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电力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_电力论文

影响中国电力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电力论文,因素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4)11-0070-04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电力工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其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保证电力的稳定、充足供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电力工业发展的最高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供需均快速增长,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六五”期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用电4.6个百分点,电力增长相对滞后,全国出现大范围缺电局面;“七五”期间国家出台鼓励多家办电政策,使电力建设大大加快,但全国缺电局面并未改变;“八五”期间电力建设高速增长,年均新增装机约1600万KW,在世界电力发展史上也属罕见,在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缓解了全国范围的缺电局面,但地区间电力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开始显现,华东、华北、华中等部分地区的电力供需紧张,拉闸限电时有发生;“九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供需状况缓解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十五”前两年用电增长迅猛,大大超过计划预测,2003年电力短缺愈加严重,22个省的电网经历了电力短缺,其中10个省的电网不得不在非高峰期对一些用户采取强制拉闸限电措施,2004年不可避免的电力短缺将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缺电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突出的经济现象。

一、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形势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转入全面回升,并很快向高峰逼近。“九五”期间经济增长放慢,增长速度持续下降。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又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通货紧缩趋势。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连续几年实施了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转机。2002年GDP增长率为8%,2003年GDP增长率9.2%,扭转了多年来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趋势。反映在电量需求上。1995—1999年用电量平均增长率为5.2%,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产品出口大幅减少,加之国内需求不足,大量产品库存积压,第二产业用电增幅仅为1.2%,电力消费增长率为2.8%。随着1999年投资拉动作用的显现,包括纺织、机械等工业部门在内的生产情况和外贸形势日渐好转,使1999年工业部门用电量逐渐恢复增长,年均增长率回升至5.68%(1998年为1.1%)。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电力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当经济环境转好时,电力需求增长较快,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电力需求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电力消费的决定因素。

(二)人口增长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会增加电力消费。20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庞大,2001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0.69%,但人口仍增长了900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近年来明显加强。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八五”以来,居民生活用电保持两位数增长(1999年除外),年均增长率为12.1%。“九五”期间,居民生活用电年均增长率低于“八五”,主要是由于“九五”期间国企面临困难,职工收入提高缓慢和新一轮家用电器进入居民家庭放缓。但总体来看,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持续上升,由1990年的7.71%升至2000年的12.4%,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也由1990年的42.1千瓦时/人,上升到2000年的130.6千瓦时/人。

(三)电价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企业的用电水平。电价高于企业承受能力时,用电量明显减少;二是影响高耗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和现有布局。高耗电产业将纷纷由电价高的地区转移到电价低的地区,致使各地区电力需求增长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伴随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将更多地受到电价水平的影响。

(四)经济中的结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工业化的阶段向高加工化、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化,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重工业增长所消费的电力约占电力消费的60%,一直是电力增长的主要因素。自1999年来用电增长呈恢复态势,主要因为工业用电(高耗能产业主要是重工业)的强劲恢复。随着基础设施、房地产及汽车业的高速增长,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增长率在2003年为45%—119%,由于这些高耗能产业投资将于2004年与2005年转化成生产能力,今明两年电力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九五”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低于GDP增长,其比重呈下降趋势,用电增长幅度相对缓慢,1996—2000年年均增长率为2.1%。由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用电受气候(降雨)影响,波动较大,因此第一产业用电增长呈波动状态,尤其是1998年,中国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导致大部分地区农业用电减少,当年第一产业用电出现了负增长;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用电一直平稳快速地增长,1995—1999年第三产业用电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全社会用电增速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比重也相应上升,由1995年的9.3%上升到2002年的11.2%。

基于以上对电力需求影响的分析,考虑经济变量具有非平稳的特性,因此采用经济计量学的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电力需求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选用的中国电力需求模型为:Q=f(x[,1],x[,2],x[,3],x[,4],x[,5])(1)

式中Q为电力消费量,x[,1]为GDP(按价格指数调整后的),x[,2]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三产增加值比国内生产总值),x[,3]为重工业比重(重工业产值比工业总产值),x[,4]为人口,x[,5]为电价,采用双对数模型,样本区间选取的是1978—2002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3)。

