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六一幼儿园 贵州 贵阳 550000)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1-060-04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然而,今天,幼儿文学已经到了可以“ 自立门户”的年龄,我们不能不对它的基本含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笼统地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那些既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又适合幼儿听赏、受到幼儿喜爱的那些文学作品。如果我们进一步作深入的考察,就可以说,幼儿文学是以三至六岁的幼儿为读者对象,以表现幼儿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以再现幼儿的审美情趣为重要美学特征,以促进幼儿健康愉快地成长为创作宗旨的文学。
为了划清幼儿文学的范围,以下几点说明是必要的:1.幼儿文学一定要有“ 文学价值”,经受得住文学尺度的检验。那些虽然对幼儿健康成长有利而非“ 文学的”东西,不能视为幼儿文学。而且它应该是“ 大手笔为小读者写大作品”,而不是文学中的“ 下脚料”、“ 二等品”。2.幼儿文学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必需与幼儿的身心发育阶段相适应,并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最高指导准则。因此,老祖母随口讲的故事、哼的儿歌,不能视为幼儿文学尽管其中可能蕴藏着闪光的可供提炼的艺术成分。3.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即兴创作,不能视为幼儿文学。虽然这是幼儿的自我表现,也适合他们的听赏要求,但幼儿终究不能客观地观察自我与世界,不能自己教育自己。幼儿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文学的独特价值,把身体、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未成熟的幼儿,逐步引导到较为成熟的童年阶段,顺利渡过“ 儿童社会化”的转折期,使其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从这个意义讲,幼儿文学是将幼儿培育成为人类继承者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二、幼儿文学是幼儿情感丰富化重要培养物
幼儿文学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像一座绚丽多彩的小花园,又像一面变化无穷的神奇魔镜。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相信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情景是真实的。他们的感情也特别容易与作品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为之大动真情,他们的感情一经激发,便尽情倾泄,大悲大喜,大惊大恐,毫不掩饰。他们在幼儿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感情活动是率真的、外露的、强烈的。艾青说过这样令人玩味的话:“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临到了一个可以离弃情感而生活的日子......”受到幼儿文学对幼儿情感的熏陶,孩子们今后才会“更富有狂想,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感情的重要时期。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情绪、情感的发展十分迅速,由最早的原始情绪到人类各种基本情感的形成,只有几年的时间。然而这种分化,成熟过程并不能自发进行,需要依赖一定的教育环境。这其中不缺少的就是儿童文学这个重要因素。比如幼儿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儿童文学的语言方式,这样更富有情趣,使幼儿更加容易得接受,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幼儿文学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如在“认识春天”的语言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而我们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文学作品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就可以启发幼儿的情感:“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帮助弱小者的品质。所以说幼儿文学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化。
三、幼儿文学使幼儿情感更加稳定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总是和幼儿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幼儿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1、儿歌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需要。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幼儿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幼儿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2、儿歌是幼儿启迪心智的需要。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3、儿歌是幼儿训练语言的需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人的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完善。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幼儿在此过程中慢慢学会表达自己,克服自己不安定的情绪。从而达到情绪的控制,以及情感的稳定。也是教育中注重完整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幼儿文学使幼儿情感更具持久性
幼儿作品中的情感要比现实生活中的一般的幼儿情感要美妙得多,动人得多,事实上在生活中的幼儿情感远比较肤浅,也不太稳定,伴随着那些无处不在的还比较粗糙的无意想像,给你的表面印象更多的是幼稚、不成熟的。可见,出现在幼儿文学中的幼儿情感都是这样的富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在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情感所无论如何不能企及的。
