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难点问题的透视与对策_农民论文

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难点问题的透视与对策_农民论文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难题透视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透视论文,对策论文,农村市场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你令农民好困惑!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这对最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率先走上市场经济艰难之路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广大农民正在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实现做着新的有创意的工作。我们已经看到了农村市场经济大发展的端倪。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已艰难探索了14年之久的广大农民,面对日渐明朗的市场经济体制所表现出的对市场的困惑。

(1)市场在哪里?

市场经济理论最核心的论点之一,就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问题应该由生产者自主决定。”广大农民可能还没有背会这样的教条,就已在切身实践着这一定理了。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再是当初农民对这种自主权回归的欢呼,而是一种离开计划指令后的失落与迷惘。面对打开的市场,今日的农民在思索:“市场在哪里”?“我该生产什么”?“我该生产多少”?在农村改革初期,由于承包带来的实惠和粮价的提高,农民几乎生产什么都能得到好处,生产越多,好处越多。1984年以后,出现卖粮难,生产多了,农民开始发愁。逼出一条路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少种粮,多种经济作物。这似乎一时减缓了压力。但随后又出现新问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及非粮作物的生产又出现困境。农民收入连年下降。同时,大宗经济作物市场反复,价格升降难卜。农民开始困惑:“农民该生产什么好”!按照市场经济理论,这个问题该不难解决。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以“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出资源配置的处方。它会在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让农民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上做出最优的选择。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当我们宣称要以市场去调节农业生产的时候,这个问题却空前地加剧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卖瓜难,是我们在市场调节下的第一个“收获”。还有烟叶、大蒜、苹果、柑桔、辣椒,情况也都不妙。这使农民近乎陷于绝望:“市场经济又怎么样?”“市场经济还不如计划经济”。其实这只是农民对市场的迷惘心理的一种表现,并不能作为对市场或市场经济的一种科学评价。但我们由此知道,农民对市场的迷惘是真实的,是一种切肤之感。

(2)“这样的市场宁愿不要”。

在对市场的茫然中,农民又饱受了扭曲市场的盘剥之苦。在市场体制的创建中农民付出了太多。各种以创建市场为名(如建市场、修道路等等)的种种摊派,以及以适应市场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由的种种硬性种植指令(如种烟、种瓜、种棉等),还有以服务为名的滥收费等等,不仅没有让农民看到创建市场的好处,反而增加了农民的不必要的付出。市场建成了,没有交易;烟种了,没有收益;服务费交了,没有服务。这无疑挫伤了农民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性。

在创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民还在茫然中,但一些和农民打交道的部门、单位则先行“市场化”了。这些部门只考虑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以一种农民全然陌生的面孔和农民打交道。多则压价,少则抢(强)购。农民面对的是政企合于一身的强有力的购买者,供求双方力量不等,农民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少了抢着要,行政命令,严格控制,处处设卡,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吃差价亏的是农民;一旦多了,则无人过问,压价收购,吃亏做难的还是农民。面对如此市场,农民大喊:“宁愿不要”。

(3)“市场是什么”“市场是领导的嘴巴?”

在市场经济体制创建过程中,政府职能在变化着。由原来指令性机构正在向适应市场的方向变化,由直接管理正在向间接引导变化。但由于这种转变尚不彻底,行政指令效力仍为一些基层领导十分欣赏。为出政绩,为落实更高一层的行政指令,仍在对农民进行着超市场的强制。在权力面前,农民永远是弱者。在某些县、乡领导眼里,今天的农民似乎更愚昧了,让种什么不种什么。为了让农民致富,有时必须使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其种植,强迫其打药,强迫其给果树剪枝。叹曰:“现在好事不好做。”而一些农民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政府部门只想着他们的财政,让种这种那,都是对他们有好处的,根本不管实际上会给农民收入带来什么好处。政府不引导还好,一引导就过火,种多了,卖又卖不掉,压级压价,打白条,政府都做得出。最后作难、赔钱的还是农民。”因而一些地方农民喊出:“政府的话不要听,让你往西你往东。”还有些地方的农民提出:“宁罚也不种,不作那难。”在双方对峙中,一些农民被迫无奈,问道:“啥叫市场经济?是不是领导们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领导们的嘴巴就是市场?今说这赚钱,结果种了赔;明说那畅销,结果种了又卖不掉。这市场出了啥毛病!”

