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塞的另一位熟人--纪念德莱塞逝世50周年_自然主义论文

德莱塞的另一位熟人--纪念德莱塞逝世50周年_自然主义论文

德莱塞再认识——纪念德莱塞逝世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莱塞论文,再认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去世已整整50年了,从本世纪初到现在,人们对他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颇多争议。本文拟就德莱塞研究作一评论式简要追述,并对其文学创作再行评议,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小说家。

1900年,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一问世,“德莱塞”就成了引人注目的名字,因为他的小说引发了一场文坛上的保守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论战。一些评论家斥之为野蛮的自然主义,而另一些作家、评论家则为德莱塞把美国文学从豪威尔斯式的谨慎、体面的“高雅传统”中解放出来而欢呼。总的来说,20世纪初的评论贬多于褒,因为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嘉莉这一形象,她先后做了两个男人的情妇,不仅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成功──名誉和金钱。

1925年,《美国的悲剧》问世,这部小说被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门肯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受到了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其成功(加之20-40年代美国文坛的左倾)奠定了德莱塞作为文学大师的地位。

然而到了50年代,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被认为有左倾思想的作家都被列入红色危险分子名单,德莱塞也因其在1927年访问了苏联,写了诸如《苏联是人类的灯塔》等一系列进步文章,并于1945年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其作品重又遭到众多非议。文艺理论家特理林就在其《美国的现实》一书中,批评德莱塞“文笔拙劣”、“粗俗”、“甚至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①著名作家索尔·贝娄也极力否定德莱塞,说他的小说可以“一目十行地看”,“几乎象是看报”,并批评评论家马蒂逊不该推崇德莱赛,说他是“假装看不到激进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②而所有这些评论,都浸染了过重过多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正的文学批评的意义。

60年代以来,在麦卡锡主义浊流逐步退去以后,人们又开始较为公正地对待德莱塞了。我们既不能将德莱塞说成一无是处,也不能将其说成完美无瑕。德莱塞作品的读者日众,这在国内国外都是事实,但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也是事实,读者对某一作家的作品有争议,也正是作家和其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在我们国内,德莱塞的作品因其对资本主义社会有较强的揭露性,所以长期以来,他一直被视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在美国及其它国家,德莱塞被不同的评论家分别列入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作家。给作家贴上“主义”标签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一个标签常常难以概括一个作家的全貌,对于象德莱塞这样的作家尤为如此。我国的外国文学评论界,应在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借鉴国外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开掘新视角,依靠批评方法的多元性来获取更有意义的结果,以期对德莱塞以及其他作家及文学现象,作出更为深入、更加客观的评价。

西方小说家在创作上的任何形式的变化,常常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19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式的系列小说结构,遗传学与生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左拉《卢贡·马加尔家族》式的家族小说,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又产生了“意识流”小说,而深受巴尔扎克和左拉影响的德莱塞的创作,也一样深受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他广泛阅读了诸如托马斯·赫胥黎、赫尔伯特·斯宾塞……这样的哲学家的著作,接触了生物进化论,接受了宿命论。德莱塞自创了几个准科学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化学机理说”,认为人的理念常常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动。德莱塞常用他的这些理论,来发展故事情节,解释人物行为,将其手中的笔变成了自然主义的“手术刀”,他将自然科学的发现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用于文学创作的做法,正是自然主义有别于现实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都有体现。

先看《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在创作上,显然受到了斯蒂芬·克兰(1871-1900)的《街头女郎梅季》的影响。嘉莉象梅季那样,也是的个“寻梦”者,她从贫困的乡下只身来到大城市,但却找不到她向往的生活,有的只是艰辛、疾病、失业、贫穷、冷酷。她先是与一推销员同居,后又成为一商人的情妇,而这一切都是她无法控制、无法抗拒的,她只是大海狂涛中的一叶小舟。德莱塞自己也曾说过:“我是以自然主义写《嘉莉妹妹》的。”③书中的商人赫斯特伍德,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妻子也因他与嘉莉的关系而离开了他。在遭受了这些打击后,他决定铤而走险,偷钱后携嘉莉逃往别处。但当他打开公司保险柜取出一万美元后,又对自己的计划犹豫起来,不知是该窃走这笔钱呢,还是该将它放回柜里。而恰在这时,保险柜的门自动摆回关上了,他于是拿了钱潜逃了,他的行为“被化学的、物理的力所左右”。在小说的章目上,《嘉莉妹妹》也有着较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第一章的标题是“电磁的吸力”,第十一章是“时髦感染和感觉的自卫”,第三十四章的是“石磨的碾转、一些糠屑。”此外,关于《嘉莉妹妹》,德莱塞还曾说过“并不打算写成一部体现文学技巧的作品,而是要以尽可能简洁的英语,画一幅当时社会现状的图画”。④德莱塞对嘉莉做工的鞋厂的厂房、车间进行了巴尔扎克在其《人间喜剧》序言中所说的细而又细的物化环境描写,对工人的生活进行了真实的记录,画出了一幅自然主义画派的画。其对现实的精确复印,正是自然主义的另一显著特征。

