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草湿地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合理利用_湖泊论文

纳木错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湿地论文,对策论文,合理利用论文,评价论文,纳木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温地资源概况

纳木错即藏语“天湖”的意思,面积1920km[2],湖面海拔4718m,为西藏最大湖泊,素以海拔高、湖面大、景色瑰丽著称。它发育于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羌塘高原南缘的山间盆地,地理坐标30°30′N~30°56′N,90°16′E~90°03′E,为大型构造湖,湖盆陡峭,部分岸段离岸1km处水深达30m,最大水深逾55m。纳木错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由于湖水较深、气候高寒、入湖营养盐类少,致使湖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很低,有些点甚至采集不到浮游动物,并且周转也很缓慢。湖水中浮游植物共6门26属26种,其中湖南岸5门22属22种,藻类总数量(4.96×10[4])·L[-1]个,其中蓝藻门(0.933×10[4])·L[-1]个,隐藻门(0.03×10[4])·L[-1]个,裸藻门(0.03×10[4])·L[-1]个,绿藻门(1.17×10[4])·L[-1]个,硅藻门(2.85×10[4])·L[-1]个;湖东岸5门12属12种,藻类总数量(4.99×10[4])·L[-1]个,其中蓝藻门(1.23×10[4])·L[-1],隐藻门(0.06×10[4])·L[-1]个,甲藻门(0.06×10[4])·L[-1]个,绿藻门(3.36×10[4])·L[-1]个,硅藻门(0.28×10[4])·L[-1]个。浮游动物共19种,以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南部浮游动物总数为1122·L[-1]个,其中原生动物264·L[-1]个,轮虫660·L[-1]个,枝角类132·L[-1]个,桡足类66·L[-1]个;东部浮游动物总数为850·L[-1]个,其中原生动物200·L[-1]个,轮虫500·L[-1]个,枝角类100·L[-1]个,桡足类50·L[-1]个。

湖东部泻湖区发现有3种寡毛类动物,数量较多,此外未发现其它底栖生物。

1.2 湿地高等植物

纳木错是在地壳内力作用下所形成的构造盆地基础上蓄水而成的大型构造湖,湖盆陡峻、湖水幽深,其南、北岸离岸50m水深即达20m以上,最大水深在55m以上,这种特点决定了纳木错湖岸地区缺乏大面积岸滩,仅在东岸和西岸河流入湖口附近形成较大面积湿地植被,其中沼泽地中以藏北蒿草(Kobresia littledalei)-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为优势种,湖边浅水中以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黄花水毛莨(Batrachium bungei)为优势种。纳木错周边沼泽群落草丛茂密、种类丰富,除上述群种外,还有莎草科、毛莨科、报春花科等类植物30余种。

1.3 鱼类

湖内鱼类资源种类贫乏,仅纳木错裸鲤和异尾高原鳅两种。异尾高原鳅为小型底栖鱼类,经济价值不大。纳木错裸鲤喜在湖泊敞水区活动,数量多,为重要经济鱼类。它生长速度慢,10a龄鱼平均体长仅为300.4mm,平均体重329g;最低性成熟为5a龄,体长170mm,体重68g;怀卵量随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多,一般体长240mm~380mm的个体,雌体卵量为5200粒~7200粒。经试捕,渔获物以6a~13a龄为主体,占总数的91.46%;体长以240mm~380mm为主,占80.33%;体重以150g~500g为主,占70.38%,而捕捞的平均重量为311g。据自治区水产局估计,纳木错每年的可持续鱼产量可达2000t左右。

在纳木错入湖河流中,还发现有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sbandi),属于栖息在河道的种类。

1.4 水禽和哺乳类

纳木错湖区自然环境原始,湿地生境多样,为众多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是迁徙水禽的重要繁殖地。黑颈鹤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湖东岸沼泽区有繁殖群;赤麻鸭和斑头雁为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湖区数量较多,此外还有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渔鸥(Larus ichthyaetus)、针尾鸭(Anas acuta)、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翘嘴鹬(Tringa cinereus)、蒙古沙鴴 (Charadrius mongolus)等种类。沿湖各岸段均有水禽分布,但在食物来源丰富和栖息地环境优越的区域水禽分布更为集中。

