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影像压缩

卫星遥感影像压缩

周平[1]2016年在《资源叁号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关键技术与测图效能评价方法》文中认为卫星遥感影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产和更新地理信息产品最重要数据源之一。2012年1月成功发射的资源叁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卫星工程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我国乃至全世界1:5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业务化生产以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产品更新等测绘应用需求,结束我国长期以来依赖国外卫星影像源开展1:50000比例尺测图的历史。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是卫星平台和在轨运行状态的总体技术指标应达到一个较高水准的设计要求;而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却是卫星影像地面高精度处理和应用技术能力的构建。测绘卫星的特点在于具备较强的立体观测能力,难点在于较高的几何精度要求。本文紧密围绕着保障资源叁号卫星影像满足1:50000比例尺立体测图需求这一主线,针对资源叁号卫星成像特点,较为深入研究了其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并依据我国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标准及生产规范要求,较为全面地定量分析和论证了资源叁号卫星影像在1:50000和1:25000比例尺测图应用中的适用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了资源叁号卫星几何处理模型较为详细介绍了资源叁号卫星的成像几何原理,卫星姿态模型和卫星轨道模型构建方法,以及几何模型构建中涉及的坐标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资源叁号卫星严格成像几何模型建立方法,概述了资源叁号卫星在轨几何检校的基本原理和成果形式,阐述了有理函数模型的概念及基于严格成像几何模型构建有理函数模型的方法,为资源叁号卫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系统研究了资源叁号卫星各级影像产品的高质量几何生产技术和方法较为系统性地分析了卫星推扫成像过程中的误差类型、误差传播规律,以及对影像几何精度的影响,理清了资源叁号卫星影像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处理和消除的误差内容。针对资源叁号卫星主要服务于测绘领域的特殊要求,以处理级别和几何精度为主要指标,建立了适合测图应用的资源叁号卫星遥感影像产品分级方法。深入研究采用虚拟重成像技术的传感器校正影像产品生产技术方法,在卫星真实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虚拟一个完全理想的无畸变相机(即没有镜头畸变、没有焦距和主点误差、拥有一条长度等于相机幅宽的理想直线排列的C CD[Charge Coupled Device]线阵);在卫星真实外方位元素的基础上,为理想相机虚拟一个理想轨道运动状态(即没有积分时间跳变、没有姿态抖动、没有轨道噪声等),通过对原始影像重采样生成理想相机的虚拟成像影像,即为拥有无畸变理想线中心投影特征的传感器校正影像。研究设计了附带有理函数模型的资源叁号卫星各级几何纠正影像产品的生产技术方法,使得几何纠正影像产品不仅具有地理编码和投影信息,还能继续用于后续立体摄影测量处理。3)系统研究了使用SRTM进行高程约束的高精度无地面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针对SRT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数据在平坦地形或局部区域的高程精度远远高于其标称精度的特点,研究设计了一种无地面控制条件下利用SRTM作为高程约束的立体区域网平差方法,通过构建一个较大范围区域网并匹配密集连接点,将SRTM作为连接点物方高程初值,并在平差解算过程中确保分布于地形平坦区域(根据经验,在该类区域SRTM精度较高)的连接点的物方高程严格趋近SRTM高程,最终实现大范围区域内影像高程精度的整体提升。通过以湖北省作为实验区域的实验验证表明,采用该平差方案,在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资源叁号立体影像的高程中误差优于2.5米,达到了我国1:50000比例尺测图应用的高程精度要求。针对弱交会条件下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无法正确求解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SRTM作为高程控制的平面区域网平差方法,在平差解算更新连接点的物方大地坐标时仅求解地面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值则利用SRTM进行内插获得,最终实现正确地平差求解,提高影像定向精度。4)系统分析和论证了资源叁号卫星影像的1:50000和1:25000比例尺测图能力本文从资源叁号卫星几何成像机理和误差来源出发,研究构建了原始影像、无控制条件下和有控制条件下传感器校正影像产品的理论精度定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照我国各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要求,分别对影像的几何定位精度、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立体模式等各方面在不同比例尺测图应用中的适用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定量评估,进而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资源叁号卫星影像的测图效能。结果表明:在无控制条件下,资源叁号卫星影像总体性能达到了我国1:50000比例尺在丘陵、山地和高山地地形的立体测图要求;在有控制条件下,资源叁号卫星影像总体性能满足我国1:50000比例尺立体测图要求,其几何精度可以满足我国1:25000比例尺立体测图精度要求。

