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集城市商业、办公、居住、餐饮、综合娱乐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为一体,具有建筑体积大、空间结构复杂、业态繁多的特点。为此,设计者需要根据发展需求,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消耗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从而实现空调行业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引言
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通常包括商业、餐饮、办公、酒店、影院、娱乐等多种功能业态,具有建筑功能复杂,单层建筑面积大,防火分区多,建筑空间形式多变,物业管理复杂等特点。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通风、空调及防排烟措施。暖通空调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冷热源系统的选择、空调方式的确定及不同功能区域的通风排烟要求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室内环境条件,才能使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1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与人们的幸福,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且与国家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息息相关。暖通空调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保该空间具备良好的温度、湿度、新风量、低噪音等环境参数,为建筑使用者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对其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商业综合体大量涌现,其本身的特点也对暖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的设置通风、空调及防排烟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暖通空调的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可行性。暖通空调的设计可行性是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时,综合、全面的分析空调参数、设备指标等相关内容,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而保证暖通空调的设计质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时,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
(2)经济性。暖通空调的经济性是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时,首先了解空调类型,然后再比对、分析设计方案,这样不但能保证空调系统的设计效果,还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空调系统的设计费用,减少能源的消耗总量,满足最终的经济性需求。由此可见,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必须全面考虑系统的运行成本和能源消耗,科学化分析相应费用,实现经济性目标。
(3)调节性。因暖通空调要满足季节、天气等需求,系统设计中保证具备可调节性,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负荷量,满足节约能源的需求。并且,该系统所具备的可调节性,还能及时、快速的自动控制空调系统。
(4)安全性。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性是人员安全、防火安全、设备运行安全等,在易燃易爆的建筑工程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考虑重点,制定有效措施防爆。燃气燃油锅炉房设计期间,需综合考量燃气、液体泄漏问题,为其设置相对合理的通风系统、报警系统;防火问题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考虑,设备运行安全问题以制冷系统安全、电加热机等为主。此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还机应考虑冬季的防冻、风机联锁保护问题,比如:机房、资料室机等重要场所禁止在吊顶设置风机盘,因为一旦运行中水系统漏水,将会淋湿室内空间,损失大量资料。
2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要点
2.1参数设计
通常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内的温度要满足顾客以及工作人员的共同需求。例如,在夏季的时候,因为顾客进出商业建筑的频率很高,所以可以将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内的温度调得低一些,然而温度过低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因此可以通过将温度适量调高、适量降低来解决这一矛盾。在冬季的时候,顾客往往会穿戴保暖衣物,但是工作人员因为要长时间在室内工作,不适合穿得太多,所以可以把商业建筑的室内温度调得相对高些。
2.2负荷计算
维护结构传热、人体、设备、日照、照明、新风等都属于商业建筑的夏季负荷。而维护结构传热、冷风侵入、新风等都属于商业建筑的冬季负荷。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大小、形状、具体功能、结构、地区等都会影响其暖通空调负荷,所以在进行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冷热负荷予以详细计算。
2.3冷热源系统设计