幼儿感知事物从表象入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而儿歌恰是以它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幼儿的心灵,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幼儿文学的情感主题是多元的,除了挚爱、敬慕、同情、怜悯、友谊、团结、诚实、善良、勇敢、信念、礼貌、关心等人类美好的情感以外,也可以有一点儿悲剧情感。悲剧情感对提升幼儿的社会情感非常重要。因为幼儿天然亲和的安详安静,迟早会被纷繁的现实干扰,不可能永久保持,所以,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情感主题的应有之意。美国心理学家金诺特说:“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忧愁和哀伤的权利,在他所爱的生命死亡时,他应该悲伤。这样的幼儿的道义感才可以加深,品格才可以提高。“对于幼儿来说,儿时的记忆是最模糊的,但金波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我”亲眼目睹一条蛇,吞下了一只可爱的小鸟,“我”记得它,是由于鸟儿的可怜和蛇的可恨,蛇吞下了“小鸟没唱完的歌”这一句是最能触动幼儿纯洁的心灵,残害弱小的蛇是多么可恶。这种悲剧情感,在快乐的幼儿幻想世界中融注了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的情感内涵,从而使得幼儿的性格更快地丰富和深刻起来。生活并非始终都是甜蜜的,让幼儿在审美过程中适度地感受一些生命的苦涩是必要而有益的,但不应毫无节制。
幼儿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儿童时期是接受各种印象最为敏锐和给终身留下“最初印刻”的时期。幼儿文学作为人类最早的教科书,对扩大视野、增强知识、发展想象、丰富情感、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扶植个性、健全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真正地体现了幼儿文学使对幼儿起着持续的影响,使幼儿的人格动力更加强烈,这个动力趋时孩子们的各种正义积极的力量,这是任何其他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
五、幼儿文学使幼儿情感更具有深刻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文学? 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幼儿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幼时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更为崇高、真诚和纯洁,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幼儿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和生命活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任何成年人的教导。前者属于鲁迅所说的羔羊型,后者属于鲁迅所说的流氓型。我们的少年儿童没有自己的世界,没有真正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少年梦,这是极其可怕又可悲的。虽然在知识技能的世界里,任何时代的成年人都优越于幼儿,幼儿需要由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独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但在精神境界上,任何时代的幼儿都优越于成年人。人类是在不断追寻幼儿时的梦想中实现自己的精神净化的。幼儿的梦想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都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幼儿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幼儿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是更为崇高的、真诚的、纯洁的,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一个民族的幼儿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世界,有能够养成自己梦想的适宜的土壤,而幼儿文学,正是这个独立的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只有在幼儿文学里,幼儿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展开一个有趣的、自由的、如鱼得水般身心愉悦的世界,才能自然地、不受干涉地用自己的心灵感知世界,感受事物,感受人,并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知方式。
总之,幼儿文学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和幼儿一起体验来自幼儿文学的欢乐和感动,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 幼儿沟通的最直接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幼儿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旨归,教师则是幼儿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幼儿为伴、以教育幼儿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幼儿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当教师对幼儿文学投以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 幼儿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作为一位幼儿教师更加应注重幼儿文学与幼儿情感的发展。因为幼儿文学使幼儿情感更具有深刻性。
六、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情感的满足