王洪艳, 李祥[2]2010年在《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影像管理方法的探索》文中提出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不同比例尺的大量遥感影像数据进入到现实应用中,遥感影像数据不同于地形图数据,它包含数据信息量大,占用计算机资源多,而我们的服务器资源是有限的,本文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软件的运用中有关遥感影像数据管理的方法,对遥感影像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进行了探索。

李超群[3]2005年在《遥感影像数据格式研究及通用影像格式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数据是应用程序的灵魂。本文结合总装型号项目的研究,为了让软件能适应多种影像数据格式的输入与输出,在研究了微机上常用的几种图像格式以及常见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的存储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6种遥感上常用的图像格式数据以及SPOT卫星影像数据的读取,同时,在综合分析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存储特点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种不破坏原始影像数据文件的中间影像说明格式,并实现了利用该格式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输入、输出操作。 本文的主要工作有: 1.针对BMP、TIFF、GIF、PCX、TGA、JPEG等6种常见的图像格式文件,深入分析并逐一解译了文件各个部分的结构,介绍了数据的读取流程,并实现了数据的读取操作。 2.在分析常见的几种遥感卫星影像的标准数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SPOT卫星及其CAP标准数据格式的特点,并对CAP格式中的各个文件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解译了每个部分的每个字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CAP数据格式的读取过程。 3.综合分析了遥感影像数据的存储特点,设计了一种中间影像格式,并详细介绍了该格式各个部分的设计实现过程,同时剖析了该格式的优缺点。

熊金鑫[4]2014年在《基于区域分割的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联合匹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据获取手段的不断丰富,国内外在轨卫星数量的急剧增加,获得海量多源卫星数据已成为可能。单一卫星由于成像环境、重访周期等因素的限制,无法短时间内获得大范围覆盖的有效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己完全不能满足遥感对地观测数据广泛应用的迫切需求。而现代摄影测量逐渐发展进入一个多传感器、多光谱、多分辨率和多时相的新阶段。作为摄影测量处理的核心问题,影像匹配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的质量。由于目前受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及传统思维的束缚,针对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的联合匹配技术尚不成熟,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深入研究针对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联合匹配方法,结合国内外卫星数据的特点,突破传统匹配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影像匹配方法与思路,对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的联合摄影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不同传感器、不同时相差异的卫星遥感影像匹配作为研究目标,在摄影测量领域,创新性地将影像分割技术应用于匹配算法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卫星影像联合匹配方法,设计了一套流程化的、行之有效的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匹配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现有影像分割技术,针对大数据量的卫星影像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裂-合并的影像并行分割方法。在分割方法中,本文构建了结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边界特征的合并代价度量准则,尽可能保证区域合并的正确性;设计了一种并行分割策略,并针对并行分割中出现的重迭区域分割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树的分割结果无缝接边方法,保证了不同分割任务在重迭区域的分割结果一致性,避免了合并时造成的接边错位或断裂问题。在多机多核硬件条件下,通过本文提出的并行分割方法将影像划分为一系列局部连续、平滑的分割区域,用于后续匹配的空间约束;并利用基于游程编码的矢量化方法在分割结果中提取边缘轮廓线,用于后续轮廓线相关的匹配基元;另外,根据分割区域的相邻关系,将区域间的公共交叉点作为后续影像匹配的特征点,进行影像间的特征点匹配。因此在本文中,影像分割及其结果贯穿于算法的始终,用于指导影像的匹配,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匹配结果。2、由于国产卫星数据的姿态轨道参数直接定位误差较大,同名点初始预测精度较低,导致了匹配约束条件如近似核线的失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轮廓线相关的方法,利用匹配获得的同名轮廓线在像方对姿态轨道参数进行修正,提高了同名点的初始预测精度,有效减小匹配搜索范围,增强匹配约束条件的可靠性,从而提高匹配的精度与稳定性。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云检测方法,对云覆盖的不可靠分割区域与轮廓线进行检测与剔除;其次构建了一种循环可变夹角链码,对轮廓线进行描述,通过链码间的相关性计算,确定局部最优的候选轮廓曲线段,避免了起始点不一致和链码顺序问题造成的匹配失效现象,并对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同名轮廓线部分-部分对应情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之后提出了一种基于HOGC (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 based on Contour)的轮廓线匹配方法,在候选轮廓曲线段中实现了同名轮廓线的最终确定;最后通过同名轮廓线上关键点的对应关系,在像方对姿态轨道参数的同名点初始预测误差进行补偿。3、通过对于现有匹配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全球SRT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辅助下的特征点匹配方法。通过对特征点的提取、匹配约束条件的确定、匹配策略的优化、误匹配的检测四个方面的研究,获得可靠且定位精度较高的特征同名点位,并作为种子点,为后续的匹配传播提供可靠的先验知识。4、为获取更加密集的匹配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割区域约束的匹配传播方法。利用标记分割区域代替常用的叁角网或多边形格网作为传播约束类型,并结合纹理与几何相似性,构建了一种联合距离、夹角、灰度分布的相似性测度-DANCC (An similarity measure integrates Distance, Angle, and Normalized Cross-Correlation),旨在增强纹理贫乏、重复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区域的匹配正确性,提高匹配传播的正确率与可靠性。本文通过较为新颖的匹配思路,结合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匹配问题,针对现有算法的不足,充分探索匹配困难区域的匹配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联合匹配方法,将影像分割与影像匹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融合。为了证明本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实际数据分别进行了多景大数据量的卫星影像匹配、Google Earth影像辅助的控制点自动匹配以及数字表面模型DSM (Digital Surface Model)自动生成的应用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为未来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的联合摄影测量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方法己成功应用于资源系列卫星、高分一号卫星等多个型号与工程项目中,在实际应用中匹配结果稳定可靠。

