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与分析论文_吴烈辉

广州蓝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沙分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的研究是在如今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基坑深度和规模不断加大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基坑及其周边设施的安全。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就建筑的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及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监测;支护工程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大量涌现,深基坑工程也随之不断增加。在深基坑工程中,因开挖引起基坑变形、周边相邻建筑物沉降,从而导致基坑坍塌、相邻建筑物开裂甚至倒塌的工程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而监测不完善是出现类似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进行分析与研究。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项目由4栋高层建筑工程及4层大商场组成的建筑群,总用地面积为3.4万m2,设有4层整体大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19.4万m2,其中地下室面积约6.7万m2,地下室单层面积约1.7万m2。该工程地下室南北宽92.1m~128m,东西长187.807m~197.5m,+0.00相当于黄海高程6.100m;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18.100m,底板厚1m,垫层厚0.15m,基坑开挖深度为19.25m,为大深度基坑。主楼范围内采用大筏板承台,最大厚度4.8m,垫层厚0.1m,局部开挖深度22.90m,开挖总量约35万m3。

1.1 地质条件

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各土层分别为:

(1)杂填土:松散~稍密,以粘性土为主,含数量不等的碎块石、碎砖、砂土等。

(2)粉质粘土: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含高岭土、氧化铁,干强度较高,韧性较高。

(3)淤泥:饱和,流塑,含腐植质,有机质,个别烂木、贝壳、云母片等。

(4)粉质粘土:饱和,可塑~硬塑,中粗、细砂等,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

(5)含淤泥质粉质粘土:饱和,软塑~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6)粗(中)砂:饱和,中密,以中粗砂为主,级配较均匀,含泥量12%~26%。

(7)残积(砾)砂质粘性土:可塑~硬塑,手捻呈粉土~砂土状,干强度高,韧性低。

(8)全风化花岗岩:力学性能接近残积土,手捻呈粉土~砂土状。

(9-1)强风化岩①:岩芯大都风化成土状,手挤压呈砂土状,为极软岩,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9-2)强风化岩②:岩芯风化成土状,手挤压呈砂土状,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中风化花岗岩26.58045.0

(9-3)强风化岩③:局部岩块强度接近中等风化岩。极软岩,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10)中风化花岗岩:致密,较硬~坚硬岩,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Ⅲ~Ⅳ级。

1.2 支护方案

图1为基坑支护剖面图。该工程基坑支护采用3层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第一、二、三层支撑均采用方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围护桩采用旋挖灌注桩桩型,南侧桩径Φ1100mm,桩中心距1300mm,其它部位桩径Φ1000mm,桩中心距1200mm,桩长为23.5m~30.3m。围护桩外侧采用Φ850@600三轴搅拌桩进行止水挡土,在有(6)粗中砂位置,在三轴搅拌桩底部2m范围内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桩Φ1000进行加强止水。内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支撑,节点下设置87根立柱桩,立柱桩(支撑桩)采用格构式钢柱与(冲)钻孔灌注桩(Φ900)组合桩。

3 支护结构监测

3.1 围护桩水平位移监测

图3为测斜点C2、C6、C8、C10、C15、C19实测的桩体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变化曲线。从图3中可知,围护桩水平位移随深度增加先增大而后略微减小,然后再增大,深层水平位移近似呈现出侧向“M”形,总体上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鼓肚”现象,其最大水平位移大部分出现在深度为10m上下的地方。

通过对比测斜点监测结果及所在位置,位移较大的C10、C15监测点均在基坑边的中间位置,且不在支撑轴垂直支撑范围内,而其余测点均靠近坑角或位于支撑轴垂直支撑的位置。

根据监测结果,各测点中水平位移最大值在16.56mm~44.06mm之间,小于设计允许值45mm,表明围护结构对于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有较好控制效果。

3.2 支撑梁钢筋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图4为2014年基坑第二道支撑梁Z2-5、Z2-6、Z2-7、Z2-8、Z2-9、Z2-10的钢筋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4中可知,支撑梁钢筋应力随时间而增大,从9月开始,应力增长速度减缓而趋于平稳。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可知,当基坑开挖较浅(8.8m)时,主要是第一道支撑梁受力;当基坑开挖较深(13.7m)时,主要是第二道支撑梁受力。第一道支撑梁最大钢筋应力-134.02MPa~-12.73MPa(“-”负值表示受压,下同),第二道支撑梁最大应力-221.18MPa~-24.84MPa,第三道支撑梁最大应力-109.21MPa~-0.22MPa,均在设计允许强度范围内。

从图4可以看出,支撑梁应力先快速增大,然后增长趋于缓慢,接着又快速增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可大致与施工工况相对应。

4.2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根据监测结果,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监测点沉降变化正常。各测点累计变化量为9.36mm~29.35mm,沉降量最大点在D6测点,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30mm)。

图6为对D5~D6测点对丰泽街地表监测结果随时间变化关系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曲线呈现近似“S”形,地表沉降可以分为5个阶段:①快速线性沉降;②低速线性沉降;③沉降速率增长;④沉降速率减小;⑤沉降趋于稳定。

将地表沉降5个阶段与施工工况对应起来分别为:①开挖至-8.8m并加第二道内支撑;②开挖至-13.7m并加第三道内支撑;③开挖至-19.3m;④基坑开挖施工结束⑤基坑变形随时间趋于稳定。

5 注意事项

由上述基坑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了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得到以下注意事项:

(1)围护桩水平位移和支撑梁钢筋应力均在设计值范围内,说明采用排桩支护、三层钢筋混凝土梁支撑是安全合理的,这种支护方式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围护桩水平位移近似呈现出侧向“M”形,总体上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鼓肚”现象;围护桩在基坑边的中间无垂直支撑部分易产生较大位移,施工过程需提高警惕。

(2)周边建筑物监测结果表明,建筑物沉降与时间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且沉降量远小于设计值,说明本基坑工程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小。

(3)地表与地下管线监测结果表明,其沉降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快速线性沉降、低速线性沉降、沉降速率增长、沉降速率减小、沉降趋于稳定,分别与施工工况对应。

6 结论

总之,变形监测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变形监测,得到的动态数据信息不仅能够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能通过不同安全等级的基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预警,指导施工作业,最终确保基坑及其周边设施的安全。实例表明,本基坑项目设计了监测方案,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基坑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传胜.深基坑变形监测体系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4):102-102.

[2]韩志刚.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08).

[3]李沛.某深基坑桩锚支护的施工与变形监测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00098-00098.

论文作者:吴烈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9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与分析论文_吴烈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