二、经济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

检验各经济变量的协整性之前,首先采用增广的Dickey-Fuller(ADF)和Phillips-Person(PP)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时间序列LQ,Lx[,1],Lx[,2],Lx[,3],Lx[,4],Lx[,5]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1ADF和PP单位根检验

序列 水平 一阶差分

ADF PP ADF PP

LQ

0.87640.4207 -3.2269**

-2.6491*

Lx[,1] 1.41733.1641 -2.1224**

-1.7362*

Lx[,2] -2.1918

-0.9685 -2.9089*-3.8849**

Lx[,3] -2.4153

-1.9149 -3.4060**

-3.9175**

Lx[,4] -2.3075

-3.7239 -3.0564**

-4.2089**

Lx[,5] 2.26753.8970 -1.9945*-1.6788*

注:*(**)代表10%(5%)的显著水平

本文协整检验采用J—J法,优于E—C两步法(通常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J—J法在多元变量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提供了一个估计的方法,还提出了检验协整向量个数及经济理论所设条件的显示方法。对检验后的协整向量进行规范化后,得到方程(2)

IQ=0.917lx[,1]-0.474lx[,2]+1.923lx[,3]+0.137lx[,4]-0.117lx[,5](2)

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模型中各变量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如预期的一样。重工业(高耗能产业)是电力需求高增长的主要因素,x[,3]每增加1%,电力的需求量将增长1.923%;而x[,2]每增加1%,电力需求将于之反方向变动0.474%,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反映出一个国家市场化的完善程度。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结构,而第二产业对电力的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日趋完善,产业结构将趋于合理,伴随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将会有所下降,工业用电量也会减少。显示电价的弹性估计为-0.117。1978—2002年间,GDP弹性估计为0.917,在经济快速调整阶段,GDP增长率与电力消费增长率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偏离,如1997、1998年GDP增长率为8.8%、7.8%,电力需求增长率为4.4%、2.8%,这意味着在快速增长的经济中,电力需求不一定按比例增长,其原因在于1997、1998年恰逢国企改革,关闭了较多效益差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同时经济结构正在向服务和出口导向型轻工业调整,这些都对电力消费的增长产生重大冲击,由模型的估计结果也可看出,工业产品内部结构的调整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程度较大。人口弹性为0.137,仍然是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差分变量反应了短期变动的影响。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部分是长期均衡。根据Hendry的从一般到特殊建模方法,逐渐剔除一些变量。经过检验得到ECM为:

其中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修正后的拟合优度R2=0.568,对数函数值Log Likelihood为67.075,AIC和SC值分别为-5.26、-5.06,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较强。由ECM模型估计结果可知:短期电力需求函数主要受GDP、重工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大,误差修正系数(估计为-0.234)具有正确的符号,意味着向平衡快速收敛,表明短期内电力需求的变动不会影响一些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关系。

三、建议

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追求的目标,力争在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生产每亿元GDP消耗电能,2000年为1381万Kwh,2001年为1603万Kwh,2000年前三季度为1640万Kwh,由此变化可以察觉,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又有重新抬头迹象,必须引起警惕。我国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单纯增加产量,追求速度,而是增加品种,确保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因此,政府将更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那些电力密集型产业。财政支持(政府的长期公债)的指导方针也从GDP增长转向“经济结构调整”与平衡发展。

2.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调高电价会抑制需求。但由于社会原因,在中国大幅度调高终端用户的电价水平尚不可能,短期采用分时电价将会有效,一套精心设计的分时电价可以有效地激励消费者避开高峰时段,这是一种比其他行政措施更好的短期工具。

3.为了预防未来的电力短缺,需要建立早期的预警系统,制定全国的系统规划。如果早期预警系统能够提前1到2年提供,有关部门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解决短缺问题或尽可能减少短缺的影响。

4.从电力工业长期发展来看,节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实现电力工业持续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今后,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切实转变电力增长方式,实现从重视增加数量和规模到重视质量和效率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求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呼声日趋高涨。

标签:;  ;  ;  ;  ;  ;  ;  

影响我国电力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_电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