

当前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少是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他们往往从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出发,认为学生应该多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强调文学修养和文化熏陶。诚然,这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心理、个性、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不同,他们对文章的选取、需求、兴趣都会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宜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和接受,也不是所有的语言形式都能被各种语文水平的人所接受。“并非所有的名家名篇对所有学生都能够产生吸引力的;有没有吸引力,要看它们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而意义的存在不是纯客观的,而是由学生的主观感受来决定的”。只有那些具有很强烈的直接可感性的作品,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穿透力,还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才会真正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学生会为语言功夫和形象塑造所折服,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融化。这已经不再是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是一种享受,学生不仅接受了作品本身,而且也在心中重新诠释了作品取向。在这个意义上说,范文的编选还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需要、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关注学生的心理是语文教材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活跃课堂气氛、拓展课堂空间的关键环节。“教材教材,是用来教学生的材料,而‘教’的规律是离不开教学双方的心理规律的,就以课文的选择为例,课文不仅是‘范例’,而且还应该是‘适例’,也就是说适宜于某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一方面,国外的一些教材做得比我国好,他们非常重视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感性。如:俄罗斯认为教科书应“具有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可接受性”,日本的教材注意“精选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题材和内容”。

就一个作品而言,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是其最基本的话语形式、语体风格和语义背景,即使有个别字词、语句、段落不懂也没有关系,通过具体讲解、全文联系,能够自觉运用的词语丰富了,修辞手法增多了,语言形式、语言表现力自然也就增加了。例如编选《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这本来是一首歌词,但其语言的清新可人、节奏的优雅动人远非一般的作品可比,我们的语文教材完全可以做这样的一种尝试。过去我们的语文教材,太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和认知规律,忽视了文章应该体现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教育内涵、语言的训练与积累、语感的体会与涵养、思维的拓展与开阔、情感的陶冶与体验。文章本身是一种艺术,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文章的基本标准,但是否适合语文教学并不能按照艺术创作的标准。编选一些政论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学起来乏味,老师教起来吃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苟编者并不好之,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

“语文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凭借。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会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必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语文教材也应该“量体裁衣”,不能纯粹为迎合时代而肆意助长思想政治高度,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育,语文教材也不是理论读本,童庆炳先生认为“教材应该选那些风流蕴藉的作品,‘风流蕴藉’,这是我们古人对文学语言的要求。‘风流’就是有诗意,‘蕴藉’是指蕴含的内涵丰富深厚。它要求言外之意,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在很大程度上说,语文教材的范文并不是着重于诉诸人的理智,而是侧重于呼唤人的感情。换言之,如果范文仅仅是思想政治材料而毫无趣味性和启发性可言,这种范文也就失去了它的教学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失去了读者和教者。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损害文章的阅读价值和文本意义。所以,当教材的编者在众多备选的文章材料中决定取舍范文的时候,重要前提之一是既要重视文质兼美,又要注意适合教学。这适合教学,就包含着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内。

三、人文性:启之以思,导之以行

雅思贝尔斯指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语文教材中范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远远不是当下一种阅读、欣赏与语文需要的满足,它要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思想和理想,对学生进行一种生命的启迪、审美的陶冶和诗意的解放。语文教材的范文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以阅读、鉴赏文章和写作,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汉字形式和词语组织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文章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语言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语文、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夯实基础。

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地方在于:语文教材是以范文的学习和涵养完成的。其他学科的教材,基本上是一种严格的、规范化的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它们以知识或技能本身为要求和规范。范文作为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虽然也体现出汉语言严格的、规范化的知识教育(语、修、逻、文)和技能教育(听、说、读、写),但范文又不是纯粹的语言模仿和单一的知识学习。“教学民族语言,是在传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塑造未来的民族魂和国魂”。范文教学既承担着母语学习的教学目的,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承载着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人格的提升、人性的启蒙。范文的学习首先是以语言知识教育为逻辑起点和基本手段,让学生通过范文的阅读、积累、感悟,掌握母语语言文字,母语的拼写规则、母语的运用规范、母语的修辞方法、母语的表达技巧,通过语文教材的主体——范文,包括天文地理、花鸟虫鱼、风土人情、宇宙自然等丰富内容,显示语文的言语形式、文化品格和精神特质,通过口头交际和行文写作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内容内化为现实性的生存技能,经过学生心灵化的体验和顿悟、个性化的整合和转化、人格化的提升和腾宕,体现出对学生思维品格的拓展和对学生求真、创美、行善的整体性教育。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范文进行的,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范文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更是能力教育;既是书本教育,更是生活教育;既是文化教育,更是人生教育;既是工具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语言的学习、言语能力的习得乃是学生基本生存手段的工具性奠基教育,而对学生进行言语人生、生活智慧的教育却是范文教学的人文性理想目标。范文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教育的凭借,通过范文来进行语文教育就具有了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品性,范文体现出人、文化、教育三者之间对世界的感觉和认知,它反映作者,折射社会,自身是一种文化存在的结果,民族的活化石,还能作为下一代接受教育、归属文化的支持,因而,范文本身体现着经验、知识和智慧,为人的成长夯筑了一道精神长城。总之,“从特殊言语的范例中抽取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则,这就是范文的‘由篇达类’的作用。从一篇言语范例中总结出作者执笔为文时的成功经验,这就使范文教学实现了从静态的语言规律向动态的言语经验的过渡。把范文作为累积语言材料和积淀文化素养的对象和手段,这就逐渐使学生从‘读范文’向着‘学做人’的高标迈进了”。