再看《美国的悲剧》。这是评论界认为德莱塞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自然主义的描写。比如他将格里菲斯这一人物,说成是“那些连接、组合很糟糕的有机体中的一个,是某种环境和某一宗教理论的产品”。在对谋杀事件的描写中,读者又可再次看到他的“化学机理说”。主人公克莱德一心想过上层社会的生活,在他爱上一工厂主的女儿后,就想抛弃已经怀孕的出身寒门的原先的女友洛蓓塔,而此时的洛蓓塔又一再催促克莱德与她结婚,于是克莱德就产生了谋杀洛蓓塔的念头。但他常常在思考其谋杀计划时,产生矛盾心情,在他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将其计划付诸实施时,他却再次厌恶起自己的主意来。但在这时,他将一照相机扔向女友,致使女友身体倾倒,小船翻体,两人同落水中,而女友不会游泳,克莱德也不相救,任其溺水而亡。一切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命当如此,外力所致,就象赫斯特伍德从保险柜中窃取现金一样。

德莱塞出身贫寒,加之兄弟姐妹众多(13个),所以15岁就开始自谋生路,先生干过饭店伙计、洗衣房工人、火车站验票员等杂活,18岁时,一位认为他极有天赋的中学老师,资助他在印地安那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德莱塞去了芝加哥,先是做公司职员,后来当了报社记者,再后,他又到过圣路易斯、比茨堡等地,最后到了纽约,找工作受了不少挫折,终于在一家杂志社做了编辑,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德莱塞的自身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也有很大影响,1979年版《诺顿美国文学选集》说他的小说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其内心世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将其自身经历精心抄录。在德莱塞的小说中,人们不难找到他自己及其家人的影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父母就让人想起德莱塞的父母,《嘉莉妹妹》及其姊妹篇《珍妮姑娘》,又让人想到德莱塞一个离家的姐姐的不幸;商人赫斯特伍德的形象,据德莱塞自述,得之于他到纽约后因工作无着落而产生经济恐慌的经历;德莱塞自己最注意的小说《天才》中的那个艺术家,其生活经历、成败得失,也反映着德莱塞本人的迷茫。艺术家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想在绘画艺术中表现自己的理想,但在身处的商品世界里却处处碰钉子,那种只要善良、勤勉就能功成名就的美国神话,在这里破灭了。艺术家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去画那些趣味低级的画和广告招贴画,并因此而取得了成功,但他却在善与恶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真与假的抗争中被撕裂。但是,所有这些人物形象,并非作者自身经历的完全“抄灵”,而是经由作者艺术提炼、艺术加工而成的,这种做法又有悖于自然主义“复制生活”的原则,而更靠近传统现实主义。

在德莱塞从事创作的年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罢工浪潮的迭起、劳资矛盾的加剧……在当时的文学中很少得到反映。德莱塞在其自传《黎明》第107页上写道:“任何新的形式的社会不幸,都使我内心感到和肉体疼痛一样的悲哀……我总会感到无比压抑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脱这种贫穷或苦难。”因此,我们可以说,德莱塞的创作,尤其是中后期创作,是在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驱使下进行的。他的《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虽然多是自然主义的大量的不分巨细的纪实性细节描写,但却使读者透过这些,看到了资本家的贪婪、奸诈,上层社会的虚伪、冷酷以及下层社会的贫困、痛苦、困惑,使读者透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看到了美国的种种社会问题。取材于1906年一起真实的谋杀案的《美国的悲剧》里,细节的描写也大都是摄影式的,只为描述而描述,如对谋杀事件及审判过程的描写,但作者同时也是为了再现社会现实而描写,为了一种使命而描写,作者给这部小说取名为《美国的悲剧》,就是要告诉人们,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也是整个美国的悲剧。为描述而描述是自然主义,为目的而描述则是现实主义,德莱塞在其小说中成功地将二者融为一体,这只有少数优秀的小说家可以做到。有人将德莱塞称为“新现实主义”,也是不无道理的。

