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分析论文_林朝伟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分析论文_林朝伟

新兴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527400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规模正不断扩大。由于工程质量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对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途径

建筑工程产品是大宗高价值产品,其产品质量不仅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而且也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而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一直非常重视。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涉及责任主体多、建设时间长、范围广泛、内容极为复杂的环节,在建设各方利益最大化、工期压缩、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下,建筑工程质量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何通过更好的途径实现高效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摆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分析。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监督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影响因素。从工程质量形成的责任主体方面,就有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机构等众多责任主体。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五个影响因素看,包括人(施工人员)、机(机械设备)、料(施工材料)、法(施工工艺)、环(现场环境)五个因素[1]。此外,勘察设计、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市场准入等因素也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1.2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质量监督机构完成的,但在当前面临着不少挑战,主要包括几项[2]:一是质量监督机构数量有限。根据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设立方面的相关规定,质量监督机构必须经过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相关专业机构的考核认定,并且按区域设立,一个区域只能有一家质量监督机构。二是质量监督人员数量有限。按照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满足一定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历条件,并且质量监督机构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人员数量。三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在工程建设责任主体、质量监督机构之间尚未实现质量信息共享,彼此之间既无协同,也不能为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四是缺乏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采取事后检查的方法,在产品质量“木已成舟”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事后补救的做法往往无法彻底解决质量问题,而且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效率通常也比较低。

2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

2.1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果,但在现行体制下监督人员的配置、权责分配方面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已明显影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成效,所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就应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首先,管理与监督职能不宜混淆。目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既要行使监督职能,又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会降低监管的公正性,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质量监督机构对违法行为进行界定和判断,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法规科室行使处罚职能。其次,加强对质量监管人员的工作效能考核,提高质量监管成效。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开展质量监督管理法规标准的培训与考核、加强质量监管工作的抽查力度、完善质量监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等。再次,质量监督机构应向服务型、专业型、系统型方向发展。在监督过程中转变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完善质量监管人员知识结构,引进专业化人才,以适应建筑工程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工程质量监管不应局限于施工阶段,而是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质量监督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效监督工程质量的目标,应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提高质量监管人员的思想觉悟、监督水平并规范执法的能力。其中包括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内外部约束机制。其次,建立工程建设诚信机制。面对建筑工程活动中招投标违规操作、工程款拖欠、偷工减料等行为,建立诚信机制是降低质量风险的重要举措。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的诚信教育,落实诚信奖惩机制,将失信企业及个人列入诚信黑名单,并根据诚信度实行差别化监督管理。再次,建立工程担保与保险机制,规避工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最后,加强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质量监管效率,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及时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并得到有效处理[3]。实现资源共享,如网上申报、网上咨询、质量投诉、意见反馈、公众调查等,体现监督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2.3 改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监管模式存在监管效率较低、竞争机制弱的问题,所以需要改进现行监管模式,例如借鉴国外经验将直接监管逐步转化为间接监管,通过市场带动工程质量监管的发展。一是建立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督的联动机制,实现工程信息共享以及程序、行为与质量目标的全面控制,以解决工程建设程序缺失、行为不规范、执法难度高等问题。二是建立纵向联动监督机制。目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只设到县级,为了实现无缝隙网络化管理,在不增加镇级质量监督机构的基础上,以县级质量监督站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镇街建管所的纵向联动机制,达到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目的。三是借鉴国外普遍采用第三方机构监管的做法,试点专业管理机构共同参与政府质量监督的模式,以提高监督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四是转变监督方式,由直接监督转变为间接监督,即监督重点由实体质量监督转变为工程质量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并将建设单位列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五是监管方法由传统三步到位(基础、主体、竣工)监督方式转向重大质量风险源、质量通病、质量事故预案的监督上,以降低质量风险。六是采取差别化监管方式,对质量风险大的项目检查次数多,例如复杂工程、诚信水平低的企业必须加强监督,而对简单工程、质量控制水平高的企业采用合理检查次数。

2.4 健全质量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领域仍存在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例如不少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质量问题的建设工程实行警示制度,并根据警示级别采取罚款、停工等做法。这些制度可以约束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但制度背后并没有法律明文依据,容易引发各种争议。例如2017年7月22日广州海珠区一工地塔吊倒塌造成7死2伤事故,结果该地区所有在建项目都要停工检查,对于那些没有发生事故的工地这种处罚显然过严,而且法律依据不足。因此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强对执法者的法律监督,实施标准化策略,完善建设工程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3 结语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建筑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现行质量监督管理也暴露出不足之处,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公众的关切,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岩.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与监督管理途径[J]. 居业,2016(12):176,178.

[2]肖孟,叶艳兵,魏然,等. 武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28(1):48-52.

[3]刘玉亮.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研究[J]. 山西建筑,2016,42(7):231-232.

论文作者:林朝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  ;  ;  ;  ;  ;  ;  ;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分析论文_林朝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