遗憾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这反映在语文教材上则表现为范文编选人文性策略的错位。过去,不少说教性、政治性的文章充斥了教材本身,语文教材浑身弥漫着的似乎是一种割舍不了的工具情结。范文的语言标志着自身的存在,更标志着一种人的存在,范文的人文性要体现出一种感性流动的生命状态和鲜活的精神图景,就是要通过母语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人格、国格、情感、情操,塑造学生的民族、祖国、世界理想,张扬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社会、人类的责任心,对民族文化、历史、人类文明的虔诚和景仰。人文性是一种情愫,一种胸怀,范文的选择旨在引导学生的精神境界,学语言,会言语,开智慧,炼人生,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技巧,一种人性的穿透力,一种人文的震撼音。通过理性的思维、情性的语言去阐释智性的光辉和诗性的神采,给学生以真实的人生的气息,流淌的生命,学生不仅找到作品的感觉,而且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呼吸、声音和身影,找到一种反思和追问,找到一种执著和坚韧。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范文是学生接触母语、感受语言最直接、最丰富的窗口,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母语、对文化的感悟和直觉,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人性觉醒和对美的朦胧意识与永恒追求。范文的人文性,是要直接关注人的心灵性感悟和情感性把握,是为学生打造一种精神基石,这种人文性的精神内涵在于其文章顽强的支撑点和永恒的生长力,源于一种生命理想和生存意志,这种意志直接生发出人的态度和生存情绪,这种理想直接表征出人的信念和生活信仰。在人文性的范文中,人类求真、创美、行善的终极追求,人类反省、拷问、觉醒的行为真相都浓缩在一个个方块字中,都聚敛在一篇篇生动可感的字里行间。这是一种生存的终极情怀向一种生命的基本情感的冲刷,是一种生活的彼岸世界向一种生命的现实需要的洗礼。范文选取应该是那些具有活脱脱的情感,具有爆发力的心灵和思考的灵魂,拥有觉醒的人的个性化的意志之光和生命之采,以人性光照生活,以生活开拓人性,以刷新和升腾学生创新的品格和生存的勇气。例如编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人的不屈不挠的与命运的抗争让人感动,同时更给人激励。《金色的鱼钩》中革命战士的顽强坚贞、人道主义精神都传递出人性生生不息的张力和伟力。只有以这样的范文,才可能以精神的巨人点燃学生智慧的熊熊火炬!

语文教育,就其本身来说,它是生活教育,它是存在教育,它是历史化的品格教育,它同时也是开放性的生存情感教育。范文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让学生阅读和学习了这些文章以后,不仅是能规范性、健康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地运用母语,热爱、亲近、拥抱和创生母语,而且要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业,对待自然和人生。范文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精神窗口,作为一种融进了历史化又是现实性的人文财富,本身蕴藏着或高远、或苍茫、或深邃的人性的美感和生命的质感,这种人文性能唤醒学生的,才是广袤的生存体验和领悟能力,才是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生命意识,才是奔腾的自然情怀和宇宙情结。我们说,真正拥有人文性的范文既充满着理智的挑战和思辨,又洋溢着智慧的乐趣和浪漫,这种范文的人文性是对人的启蒙和解蔽,是对人的敞亮和醇化,而不仅仅局限或徘徊在“思想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满足或醉心于“文质皆美”的要求。因此,我们的范文选取,不仅要把人类的伟大思想、理想、精神联系起来,也不仅要把民族、祖国、国家联系起来,把人生、文化、历史联系起来,而且更应该把人、人生、人性、人的喜怒哀乐联系起来,把教育者、学习者、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联系起来,把人生的真假、善恶、美丑都联系起来。要体现人的尊严、价值、理想、信念、情操、意志,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形成民族价值观念,提升公民道德品质,拓展思维能力,传创文化艺术,要让学生积极自觉地产生对人自身完善的追求与关注,对宇宙自然健康和谐的关爱,对地球物种生态平衡的关心。惟其如此,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会拥有更高的道德情操与生态良知,会具有回归自然与天宇的精神品格和气宇胸襟——天真烂漫的小爱之心、舍我其谁的大爱之德和顶天立地的博爱之美!这也正是语文教材的灵魂与内在推动力,这也正是语文教育亘古不绝的主旋律与生命力,这也正是范文编选人文性策略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略)

标签:;  ;  ;  ;  

语文教材范本编制与选择策略初探_范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