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新生跨过物理学习的“高峰”_物理论文

帮助高一新生跨过物理学习的“高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台阶论文,新生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这个“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物理学习产生“高台阶”的原因

学生学习高一物理产生“高台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材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1.教材因素

(1)定量研究要求提高

初中教材大部分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例如在“力与运动关系”这一问题上,初中物理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至于“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定量关系如何……”初中物理课本中没讲也不做任何要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必须扎实掌握。

(2)知识结构化增强

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线索,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

(3)学科间知识综合性增强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物理计算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又如,高一物理上学期学习速度图象中用到的斜率的概念在高一下学期才能学到,学习力的分解用到的三角函数要到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中才能学到;还如学生尚未学极限的概念,在物理上就很难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没有函数图象的知识,就很难用图象法研究各种运动规律等。这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失调,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的难度。

(4)物理学科能力要求提高

在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科学的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2.心理因素

(1)思维方式不适应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是以“直观形象化教学”为主,即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中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其中有些无法借助直观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结果,学习程序未必都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必要时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规律。对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高一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会感到物理难学。

(2)学习方法不适应

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材知识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因此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是不能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的。多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课外阅读及实验观察的习惯。到高中,有些学生仍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物理,有的不预习,不复习,不看书,下了课就做作业;还有的到处找题做,却不及时总结,时间花了不少,却收效甚微。因为初中物理课程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的较多,推理、论证方面要求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则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还要能灵活应用。如果学生仅能背诵概念、定律,而不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也难以真正掌握。另外,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通俗,学生易看懂,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较严谨,学生有时能够读通文字,甚至背诵,但并不代表已经理解其内涵,可见理解教材是一大难关。

3.社会因素

家长和社会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指标,于是有些高一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盲目地将教学内容加深加难,在初始阶段就要求学生一律达到高考水平,同时还不断增加新教学内容。这种深、难、急的教学要求,严重阻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帮助学生跨越“高台阶”的策略

1.寻找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填补空白点

(1)寻找初高中知识间的连接点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其内容和教学方法,知道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实际,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高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一些知识,恰好是这些章节知识的连接点,教师应该从此处切入课题,展开新课教学,学生自然不会感到陌生,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高中学习《物体的平衡》的连接点就是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知识,即在学习三力平衡问题时可应用力的等效方法——力的合成的知识将其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来处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学习《运动的描述》可在初中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引入和展开教学。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时可类比初中密度的定义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通过对比初、高中知识内容,找出连接点。

(2)填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

现行的高一数学必修教材与物理必修教材衔接明显不当,这样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熟练程度跟不上物理的需要,形成知识应用的空白点,所以教师应对所需数学知识作必要的讲解。例如,在讲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时,要讲解极限概念等;在讲开普勒定律时要补充椭圆的知识;在讲力的分解和合成时,要讲解三角函数知识;在讲解图象直线的倾斜程度时要补充斜率的概念。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

(1)采用“梯度式”进程,降低知识台阶

所谓“梯度式”进程是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一步求成。首先应打好基础,然后再滚动提高,使教学难点分散、后移,有利于降低教学的梯度。例如对“滑动摩擦力”这一概念的教学在《摩擦力》这一节中只要求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在《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在斜面上受摩擦力、在水平面上受斜方向作用力时滑动摩擦力的计算。这样经过两个阶梯的学习,既降低了教学的台阶,又达到了让学生领会知识的目的。又如在讲解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就要注意进度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情况,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2)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因此,在高一教学中,应尽量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加强实验教学,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让甲同学将手撑在腰部形成三角形状的支架,让乙同学在该同学肘关节部位施一向下的力,然后让甲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对斜拉三角形支架受力的分解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研究斜面上物体受到重力的分解,可让学生坐在倾斜的椅子上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如,学生往往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让他们将一张小纸捏成的纸团与另一张大纸同时释放,看到了重的物体反而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慢。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教师可增设趣味性小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作业,开放物理实验室,开展小制作评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加之图表、模型、多媒体等形象化教学手段,使抽象思维形象化,以达到思维方式的顺利过渡。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逐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要让学生懂得高中的学习应处于主动状态,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多分析、作业要独立的“四步法”,在每单元结束时要进行单元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应用的“四步法”。

重视知识的理解,逐步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务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是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的;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等。而且要知道解决物理问题时,首先要弄清物理情境,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探究和推理过程,提高思维和推理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讲解中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学生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一些科学方法,重点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能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极限的思想等,应让学生不断积累,逐步体会。

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自学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做到课前预读、课中重读、课后精读、章末复读。要求学生对阅读概念要会叙述、理解、联系、举例;对阅读规律要明确条件、结论、关键词的内涵以及应用;对阅读例题要做到审清题意、理解条件、明确解题思路。章节学完后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用表归纳本章要点,弄清有哪些重要概念,明确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4.重视学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并灵活调控,这是至关重要的。每做一次练习,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评,从学生练习中得到反馈信息。在每次作业后面要求学生记录要求答疑的问题,教师认真给予答复,并及时指导。在新课教学前的复习中,若发现对上一堂课的内容有纰漏,教师必须花时间进行补救。另外,写好教学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记录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体会及学生反馈的有用信息,并作为下堂课的调控参考,也能作为撰写阶段总结或学习研究专题的良好素材。

5.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练习题要结合课标和课本重新编写,如必修1第33页习题3是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每隔0.1 s剪断后,在一个以时间为横轴的直角坐标系中将这些纸带并排贴上,然后将纸带上端中心点连起来得到一条v-t图象,让学生回答这样做有道理吗。事实上学生根本不理解这就是一条v-t图象,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那么,类似这样的题目就要重新编写。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把这个题目编成了三个小题,第一题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看看连出来的线是否为一条直线。学习完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后,再编第二个题目:先让学生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差是一个定值”这个推论,即“”,然后让学生解释纸带上端的中点为什么会在一条直线上。在章末复习中让学生推导出“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中点的速度是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这一结论后,再编出第三个题目:请问每段纸带的长度可代表一个速度吗?做完第三个题目后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那是一条v-t图线。编写作业题时努力做到适量、适度、多样、灵活等。适量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如果一味追求数量,易使学生失去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虽然迫于压力,也能完成任务,但若是采取消极应付方法,只能导致效能低下。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蜓点水,也达不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所谓适度,就是要控制好作业的难易程度。作业留得太深、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很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自信心丧失;反之,作业太容易,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也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所谓适量,就是编写的作业要根据学生能利用的自由时间和课本的要求来确定。所谓多样,就是编写的作业力求题型多样化,开拓一种新型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路子,使学生愿意开动脑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灵活,就是编写的作业有一定思维的灵活性,避免靠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来掌握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一物理学习的“高台阶”现象,是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物理教师都在寻求解决途径,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多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就能使“高台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提高高一物理的教学质量。

标签:;  ;  ;  

帮助新生跨过物理学习的“高峰”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