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笔谈——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逻辑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特色论文,笔谈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进行,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的理论解释。
任何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都需要有自身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那么,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的逻辑结构应当是怎样的呢?亦即中国特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主要线索是什么呢?弄清了这一问题,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和认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当时就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中心,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生产的一条红线,应当以此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还有的学者提出,应当从分析社会产品出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具体。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起点问题:有的主张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开始,有的主张从社会产品开始,有的主张从商品开始,有的主张从劳动开始,有的主张从企业开始,有的主张从消费需要开始等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红线问题:有的主张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的主张是经济效益,有的主张是经济利益,有的主张是剩余劳动规律,有的主张是必要价值规律等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有的主张是净产品,有的主张是奖金,有的主张是V+M,有的主张是自主劳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
概括起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入,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形成了以下有代表性的思路:
一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这种思路在改革初期比较流行,以许涤新的《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一书为代表,80年代初比较流行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如谷书堂和宋则行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即北方本)也是按照这种体系组织起来的。这一体系的优点是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尚未成形,这一思路演绎的成分较多,未能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二是按照给定体制下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人的地位三个层次来阐述的理论体系,这种观点以厉以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这种思路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它比较早且比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同时特别强调对人的关心和培养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认为只有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分析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但是,由于该书出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而,这一思路同样没有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与西方经济学的体系相结合,按照本质、运行、发展三个层次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其中本质层次包括了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运行层次又分为了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比较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按这种体系建立的。比如吴树青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谷书堂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逄锦聚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思路建立的。这种思路的优点是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较好地借鉴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制度分析与运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与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之间经常是脱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四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来阐述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等。这种思路以卫兴华、张宇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历史进程。缺点是体系不够全面完整,对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运用不够充分。
以上几种体系应当说各有长短,互为补充。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表述,为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启示。
笔者认为,就当前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在理论上使逻辑更加严密和更加完备,而在于如何使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亦即更好地反映实践的发展,更好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那么,什么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这一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区别于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之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实际出发,初步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从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条主线。关于这一点,十四大以来党中央的许多重要文献都有过明确的论述。党的十四大在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特别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种种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不够协调和完善。因此,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经济学经济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基本范畴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其逻辑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和基本线索,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关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构建和谐经济的理论,等等。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经济经济学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标签: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逻辑结构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