在德莱塞的作品中,除了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主义的因素。

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人性的异化,表现人物寻求自我的失败,丧失自我的悲哀。在小说《嘉莉妹妹》中,嘉莉最初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姑娘,她渴望过上富足、自由、幸福的生活,她要到大城市去寻找这一切,而城市里有的却是污浊、压抑的环境,在这里,嘉莉没有能力把握自己,总是被这冷漠的城市、被生活推来掷去,不能自主。在与外界及自我的抗争中,个人的力量、意志的力量常常不堪一击,人在一次次被社会、被外界征服的过程中,精神便受到巨大的创伤,人性便一次次被扭曲。在小说结尾,嘉莉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但她在饱受了命运的捉弄后,没有了得到成功后应有的欢乐,陷入了悲观的虚无主议的境地。而那个赫斯特伍德,到后来几乎全靠嘉莉生活,但他在报纸上读到嘉莉成功的消息时,却深感痛苦,同时又常去找嘉莉要钱。赫斯特伍德由富商沦为乞丐,终而自杀身亡。他同样受到命运的操纵,常常要极不情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在一次次变故中,逐渐失去了本我,心理也不再“正常”。

在《美国的悲剧》中,没有什么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主人公克莱德是一个“反英雄”形象,他的行为被解释为被动的、被决定的、非理性的,这一点在德莱塞对谋杀事件的描写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克莱德要想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就要和工厂主的女儿桑德拉·芬琪雷结婚,而要与桑德拉结婚,就不得不与原先的女友分手。克莱德的行为,其实质上反映的是西方物质文明对于人的精神压迫,反映了人如何在工业文明、在物质文明的挤压下,一步步演变为非人的现实。而这些都是许多现代派作品的主题,所以,德莱塞又完全可以称为现代派的先驱。1988年出版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说帕索斯、法雷尔、斯坦培克、诺曼·梅勒以至福克纳、海明威无不受德莱塞的影响。事实上,受他影响的还不只是这些人,还有刘锡斯、尤金·奥尼尔、菲茨杰拉德等等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美国梦的幻灭、现代人的迷惘、人生的虚幻、荒诞、工业化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人性异化等,都可在德莱塞的作品中追根索源。据赛珍珠自述,当她初闻荣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时,一时竟不能信,因为她以为如果有一位美国作家能获此殊荣,那一定该是德莱塞。她说:“我十分佩服德莱塞的写作才能。在我的心中,他绝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他的作品思想深刻,气势宏伟,摸着了美国的脉搏。”⑤刘锡斯也在其诺贝尔奖授奖演说中,说德莱塞为美国小说扫清了道路;菲茨杰拉德更是称赞德莱塞和门肯是“当时美国最伟大的人”。德莱塞的创作,为20世纪美国的文艺复兴奏响了嘹亮的序曲,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德莱塞一生除了写有多部长篇小说外,还写有众多短篇小说和政论文章,它们被分别收在不同的集子里,而国内外对其短篇小说创作的研究、对其后期创作的研究很不够,作品译介也极少。德莱塞的短篇小说集共有:《自由及其它》(1918)、《十二个》(1919)、《链条》(1921)、《妇女群像》(1929)、《Five Furniture》(1930)。政论集《悲剧的美国》(1931)、《拯救美国》(1941)。

正如利里安·R·弗斯特有在其《自然主义》一书中所言,文学批评是一个不断地再评价的过程,对象德莱塞这样争议较多的作家的研究更应如此,愿我们的中外文学批评在不断再评价中更加深刻、更加客观、更加繁荣。

注释:

①②转引自许汝祉:《德莱塞研究变迁》,《文艺报》1994年4月2日。

③余建华:《美国二十世纪杰作评析》1982年,第149页。

④常耀雠:《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00年,第208页。

⑤尚营林,张志强等合译《我的中国世界》1991年,第81页。

标签:;  ;  ;  ;  ;  ;  ;  

德莱塞的另一位熟人--纪念德莱塞逝世50周年_自然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