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由于规模体量大,必须设置集中的大型冷热源,又由于业态复杂,要求根据不同的业态特点,分别设置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商铺、餐饮、超市等业态的运营时间较为接近,作为商业综合体的主力业态形式,通常会为商铺、餐饮、超市统一设置集中冷热源,并附带物业管理用房等后勤功能区域,采用各店铺设置计量表的方式收费,或根据店铺面积均摊费用。常见的冷源为水冷式冷水机组,多为N大一小或N大两小的配置。冷却塔多设置于裙房屋面。针对商业业态白天使用、夜间停机的特点,在有商业用电峰谷电价的地区,可以采用冰蓄冷系统,利用夜间低价电节省运行费用。常见的热源为市政热力换热站或锅炉房。出于安全考虑和土建条件限制,在有市政热力的条件下,可以优先使用市政热力。(2)办公写字楼。与商铺、餐饮、超市等业态的运营时间接近,通常可以共用冷热源,每层设置计量表收费。但是,一些写字楼存在分层出租的需求,在物业管理上,写字楼与商业区域也有较大差别,也可以采用多联机空调,分层设置系统,从空调设备上完全分离各租户,在收费和管理上更为方便。(3)影院。影院通常为全天运营,与商业和写字楼存在差异。一般会为影院单独设置制冷系统。由于影院多设置在裙房的顶层,可采用风冷式热泵机组供冷供热。也可以与商业业态合用冷热源,单独设置环路计量收费。
2.4空调方式选择
(1)全空气系统。对于一些高大空间如百货、超市、卖场、影厅、公共区域等均采用定风量新风比全空气空调系统,同时设置相应的排风系统,过渡季节保证达到相当于总风量 70%的全新风运行,可以有效地改善空调区内的空气品质,大量节省空气处理所需消耗的能量。系统中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2)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KTV、商铺可采用该系统。对于面积较大的商铺预留新风进口或去风井,面积较小的商铺预留新风支管。预留部分及风机盘管由租户自行设计。新风机组采用热回收型,并集中布置在各层的空调机房内。这一系统的灵活性相对较高,占用层高相对较小,机房面积不会被占用,然而由于新风量往往是最小的,所以缺乏足够的舒适性,容易出现漏水,进行检修维护时面对的工作量很大。对于空间相对较大的商业楼往往适宜采用吊顶式空调机,这类系统不会占用机房面积,其风管高度小于全空气系统,大于风机盘管,灵活性相对较强。然而由于其直接被吊装在吊顶,所以会产生噪声、检修工作量大、漏水等,其新风量有限,舒适性也不如全空气系统。无论对于哪种系统,为了满足商业综合体噪声标准的要求,都需要在送回风管道上设置消声装置。
2.5空调水系统设计
在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空调水系统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商业综合体内区冬季过热问题。商业综合体单层面积大,人流量大,在冬季存在大面积内区冬季需要供冷,空调水系统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冬季内区过热的问题。可采用分区两管制系统,对于空调箱和外区的风机盘管采用冬天热水夏天冷水的冷热水共用系统,对内区的风机盘管采用冬夏均供冷水的两管制系统。冬天采用冷却塔免费供冷,为内区提供冷水。二是,空调水系统立管设置。商业综合体单层面积较大,水平面若只有一个水管环路,将带来水管管径较大、水利失调的问题,建议分区设置多个水井,细化环路,即利于水利平衡,便于调节,也减小了每层干管的尺寸,提高了层高。三是,冷凝水排放。风机盘管水系统设计中,通常会将冷凝水就近排放至空调机房或卫生间的地漏。由于商业综合体单层面积大,店铺面积大,有时很难就近找到机房或卫生间。特别是店铺内空调末端通常由租户自行设计,如果不能预先考虑好冷凝水排放路由就会给租户带来很大麻烦。建议与给排水专业协调,可在每个大型店铺内预留地漏,或预留冷凝水排放立管,贴敷柱子设置,接至地下室的排水沟内。
2.6通风系统设计
营业区域、公共卫生间、各设备用房、餐饮厨房都是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进行通风的主要区域。例如,对于商业营业区域来说,排风量通常约为商业综合体新风量的80%,从而确保空调区域微正压。即使是在过度季节能够全新风运行的空调系统,也必须对排风量予以考虑。排烟系统也可用于商业营业区的排风,所以在设置排风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排烟系统的运行。对于餐饮厨房来说,其房间全面排风以及炉灶位置局部排风都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自然通风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就需要补风,而且必须充分考虑燃气泄露情况下的事故排风,必须确切计算厨房的排风,如果没有进行切实计算就要根据换气次数予以估计。
当建筑的内走道长度超过20m且没有自然通风,为保证人员的安全,需设置排烟系统。当房间面积超过100m2同时无可以开启的外窗时也应设置排烟系统。对于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由于幕墙可开启面积的限制,需考虑机械排烟。每层按防火分区设置排烟系统,并通过水平排烟管道连接至竖井内的排烟立管。排烟口平时关闭,设手动及自动开启,当任一排烟口开启时,预支联动的风机应自动启动。
结束语
综上,暖通空调系统在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应用不同于常规空调设计,在各个关键设计点上均应进行适用、节能、减噪、美观等方面的优化,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时间、使用频率等因素,为业主提供合理的、有效的、节能的、兼顾美观的空调系统设计。为此,在选择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基本需求为依据,对各个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对,以此来找出最优方案,从而促进我国暖通空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霞.暖通空调设计与安装施工问题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6(17)
[2]张翼,赵鹏辉.探究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常见不足及处理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14)
论文作者:漆坤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31
标签:综合体论文; 商业论文; 系统论文; 空调系统论文; 暖通论文; 城市论文; 新风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