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43例为对照组,同时期进行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43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差异,同时对产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门静脉内径、血浆白蛋白与血小板各项指标方面的差异均较为显著,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发展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严重,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概率较高,发病后容易造成患者肝细胞受到损伤,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提升对疾病的判断能力,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
关键词:肝硬化;胆囊结石;临床特征;特点分析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的概率较高,该病长期发展即出现肝纤维化,但是肝脏的纤维化属于可逆过程,及早对病情进行诊断对病情的缓解具有较为理想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肝硬化患者容易与胆结石混淆,造成病情的延误,因此需要掌握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检查方法,并依据检查结果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提升治疗的整体质量,为今后患者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1]。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43例为对照组,同时期进行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43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为(65.59±13.69)岁,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为(65.67±13.59)岁,两组实验人员均排除肝脏其他系统性疾病,并签署实验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ELISA法对血清乙型肝炎进行检测,确定病毒标记物,对患者肝硬化情况进行判断,之后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使用专业超声仪器,将探头的频率调整至3.5MHz,对肝脏与胆囊进行详细探查,采用多切面对胆囊的大小、囊壁情况以及回声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胆囊位置是否存在结石,结石的数目、大小以及位置,并对门静脉内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患者病情进行确定,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原因[2]。
1.3观察指标
不同组之间的对比数据选择门静脉内径、血浆白蛋白、血小板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存活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表示,P检验,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门静脉内径、血浆白蛋白与血小板各项指标方面的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x±s)
2.2两组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发展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严重,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比较[n(%)]
3讨论
胆囊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不会出现结石的情况,这是因为正常胆囊中存在一定比例胆盐以及卵磷脂,使得胆固醇可以在溶解状态下保持液体状态,但是患者因为疾病原因造成胆囊内胆汁分解因子质量降低,造成胆固醇在析出的过程中形成结石,这是胆囊出现结石的原因,肝硬化患者因此自身肝脏出现问题,因此胆囊结石发生的概率显著提升,首先是因为在肝硬化过程中身体内代谢出现问题,使得胆汁成分出现转变,胆囊内的胆红素分泌进一步增加,使胆汁酸的分泌较差,造成肝脏内总的胆红素增加,胆汁酸的分泌无法保证胆固醇的溶解,产生结石[3]。同时患者肝脏合成血脂以及脂蛋白的能力下降,肝脏部位的损伤,造成肝脏细胞出现肿胀、变形以及坏死等情况,使得血脂和载脂细胞数量进一步降低,导致患者胆囊中胆汁酸合成较差,进而形成结石沉淀;患者在肝硬化发病期间,出现继发性的脾脏亢进,产生慢性的溶血,使得胆红素进一步增加,并且多余胆红素排放至胆汁中,出现慢性溶血的情况,造成非水溶性复合沉淀物的出现;肝硬化患者因为体内雌激素的上升高,胆汁酸的分泌减少,胆囊的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使得胆汁淤积的情况进一步严重,可见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两种疾病是相互作用的[4]。
上文的研究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在门静脉内径、血浆白蛋白与血小板各项指标方面的差异均较为显著,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发展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严重,P<0.05。原因分析为:①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因为肝脏疾病的症状较为明显,忽视了结石病情的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发阵发性的疼痛,并且向肩胛骨扩散,大部分患者临床中症状表现不明显,均出现恶心、腹胀等情况,因此仅凭借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准确性不足,因此需要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血常规、门静脉内径以及血小板指标的判断,因为结石的出现,患者的胆固醇指标较高,造成自身的血小板出现升高的情况,同时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的,肝脏发生病变时,白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特别是在肝硬化时,白蛋白的合成明显减少,但是随着胆囊结石的问题,造成肝脏进一步受到损伤,使得白蛋白合成进一步减少。②在胆囊切除的外科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外科手术的方式,于右侧肋骨下缘进行切口,将胆囊内胆汁完全抽净后将胆囊壁切开,取出结石后,将残余黏膜剥离去除,将胆囊残端进行缝合,患者术后需采用平躺的方式,如术后腹胀、呕吐不严重,术后次日可开始进流质饮食,并逐步增加饮食量,如有黄疸者,继续用保肝药物,观察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对术后各项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对手术质量进行全面评估[5]。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概率较高,发病后容易造成患者肝细胞受到损伤,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提升对疾病的判断能力,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倩倩,朱萌萌.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8,31(06):78-80.
[2]冯为艳.腹腔镜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4):3035-3036.
[3]沈志宏,鲁葆春,任培土.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外科治疗83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13,35(24):2188-2190.
[4]王晓伟,赵詹东,张勇.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32例临床特征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3,12(01):37-38.
[5]孙迅.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4):67-68.
论文作者:万健,陈迅,赵志坚,唐才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患者论文; 肝硬化论文; 胆囊论文; 肝脏论文; 胆汁论文; 白蛋白论文; 结石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