吴岚[5]2010年在《遥感影像压缩质量评价技术成功用于国产卫星研制》文中提出本报讯 近日,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压缩质量评价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压缩质量评价技术作为卫星重大工程和卫星遥感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成果具有面向实际应

陈志国[6]2017年在《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洪水区域提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洪涝灾害是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的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每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洪水淹没区可以覆盖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针对突发性洪水的淹没区范围快速提取可用于灾情的准确评估,也对资源调配和救援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如LandSAT-8,Sentinel-2等多光谱卫星和Sentinel-1A/B等雷达卫星数据的免费获取和全球覆盖,大型河流的河道由于季节性洪水的影响所导致的河道变迁,枯水期、洪水期的河道水流差异等,都可以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全面的监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全天候、大范围、高精度获取影像。随着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相继发射和分辨率不断提高、,组成星座模式后重访周期缩短、对大范围洪水区域的快速监测提供巨大帮助。2016年,我国中部地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内涝,并发生了多个支流河道决堤事件,虽然并未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但是却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本文收集了2016年国内外几个洪水灾害发生区域,洪水淹没后的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研究不同水体区域在SAR遥感卫星影像中的散射特征;在特定的实验样区,已有多种雷达卫星影像中水体提取的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多种图像滤波算法、水体提取算法在实际洪水区域提取应用中的效果。另外,针对孟加拉国贾木纳河流流域收集了的为期一年多的Sentinel-1雷达遥感卫星影像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河道全年季节性变化趋势。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收集了深圳、武汉、孟加拉国等地的洪水淹没区的TerraSAR-X、Cosmo-Skymed、Sentinel-1a等雷达卫星影像数据。分析了影像中平静开阔区、风浪区、农田区等不同区域水体的雷达散射特征,对比了 SAR影像中水域提取算法在这些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2)本文对比了自适应中值滤波、Lee滤波、Frost滤波、改进型Lee滤波算法的滤波结果,着重分析了 Lee滤波以及其改进算法在雷达图像滤波中的特点。使用不同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应用不同遥感卫星影像下水体散射特征对滤波后图像中的水体进行提取,并定量比较分析水体提取方法在多种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影像中的提取效果。(3)本文提出以Lee滤波和改进型Lee滤波为主,以基于种子点的区域生长提取算法为主的洪水区域提取流程,达到了较好的洪水区域提取效果。(4)本文收集2016年7月安徽芜湖和湖北武汉溃堤事件洪水淹没区的TerraSAR-X、Cosmo-Skymed影像数据,利用本文的算法自动提取了该洪涝灾害淹没区范围并人工提取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提取效果。(5)利用2015-2017年期间的13幅时间序列Sentinel-1a数据,针对孟加拉国最大的大桥流域,研究了孟加拉国贾木纳(Jamuna)大桥上下游50km范围的河道变化。并对比了同时期的Landsat-8影像提取的水域结果,对比了雷达影像与多光谱影像在水域提取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李宗华[7]2005年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和政治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辐射源和聚集地,因此城市的信息化成为全球信息化的核心。数字城市是人类认识物质城市的又一次飞跃,不仅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也为城市、社会、经济、人口等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数字城市概念一经提出,迅速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旗帜。1999年11月在我国北京举办首届数字地球研讨会和2000年5月在北京举办“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后,各地掀起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热潮。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纷纷以数字城市建设为目标开展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种应用,建立各种专业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然而,数字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包括那些内容?