据调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獭(Lutralutra)是惟一依赖于湖水生活的哺乳动物。

2 纳木错湿地资源评价

2.1 国际重要意义

《湿地公约》执行局为推动各缔约国湿地资源评价工作,提出了确定国际重要湿地的若干标准,这些标准或定性或定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与湿地管理相结合,是目前被各缔约国广为接受的一种评价方法,故该文运用该标准对纳木错湿地资源的国际重要意义进行评估。

根据目前调查和掌握的资料,在《湿地公约》执行局提出的确定国际重要湿地的2组8条标准中,纳木错至少符合其中5个标准,从而充分确立了其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地位。这2组5个标准及纳木错符合该标准的理由如下:

(1)是否拥有典型、稀有或惟一的湿地类型。

标准1:它拥有一定生物地理区域中典型、稀有或惟一的自然或近乎自然的湿地类型。符合理由: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高原湖群区,面积在1.0km[2]以上的湖泊即达1091个。纳木错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无论从其水文、海拔高度、面积、湖水理化性质、生物群落和形成环境等角度看,都是青藏高原湖群的典型代表,从动物区系来看,完全可以代表湖泊所在的古北界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的生物区系特征。

(2)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2:它养育着脆弱、濒危的物种或受到威胁的生态群落。符合理由:上文已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湿地高等植物、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等方面分析了纳木错湖的湿地物种资源,其中不乏国家保护的稀有物种。此外这些物种由于生存在高寒环境之中,因此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一样具有显著的脆弱性,对外来威胁高度敏感。

标准5:它定期养育着2.0×10[4]只以上的水禽。符合理由:纳木错湖区水禽数量多,仅在湖心两个鸟岛上筑巢繁殖的鸟类即达2.0×10[4]只以上,再加上湖滨水禽,整个纳木错在夏季养育的鸟类总数在3.0×10[4]只以上。

标准7:它养育着相当一部分特有的鱼类亚种、种或科,维持其生活史的某些阶段和种间作用,或养育了代表湿地效益和价值的种群,因而有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符合理由:湖区发现的纳木错裸鲤、异尾高原鳅和拉萨裸裂尻鱼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由于纳木错属封闭的内陆湖泊,故这些鱼类都在湖区完成整个生活史。

标准8:它是鱼类食物的重要来源,是湿地内或其它地方鱼群赖以产卵、育雏或洄游的场所。符合理由:所发现的纳木错裸鲤、异尾高原鳅和拉萨裸裂尻鱼均在湖滨沼泽和河道中产卵育雏。

2.2 纳木错湿地资源的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和代表性

(1)自然性。纳木错所在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自然条件恶劣,湖区人口稀少,主要为从事传统游牧业的牧民。藏族同胞自古就有爱护鸟类、不食湖鱼的习俗,因此纳木错保持了良好的原始状态,各种生物自生自灭,所有生态过程基本上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但这并不影响纳木错目前具有的高度自然性。

(2)稀有性。青藏高原虽然湖泊众多,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即有346个,但纳木错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在星罗棋布的青藏湖群中颇为引人注目。首先它是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在海拔4700m以上的地区发育了面积近2000km[2]的大型湖泊,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比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整整高出1500m;其次是景色瑰丽迷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三,它是西藏著名佛教圣湖之一,社会文化价值也很高。

(3)脆弱性。纳木错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属寒冷半湿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严酷,生物种类单调,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缓慢。在这种条件下湖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自稳定能力低下,生态平衡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故纳木错具有高度的脆弱性。

(4)代表性。不论是从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还是从社会经济和文化角度,纳木错都可称得上是青藏湖群的代表性高原湖泊,在湖区开展保护和研究活动,对青藏高原其它湖泊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3 主要威胁及产生根源

纳木错是一个基本上仍处于原始状态的大型湖泊,人类活动的干扰很微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湖区各种人为活动的强度逐渐加大,已经或者即将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湖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已经或可能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以下4个方面:

3.1 过牧

由于牲畜数量未减,草场承载力降低,草场退化加剧,使草原生态系统逐渐向荒漠生态系统逆行演替,进而整个湖区生态环境将逐步发生难以逆转的巨大改变,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区域气候趋向干旱,使湖泊的降水补给减少;其次,冰川融水和地表径流在流经荒漠土进入湖泊的过程中蒸发和渗透的水量显著增加,致使湖水补给减少;第三,区域气候变干会大大增加湖水蒸发量;第四,荒漠化后的土壤移动性增强,容易随大风进入湖中。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是湖泊水位降低,湖滨沼泽和浅水生态系统遭受致命破坏,依附于它们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纳木错湖区的过牧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据湖北岸班戈县的统计数据,全县退化草地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68.25%,其中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退化总面积的36.78%,并且草地退化在加速发展。草地退化会表现出各种症状,主要有产草量减少、草层高度降低、草场干旱化和鼠、虫灾害严重等等。调查表明,在60年代前后,河谷两侧的嵩草草场草层高度可达60cm~80cm,而现在草层高度只有20cm~22cm;当雄县部分河谷的嵩草沼泽草甸1975年干草产量为5782.5kg·hm[-2],1985年为2571kg·hm[-2],目前只有1759kg·hm[-2]。目前纳木错流域平均每公顷草原有鼠洞3260个,面积达880m[2]。

造成草地退化的根源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3.2 旅游

纳木错以其瑰丽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现已被地方政府列为西藏自治区重要旅游景区之一。虽然目前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湖区旅游业规模很小,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安排资金,整修进湖的公路,建设湖区电网,修建旅游设施,相信若干年之内,湖区旅游业会有一个较大发展。

通过测算,纳木错湖区每年理论旅游容量为18×10[4]人次。旅游业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实力,但是旅游业如果规划管理不当,则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出现与“生态旅游”目标背道而驰的诸多恶果。例如由于湖区草场地势平坦,车辆可随意行走,因此草地上新开的道路随处可见,车辙所到之处,草地遭受碾压而死亡,如不加规划和约束,势必严重危害草原。

3.3 捕鱼

纳木错鱼类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并无生产性捕鱼活动。近2a来,有外地渔民在扎西多半岛附近捕鱼,但渔船较小,捕鱼规模不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纳木错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会进一步加大,可能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两种不利影响:一是渔船数量增加,发动机燃油跑、冒、滴、漏会污染水环境,在物质循环速度缓慢的高寒环境中其危害很大;二是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出现过度捕捞情况,致使湖中鱼类资源衰退。作为纳木错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鱼类资源一旦破坏,就会对水鸟乃至其它物种产生不利的连锁影响。

3.4 气候变化

自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不仅对周边地区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高原内部特殊气候条件的形成也发挥着控制作用。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高大山脉阻碍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进,致使高原大部分地区趋于干旱且寒冷。纳木错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年降雨量300mm左右,但蒸发量却达2000mm左右,虽有湖周高山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补充,但水量仍呈入不敷出之势,滨湖分布的8条古湖岸砂堤高低不等,最高的砂堤高出湖面约80m,证明纳木错的萎缩趋势十分明显。但据2000年8月在湖区访查得知,近3a来湖区降水明显增多,加上气温升高使冰雪融水增加,因而纳木错水位有所回升,估计湖滨沼泽湿地会随水位增加而后退,而湿地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湖区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区域响应,属不可在局部范围内通过人类调控加以逆转的因子,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

4 保护与合理利用若干对策

4.1 湿地生境保护

纳木错湿地生态系统由深水生境、湖滨浅水生境、河口生境、湖滨沼泽生境和泻湖生境等类型组成,就面积而言深水生境最大,但其营养盐含量低,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同时它环境容量大,抗干扰能力较强,因此可不作为生境保护的重点。位于湖周水陆交错带的各种生境类型,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相对充足,生物地化循环速度较快,生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生产力相对较高,是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多种动物产卵、繁殖和育雏的理想场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这些生境地处水陆交汇处,容易遭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应作为生境保护的重点。

纳木错岸线长318km,且湖区交通不便,难于全面管理,因此保护管理重点应放在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图1):

