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修长城看历史评价能力培养——[笔谈之三]不能仅用今人眼光眺望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历史论文,今人论文,之三论文,修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该不该修长城的“困惑”实际上是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进而再关系到评价的角度、立场和标准等问题,这既是历史研究的事,也是历史教学的事。
案例中“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的困惑实际上是学生站在人类文明层积的厚度上回望历史人物,对其功过的重新审视,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新思维,亦是我们当前史学界对历史人物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反映。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对历史的解释必然与时代息息相关。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这些认识,既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又反映了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与不足。针对学生这些质疑,作为历史老师应当怎样引导才恰当呢?笔者以为,人类文明中一些永恒的价值标准不能改变和抛弃。
第一,残暴与专制是永远要遭到谴责的。秦始皇是暴君,而其严刑酷法、焚书坑儒、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都是其作为暴君的佐证。修长城是秦始皇巩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举措,修长城大量征发徭役带来了民生的痛苦、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评价无论怎样多元,有了这一基本的史实,秦始皇修长城的教训则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第二,历史是人民谱写的。学生把修长城作为秦始皇功绩的主要依据是长城对后世的多方面影响及多元功能。准确地说,这些客观效果更多地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而不是秦始皇修长城的主观目的。没有从汉到元、明、清十多个朝代的修筑,没有历史上发生在长缄边上的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的情景,没有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没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众志成城铸就“血肉长城”,没有历史赋予它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城到今天可能只是一道道残垣断壁。
第三,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评价一定要看其是否造福于当时当世的人民和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视角应当以其在当时当世的影响为重,不能因为时间已过两千多年,我们就忘记了修长城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痛苦,给国家带来的动荡与灾难。仅仅以今人的眼光眺望历史,我们企图追寻历史却可能会走向历史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