作为数字城市基础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城市空间数据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和共享?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在城市各行各业如何应用?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统一的理论基础,其建设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本研究结合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针对目前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对数字城市的起源、概念与内涵,以及数字城市的内容与框架进行了研究。数字城市总体上由基础层、管理层和应用层叁部分组成。其核心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核心技术是3S和虚拟现实、宽带网络等,主题是数据、软件、硬件、模型和服务,本质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本文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定义、主要任务及体系构成,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理论框架,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分类、关键技术、工作标准、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共享服务模式。 (3) 分析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来源与特征、尺度与精度,以及不同尺度和精度条件下城市空间数据的协调。 (4) 研究了数字城市多源、多尺度数据的处理与集成问题,包括多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基于文件方式的空间数据组织与集成、基于数据库方式的空间数据组织与集成,比较了几种常用数据组织方法的优缺点。 (5) 研究了数据库环境下遥感影像数据建库问题,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存储、空间索引、数据的维护与管理,探索了遥感影像的压缩、分块和数据库设置等问题。 (6) 研究了数字城市空间数据的管理、维护与更新机制,重点研究了基于城市管理的数据维护与更新方法、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更新的技术实现以及数据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等。

张静[8]2017年在《光学影像在轨处理对JPEG2000算法压缩质量及效率的影响分析与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代遥感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航天遥感卫星成像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高时效性,与此同时数据量也相应的呈几何量级迅猛增长。而星地数据传输信道带宽与星载数据量之间形成了博弈问题,所以迫切要求我们研究更为有效的卫星影像压缩方法来减少冗余的数据量。在遥感卫星影像压缩领域,国内外研究人员均进行过大量的试验探究,并且也收获颇多研究成果。他们试图利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来进行遥感图像的有效压缩,但因为实际应用的普适性较差等原因,大多并未实现普遍的推广。经过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条带去除和波段配准处理对影像压缩的质量效果有影响作用。所以我们考虑先对影像进行在轨处理,即相对辐射校正和波段配准,然后再对影像进行压缩处理。但是,目前遥感影像传统压缩处理模式,是将传感器获取的影像直接进行压缩下传。对于光学全色原始影像数据,采用较为高效的压缩算法直接进行压缩处理;对于多光谱数据则是采用分波段方式压缩处理,下行传输。相信随着遥感处理平台软硬件环境的日益提高,将实现遥感影像的实时在轨处理,即在轨辐射处理,波段配准等完成后,再进行压缩传输到地面。本文主要从光学影像在轨处理对影像压缩性能的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其中我们采用JPEG2000算法对影像进行压缩处理。主要从相对辐射校正和波段配准两方面研究其对遥感影像压缩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以在星上数据压缩前,首先进行条带去除以及波段配准的处理,然后进行数据压缩处理。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影像压缩的冗余度,改善图像的质量,加速数据传输,更好的实现实时处理。在综合考虑到星上软硬件环境的实际限制基础上,探索将在轨预处理技术应用于星上进行实时处理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论文的研究共分为以下叁方面进行:1、对目前光学卫星影像的常规处理模式,以及在轨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者的不同。探索分析光学影像在轨处理过程对影像压缩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2、通过对光学全色原始影像数据和经过相对辐射校正的影像数据分别进行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实验,对比分析经过相对辐射校后的影像的压缩质量和效率的变化,从而论证光学影像的相对辐射校正对JPEG2000压缩的质量和效率的影响情况。3、通过对光学多光谱原始影像数据和经过波段配准的影像数据分别进行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实验,对比分析经过波段配准后的影像的压缩质量和效率的变化,从而论证光学影像的波段配准对JPEG2000压缩的质量和效率的影响情况。