二、农村市场出了啥毛病?

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创建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农民、政府、各级领导都有一种切肤之感。市场带来的冲击是真实的。人们在思索:“市场出了啥问题”,“问题的实质在哪里”。对目前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中的矛盾做了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认为,目前的问题,还不是市场自身的问题。真正的市场尚未形成,市场尚未按其自身的规律运行。目前的问题还主要是由于市场主体不适应、市场组织不健全、政府职能未转换所造成的一种转轨磨擦,是一种幼稚市场与市场扭曲相结合的初级市场经济的问题,是一种“市场幼稚病”。

(一)农户行为缺乏科学预测。

由于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是稳定不变的,农民对来年市场价格的预测往往用过去年份的实际价格去推断,然后根据这个预期的价格决定本季的种植数量。也就是说农产品的供给量是由前一期的价格决定的。这是市场中的一方,即供给方。而市场的另一方,需求方的需求量则是由当年的实际价格决定的,在此情况下,供给和需求的相等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调节供求的问题。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价格调节供求,并使供求相等”的价格是对供求双方来说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的价格。而现在的这个价格则分别是去年(供方)和今年(需方)形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供求和价格的波动都是难免的。近几年多种农产品供求及价格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种源于农户自身的对市场运行的滞后预期。如西瓜、大白菜、生猪、药材、黄红麻、长毛兔等等的供求波动和价格波动都可由此得到部分解释。

(二)农村缺乏市场组织。

目前农民在闯市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以及农民对市场体制的种种误解(甚至怨恨),另一个实质性的原因在于:目前的市场结构还处于幼稚期。这种幼稚的市场结构(1)给农村市场行为造成新的扭曲;(2)降低了市场的效率,或者说还未能使市场产生应有的效率;(3)造成了一种新的市场无序状态。而这种幼稚的市场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缺乏市场组织。

当农民摆脱了生产计划和统派购制度的约束之后,带着某种冲动去闯市场的时候,他们凭借的是自身的力量。有人形象地说:农民是在凭一条扁担闯市场。刚刚迈入市场门槛的农民,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缺乏战胜市场风险的力量,缺乏远程交易的条件。农民所面临的市场,还远不是一个可以自我调整的大市场。按照现代市场理论,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市场,也没有真正的市场行为者。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都具有市场的意识,按照市场的规则决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是要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都直接进入市场,参加面对面的交易。完善的市场需要中介,完善的市场交易行为是在市场组织之间进行的。这是现代市场理论的一个根本特征。市场经济不是这样一种壮观的场面:所有的消费者拥挤在生产企业的门口,争相购买同一种产品,或者生产者把所生产的商品一个个送到所有消费者的家门(现代商品生产者不是货郎)。这种场面虽壮观,但它不经济,它不是市场经济,尽管它按照双方接受的价格进行交易。市场产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市场及其组织节约交易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能最便利地实现利润和效用。如果无视这一点,那么,即便你能使经济搞得活跃,那也不是市场经济,那只能说是产品经济,或者叫市场不经济。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要义。完善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组织的中介作用。因为价格的形成和供需各方对价格的反映过程都要花费费用和时间,都要及时得到足够的交易信息。交易规模越大,经济过程越复杂,交易过程的磨擦就越多。克服磨擦就要支付费用。这就是交易成本。市场定价过程,要支付包括信息、度量、讨价还价、保障承诺等一系列交易成本、在复杂的产品或劳务组合中,全部由市场定价,成本会过于昂贵。如果不解决交易成本节约的问题,市场就不能实现以均衡价格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会经常地造成资源配置的失灵。而市场组织的存在使市场的这种难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因为在市场组织内部,各种经济组织活动可不再经过市场定价过程,从而免去了时时处处发生的市场交易所必须支付的巨大费用。