作品成败的标志幼儿情趣,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最明显的美学特征。没有幼儿情趣,就没有幼儿文学。情,是指情感;趣,是指趣味。二者之间,情是实质,趣是形态,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月下或午间,幼儿会对自己的影子发生兴趣,总想踩住它;一个极不显眼的蚂蚁洞,幼儿能呆看它一两个小时;木偶匹诺曹因撒谎而鼻子变长了,幼儿会连忙捂住自己的鼻子;小女孩会给布娃娃打针;小男孩会问他爸爸为什么不是解放军。凡此种种,是生活中的幼儿情趣,它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其中也存在着不健康的或无意义的成分,比如,在沙堆旁玩沙子,你抓一把,我抓一把,相互扔起来,对此,幼儿觉得很有趣、很开心,但这种情趣毫无意义,毫不足取。通常说的幼儿情趣,是指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幼儿情趣。它是作家依据对幼儿生活、心理的了解,与善于为幼儿写作的艺术功力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是加进了作家思想、感情、认识和评价以后的艺术真实。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是很富于幼儿情趣的。不妨引一段作例子:“ 拍哒!”小松恰好撞在一个叔叔的腿上,跌倒了。那个叔叔立刻把他扶了起来,可是小松很不服气,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不哭,这才算有本事呢!小松跌倒了,就从来不要人家扶,托儿所的小孩都会自己爬起来。“ 我自己,我自己会起来。”小松说着,又照原样儿倒在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又向前跑了。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它逼真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幼儿生活图景,表现出一个倔强好胜而又天真活泼的四、五岁幼儿的生活情趣。作品中的情和趣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小松显然是向往做一个“ 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的孩子,而这种向往又是通过一个小男孩所特有的,既幼稚可笑又天真可爱的方式来表达的。其中有语言“ 我自己,我自己会起来”。有行动“ 照原样儿倒在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又向前跑了。”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准确地显示了幼儿的性情志趣,谁看了都会忍俊不禁,发出快活的笑声。
再比如,前面所引的《爸爸来信》,它以一个幼儿的口吻,再现了孩子天真有趣的提问。在孩子想来:信能寄,包裹能寄,脸上的笑当然同样能寄。要不,妈妈本来没有笑,为什么一接到爸爸来信就露出了笑容了呢?这种联想只有孩子才想得出来,唯其如此,才显出幼儿情趣,给短短的小诗,抹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张天翼的《大灰狼》中,大灰狼的一段独白,也颇有幼儿情趣:真得处处提防!谁都对我不怀好意。连我自己的肚子都不跟我好了。只要我一睡下,我的肚子就咕咕地叫,把我吵醒。我对它还挺和气的,我问它,“ 肚咋,肚咋,你闹什么?”我肚子就说,“ 哼,还问呢!你不摸摸,看我瘪成什么样儿!我要吃羊,没羊。我要吃牛,没牛。跟你当肚子可真倒透了楣:还不如去给小耗这段独白很耐人寻味。明明是自己想吃羊,却责怪自己的肚子,仿佛狼的肚子和狼是两回事。它自己倒装得有苦难言象个受气包似的。剧中,大灰狼直接跟小观众对话。它很凶残,但并不阴森恐怖;它很狡猾,但幼儿能够理解。这样的趣事,只能在幼儿文学中找到。总之,幼儿情趣是在幼儿文学的艺术形象( 不仅是幼儿形象)、艺术境界中表现出来的。有了它,整个作品就变得妙趣横生,亲切诱人。最后,还需要说明,幼儿情趣和作品的趣味性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趣味性的外延要大一些,宽泛一些。陈伯吹先生说:“ 一般说来:新奇,活动,变异,勇敢,惊险,美丽的色彩,亲密的友谊,热闹的场面,有节奏的声调,有趣味的重复,成功而又快乐的结局,等等,都是幼童文学作品中酝酿兴趣的酵母。”这些酝酿兴趣的“ 酵母”,有的存在于幼儿生活之中,因而也就酝酿出了幼儿情趣;有的并不存在于幼儿生活之中,而存在于幼儿文学作品之中,因而构成作品的趣味性,它对幼儿仍然产生艺术魅力。
七、绝假纯真的心灵美
幼儿文学又是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的文学,它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幼儿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幼儿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E时代的孩子同样需要幼儿文学的陪伴和守护,需要感受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给予他们的滋养心灵的温暖、幸福和快乐。
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艺术语言塑造形象、描绘意境、表达情感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现状,用美丽动人的语言,以拟人、夸张的手法,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塑造真善美、假丑恶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也暗含了幼儿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幼儿文学作品教学时,只在表面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作品,知道作品大致内容,却忽视了文学作品中道德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发展、审美能力、艺术能力的挖掘。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提问和讨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这种说教和灌输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兴趣,繁于倾听。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深一步的进行探讨:挖掘幼儿文学作品“以事于理”的特点,渗透幼儿道德情感教育。
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经常受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只有反复教育不断矫正,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同一主题不断地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出现。当幼儿被艺术形象所吸引时,他们会下意识地产生移情心态,会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产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使他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作品,细细品味,挖掘文学作品德育教育目标。