1.你亚曲—卓的曲—日阿曲河口沼泽湿地;2.扎西多半岛东侧泻湖区;3.湖心鸟岛;4.湖西入湖诸河河口沼泽

图1 纳木错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示意

Fig.1 Key area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Namucuo

(1)东岸你亚曲-卓的曲-日阿曲河口沼泽湿地。以藏北嵩草-扁穗草群落为主,草丛茂密,植物种类丰富,为水禽提供了筑巢繁殖的良好环境,同时沼泽内饵料充足,有利于水禽栖息觅食。该区还是鱼类的产卵育雏之地,每年5月~7月,纳木错裸鲤进入你亚曲和其它小河产卵,此间可在浅水处发现大量仔鱼。

(2)扎西多半岛东侧泻湖区。以龙须眼子菜和黄花水毛莨群落为主,地势平缓,湖水较浅,由于沿岸补给水充足,致使该处湖水矿化度只有0.1739g·L[-1],属淡水湖类型。该区食物丰富,是水禽栖息觅食的重要场所。

(3)湖心鸟岛。包括朗多、期多和崀多,除朗多岛面积1.24km[2],其余面积均不足1km[2]。岛上鸟类以棕头鸥和斑头雁为主,数量多,每个岛计有万只以上。

(4)湖西入湖诸河河口沼泽。包括波曲、昂曲、测曲、岗牙桑曲、作曲卡、各曲等,虽然较为分散,不及东岸集中,但是也有大量水禽在此栖息繁殖。据调查发现,测曲也是纳木错裸鲤的产卵育雏地,估计湖西入湖诸河及岸边浅水区,对纳木错裸鲤的繁殖均有重要意义。

4.2 湖区草地保护

草地退化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手段才能加以控制和恢复。减缓纳木错湖区草地退化、恢复退化草地的主要措施有:

(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地方政府和牧民养护草地的意识,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重畜轻草思想,树立以草为本、草畜并重的指导思想;

(2)固定草地使用权,完善草、畜承包责任制,调动牧民建设草场的积极性;

(3)转变传统放牧方式,建立高效低耗畜牧业生产模式。纳木错湖区传统的放牧方式是保留尽可能多的未成年牲畜越冬,但这会造成冬春草场资源严重匮乏,而且冬季的严酷自然条件和食物短缺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和普遍减重,使夏季草场创造的资源未能充分转化成经济效益而白白浪费。因此,增加秋季淘汰率、保护好越冬草场是湖区草地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

4.3 湿地生态系统的流域管理

鉴于湿地面临的很多威胁并非产生于湿地内部,而是发生于流域内其它区域,因此流域管理目前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湿地保护思想。纳木错发育于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山间盆地中,自成一个封闭、独立的内流水系,流域面积1.061×10[4]km[2],其中集水区面积8510km[2],盆地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降雨通过数十条季节性河流汇入湖中。由于纳木错流域面积不大,因此补给河流具有流程短、集水面积小的特点,河水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冰雪融化、降雨集中,形成汛期,秋冬季为枯水季节。为从流域水平上保护好纳木错湿地,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评估纳木错湖在流域内的水文功能,研究加强和维持这些功能的途径。

(2)禁止在上游截留河水,保证地表径流全部进入湖中。纳木错由入湖诸河补给的水量为1.469×10[8]m[3]·a-1,占全部入湖水量的65.1%,是维持湖泊水位的主要水源。由于湖区较为干旱,现在已经有人提议截留上游河水用于灌溉草场,以利草场恢复,其实此乃弊多利少、得不偿失之举。首先草场退化的根源是超载过牧,要想扭转草场退化趋势,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其次湖区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蒸发强烈,截水灌溉必然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这对湖区瘠薄的土层将产生毁灭性影响;第三,上游来水被截留后,必将导致河口退缩,水生植被破坏,使鱼类和鸟类丧失产卵觅食的场所,从而影响整个湖泊的生态平衡。

(3)加强机构建设,建立流域管理综合协调机制。

4.4 社区参与

藏族同胞有保护、热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传统习惯,他们憎恶猎杀、破坏野生动物的恶劣行径,如果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证他们通过恰当、有效的方式参与湿地保护,必将对于纳木错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  ;  

南草湿地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合理利用_湖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