我们目前的农村市场组织缺乏,加剧着幼稚市场的扭曲和混乱。几乎所有的生产者(农户)要销售自己的产品,都必须到市场上去参加交易,讨价还价。不论要销售的产品多少,都不能省略这个过程。一斤大蒜,三只鸡蛋,都要走上几里路去亲自交易。从总体上讲,我们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你可以到960万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去销售你的产品,乃至世界市场。但是我们的分散的农民所面临的市场则十分狭隘,市场半径短近。一是每个农户的销售剩余有限,尽管在任何一个地区总和的销售剩余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二是亲身交易成本过高,并且在目前的交易水平下交易成本往往是交易距离的增函数,甚至是“倍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让单个农户直接进入大市场是不可能的。有人估算,当农民用双脚闯市场的时候,这个半径不超过5公里;当农民用自行车闯市场时,活动半径不超过50里;当农民用汽车闯市场时,半径不超过500里。不是说没有更好的可以扩大市场半径的交通工具,火车、飞机都可以用,但是对目前的农民而言,能利用它们的只能是极少数,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双脚或自行车闯市场,能借助汽车去闯市场的也很少。如果这个分析还能接受,那么目前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农民进入大市场的程度,那绝不是可以解决广大农民卖难的程度。没有市场组织,农民只能望市场而兴叹。

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如此,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的市场活动也如此。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分散经营的农户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从生产过程看,有产前、产中、前后的服务需求;从内容上看,有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加工、信贷、运输、贮藏、销售的需求;从涉及的面来看,牵扯到种类繁多的生产、加工、运输、银行等部门。每一个从事商品生产的农户都有多种多样的需求。每一个农户的每一种市场需求都要通过亲自交易才能实现,几乎没有任何简化的可能。这样的市场活动、其交易成本是巨大的。如果把这些简单重复的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加总计算一下,这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这种巨大的成本年复一年还在广大农民的交易中产生着。而且由于提供服务的市场另一方是分割的,每个部门只提供一种服务,没有一个部门能够负责全过程、负责到底。再加上这些部门的官办性质,交易的非市场对等性,农民虽付出了巨大成本,却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交易成本太高,农民怨声载道。

分散的农民无力进入大市场,缺乏市场组织的市场又不能给农民提供应有的帮助,农民只能求助于现有的非市场经济组织。而这些非市场经济组织,使农民遭受许多不公。当农民只能求助于非市场的组织来解决出于市场动机的生产销售问题时,农民对现有市场的无效和无序问题就会有种种直接感受。他们对市场的不满则可以理解。因为这就是目前农村市场结构的现状,它还没有真正的市场组织。

(三)要素市场没有形成。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各种生产要素流转不便,是造成当前农户进入市场困难的又一方面原因。

前面谈到农户进入市场、获得市场服务的交易成本高昂,抑制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说问题的症结在于市场组织缺乏。但这个问题还有着一个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市场组织发育需要的相应条件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性。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准。当前我国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而就这几个方面而言,真正的市场都没有形成。土地的人均承包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天然依赖,使土地要素的有偿转让,迟迟不能迈出“惊人的一步”;劳动力市场看着虽有,也很热闹,但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原因,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技术市场在农村远未起步,剔除一些花架子,没有多少真东西,技术的棚架和技术(人员)的贫困也是技术流转的一个现实的问题;资金市场在一些发达农村虽有发展,但在更广泛的农村中,它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并且它一产生就同时伴随着种种磨擦和问题,可以说,农村资金市场尚未形成,农村资金流转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迟缓,有种种原因,但现实却是由于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随之一再延期,农村经济在市场化过程中饱受“无市场”之熬煎,使农村经济一再出现“看似容易,解却难”的新问题。