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把握是顺利开展文学作品教育的前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个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细细的品味,根据儿童作品所蕴涵的德育教育价值,设计活动方案。以满足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需要。像故事《岩石上的小蝌蚪》中就告诉幼儿要讲信用,说到就要做到。像童话《白雪公主》就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公主、凶狠妒忌的皇后还有七个乐于助人的小矮人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关系能潜移默化的给幼儿一种道德判断——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引导幼儿要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立足现实,重新审视,推动文学作品的时代性:文学作品中应体现现代价值取向,作品内容应与现代科技、世界经济、信息社会等时代性课题相联系,使幼儿从作品中接触到这些东西,懂得利用所学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小时候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森林跑步之王的兔子因为骄傲自满居然离奇的输给了憨厚的乌龟。从这则故事中,我们都体会到乌龟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这种踏实和韧性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时过境迁,龟兔之间又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讲述他们故事来体会其中微妙的哲理。在中班《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就出现了《龟兔爬楼谁第一》的诗歌,诗歌讲述了事隔多年乌龟和兔子又进行了爬楼比赛,结果还是乌龟得了第一名,那是因为,乌龟学会了动脑做事,运用了现代化的工具“电梯”达到了顶楼,而小兔则改过自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底楼爬到楼顶,结果还是输了。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大家都猜测仍然是兔子赢,可最后大家都喜欢上了乌龟。看来时代在进步,孩子们的思维也在进步。在活动最后教师是这样总结的:“有进步是好事,学会动脑筋做事那更好。”
从幼儿文学中的形象方面来说。幼儿文学中的形象是具体的、生动的,使听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又是饱含感情、讲求内涵的,听赏之后能直接唤起某种生活感受,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幼儿的心理是幼儿所生活的客观环境,在幼儿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但是,由于幼儿脑的机能发育得并不完善,他们每天的活动方式还是以游戏为主,活动的内容还多局限于模仿学习成年人的活动,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还是成人重点保护的对象。这样一来,幼儿在思惟、感知、想象、言语、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自有他的规律和特征。幼儿的思惟发展,经历着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三岁左右,还处于直觉行动思惟阶段,也就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思惟。此后,具体形象思惟逐步发展起来,并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惟。比如,在听故事时,中班的幼儿就能依靠头脑中关于故事人物及其言行的具体形象,去理解故事的内容。这种思惟活动,仅仅依靠直觉行动思惟方式是不能实现的。幼儿的感知觉是在摆弄玩具、游戏、自我服务的劳动等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验在知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大班的幼儿口头言语已经发展得比较好,掌握的词越来越多。由于词的作用,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细致、迅速、完整,并且使感知过程带有随意性和概括性。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三岁幼儿的口语词汇约为80— 100个,四岁为1600—200 个,五岁可增至2500—300 个到六岁时词汇数量可达300—40 个。由于受生活环境与教育条件的影响,这个数字的个体差异性是很大的。三岁前幼儿主要用五个字以内的简单句。三岁以后开始能够运用复合句,但常常不完整,其中严密的复合句仅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幼儿期是想象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总的倾向是,由想象的贫乏、零碎,向着逐渐丰富和完整的方向发展。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有时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楚或者与现实脱离。幼儿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还处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冲动,感情外露而不稳定。幼儿的道德感明显地和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很关心“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四岁左右,幼儿就能够从音乐、舞蹈、美术、朗诵、讲述故事等文艺活动中,产生美的体验。五岁左右,幼儿对美的体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对环境美、衣饰美、艺术美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时,求知欲特别旺盛。突出地表现在喜欢提问,并由于得到成人的回答而感到极大的愉快。人的整个意志行动始终都是在言语系统的参加下实现的。幼儿随着言语系统的调节机能迅速增长,开始能够自觉地去克服某些外部障碍和内心矛盾,以达到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克服了多种情绪情感上的不稳定因素,总之是幼儿教育的需要和幼儿感情需要。
论文作者:王银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幼儿论文; 情感论文; 文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儿歌论文; 情趣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