(四)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

搞市场经济,政府部门应做什么?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要首先转变职能,以新身份、新姿态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农民意见最大的就是政府部门只收费,不服务和强种、强收,有的地方甚至只强种,不收购,弄得大量农产品卖不出去。这实际上,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办农村市场经济。农民状告政府的多起来。说政府部门没做工作,太冤枉,但做得不好,没做到点子上,才引起农民的不满。政府的各种机构为农民提供哪些切实有效的服务?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便利?政府在引导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方面有多少成功的项目?这应该成为我们评价农村政府部门职能转换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也是农村政府部门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在一个地区调研时,一个乡长告诉我:“由于种种原因,乡里的工作围绕‘中心’的多,花架子多,实在的少。说实在的,我们乡这几年真正在农民那里生根结果的致富项目,都是农民自己摸索出来的。由乡政府行政命令的项目,一个没活。”也许此话没有代表性,但令人思考。我们喊了几年转换政府职能,但政府在服务农户方面还是没有太大进展。从前几年的八站一所坑农害农现象,到近两年的滥收费、滥摊派、打白条,统而观之,政府及其各部门在为农户服务,转换职能方面做得还不够,还不好。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心里本来就没有为农民着想,只是想为地方财政敛钱,图个办事花钱方便,图有钱上为自己“树碑立传”的项目。这是主观上的问题,思想上的原因。二是真的想为农民办事,但基于市场发育初期,对市场认识不够,结果好事没办好。这是客观上的原因。的确,幼稚的市场,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满足农户需要的难度很大。但也正因为这样,政府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中的作用才显得更为重要,更为不可替代。切实推进农村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能转换,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在农村市场经济的创建中,把所有磨擦和问题都推向农户,单单指责农民商品意识差,市场观念淡薄、传统、保守是不正确的,必须同时考虑政府职能是否转换,政府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没有农村各级政府部门职能的转换,就没有真正的农村市场经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办农村市场经济是办不了,也是办不好的。

三、当前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应抓些什么?

(一)建立正式信息系统与非正式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农村市场经济信息系统,丰富农村市场经济信息,增加预期信息流量,提高预测质量,早日打破以局部市场和过期信息为基础的蛛网怪圈(即以前一期的价格推断下一期的价格)。

随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换,以提供正确、优质的经济信息,服务、引导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但考虑到目前一个阶段,政府部门在信息质量提高方面的可能性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息流动特征,现阶段政府应一方面在提高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上下较大功夫,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非正式信息系统(民间经济信息系统)的发育和完善。扶持和鼓励民间能人、见多识广者搜集外域信息,从事信息服务,引导生产和流通。客观地说,目前农民从事商品经济的信息主要来自民间。其主要渠道是:走亲访友,马路新闻,打工长见识。这种信息传播虽有成效,但后滞时间长,可靠性低,缺乏预见性,指导性差。政府应鼓励农民有意识地搜集各类信息,增大信息流量,同时利用政府宏观信息资料和搜集信息的途径,帮助农民甄别信息正误,帮助筛选生产经营意向,确定生产经营项目。使农民早日打破生产决策上的蛛网怪圈。这方面政府大有可为。

政府部门应经常地向农户提供政府经济活动的有关信息,增加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引导农户认识政府的行为规则,增加农户对政府行为预期的准确性。政府还应从宏观上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研究,认识国内外市场的规律性,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农户,帮助农户认识和了解国内外市场变化及其规律,增加农户对市场变化预期的合理性。政府应在农村经济信息流转渠道和流转方式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政府正式信息流转渠道的畅通和提高信息流转的效率,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选择最有效的信息流转渠道和流转方式。

当前,政府还应在扶植民间经济信息流转系统发育方面多做工作,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在信息搜集和研究方面给予引导,在工作上给予帮助,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进入信息产业,参与信息开发利用。目前一些地区的农民已从民间信息流转中得到实惠,民间信息流转机构正在形成,民间信息系统也在产生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如能积极引导和帮助,一个有效的非正式(民间)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很快就会产生,因为农民对正确信息的需求很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这样一个信息系统。

可以断言,农户经济决策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农村市场经济信息系统的发育和完善。一个有效的由正式和非正式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的农村市场经济信息系统的形成,将大大丰富农村市场信息流量。当信息流量增大后,包含未来趋势的信息含量也会增大。农民就不仅可以利用过去的信息和过去预测失误的经验,也可以运用一些包含更多未来信息含量的信息,如政府行为规则、国内外市场变动规律等,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将由面向过去的决策转变为面向未来的决策。只有当农户能根据关于未来的大量信息,正确确定未来的价格时,预期价格才能和未来的真实价格吻合。这时候农户经济活动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二)大力倡导、培育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专业化、系列化的中介组织,引导、帮助分散的农户进入国内外大市场。

农村市场组织发育的重要性已如前所述。现时期内如何把农村市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做好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中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各地在培育农村市场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河南省在培育农村市场组织方面的工作就很有成效。早在80年代后期,该省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一些中介型组织。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不断探索总结,并于1991年初正式决定,把大力倡导、培育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系列化的中介组织,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国内外大市场,作为全省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促进了各类中介组织的蓬勃兴起。这些中介组织或以各种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公司为龙头,或以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市场为依托,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户与中介组织之间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定向种植、养殖、加工和收购合同,双方结成利益风险共同体。通过中介组织,分散的农户得以便利地进入国内外大市场,农村经济活动的半径迅速加长,农村经济随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各地已涌现出各类中介组织3212家,带动全省2000多万、近1/3农民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河南省虽在农村市场组织的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育农村市场组织的工作还远未完成。大多数农户还在市场的门槛上徘徊,进入市场困难重重。因此,各级政府还应继续大力倡导、培育各种农村市场经济组织,继续把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广大农民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经济组织,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

同时,发展农村市场组织,还要善于借鉴国际上农村市场组织发展的经验。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成就很大,农村经济组织也比较发达,它们在农村市场组织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日本和韩国的农协(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美国的农业合作销售会社,都有不少可取之处。学习研究他们培育农村市场组织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培育农村市场组织,创建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运用市场经济规则,推动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早日突破农户承包经营地块过度细分的约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如前所述,地块过度细分问题已构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的一个强硬约束。早日打破这种约束,促成土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土地的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以使有限的农业用地继续支持我国农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提供基本的要素流动条件。这已成为讨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不可回避的问题。市场化的进程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着手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解决农户地块细分、人人均等占有的现状,就目前而言,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去推动土地要素的合理流转,并逐步过渡到土地的适当集中。任何强制的办法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给农村社会带来新的震荡,恶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的环境,延迟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安徽省天长县平安乡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土地承包办法,将过去“按人分田”的承包,改为“按能承包”,闯出了一条农田企业化经营的新路子。所谓“按能承包”,就是以村或队为单位,重新丈量现有耕地,分成口粮田和租赁田两类,口粮田仍按人分配,租赁田则划等分级,明码标价,面向社会,由农民按自己能力投标,租赁承包。口粮田多在农户房前屋后,便于管理;租赁则尽量成方连片,承租人按租种面积上缴租金后,有权按市场需求自行选择种植项目。“按能承包”要求先交钱后种田,租金一经确定,不再增加其他费用,农民对负担问题心中有了底,同时不同田块租金不同,克服了过去不分肥田、瘦田,承包上缴不加区别的做法,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便于实行集约经营。平安乡的“按能承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推动了土地归并和集中,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近年来抛荒的2000多亩耕地转瞬有了“主人”,全乡2.6万亩租赁田全部揭标承包。1993年全乡夏季小麦、油菜总产900多万公斤,比上年净增150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平安乡土地承包办法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在于他们使用了市场经济的原则。

理论界关于建立农民土地储蓄基金协会促进土地有偿转让的设计也不失为一种可以试验的办法。这种办法在《中国改革大思路》一书中已有所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标签:;  ;  ;  ;  ;  

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难点问题的透视与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