田娇娇[9]2009年在《基于网络的卫星遥感影像自动正射纠正服务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遥感影像的正射纠正是遥感影像应用的一个基本处理过程,但是同时又是一个难度高、费时长的工作。随着卫星影像成像质量提升以及正射纠正模型的完善,地面控制点的采集逐渐成为制约遥感影像正射纠正效果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制约着遥感影像的应用推广。影像控制点数据库(ICPDB)的建立和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当前正射影像纠正的瓶颈问题,但是由于数据安全、服务效率等方面的限制,ICPDB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当前技术背景和政策背景下面向应用的卫星遥感影像自动正射纠正服务框架。围绕遥感影像正射纠正服务,本文分析了现有的网络服务技术、基于ICPDB的影像纠正技术以及网络服务安全技术等,提出了B/S架构和C/S架构混合框架的一体化构建方案,采用门户网站和自动正射纠正数据处理内网相结合的方案完成整个服务流程的框架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网络的正射影像服务安全策略,包括用户身份认证、基于中间参数文件的影像纠正方法、以及基于数字证书的加密等。在服务框架中整合了已有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库建库和基于影像控制点数据库的自动匹配技术,并对设计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大数据量文件的传输、任务的调度和分发、以及在工作流驱动下影像的自动正射纠正服务等所涉及各项关键技术的方案设计。最后,对本文所设计的服务框架结构进行原型系统测试实验,并以昆明地区1米分辨率IKONOS影像为例利用原型系统进行正射纠正,实验表明该服务框架的设计较为安全合理,可以满足影像的纠正需求。

徐迪峰[10]2009年在《海量遥感影像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数据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就是遥感影像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从开始的GB数量级迅速地增长到TB数量级。但是,大多数拥有数据的单位和部门管理数据的方法和能力却相对落后很多,导致很多单位部门数据存储不规范、数据假丢失或重复存储时有发生、数据查找非常困难。进而,数据管理的问题还会导致数据应用、发布以及数据服务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遥感影像数据的主要应用单位,如国土、测绘等部门都正在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如测绘部门将由测绘产品生产为主,转为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主。而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海量数据管理的问题,需要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因此,根据影像数据的实际情况,研究具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切实可行的海量影像数据管理方法,实现方便管理、易于使用、稳定可靠的海量影像管理系统是一项迫切、重要的任务。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并实现了包括卫星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和测绘成果数据在内的十几类影像数据,近二十种数据格式的解析和读取方法,覆盖了主要业务部门的绝大多数数据类型。开发的系统能够识别并管理二十多种影像数据。2)对多个拥有海量影像数据的部门、单位进行了现场调研,涉及国土、测绘、规划等多个行业。基于调研成果,提出了一套管理海量影像数据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由于各单位都存在大量的历史影像数据,数据移动困难,所以传统的采用数据库来管理的方式不可行。本课题提出文件管理跟数据库管理相结合的影像管理思路,既能够实现影像数据的统一管理,又照顾到了实际的数据状况。3)针对影像数据的特点,为实现数据的管理和检索,提出了目录索引、分类索引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以目录索引为主,分类索引为辅,以空间索引作为基础,实现对数据有效的管理。4)为了实现影像数据检索之后的快速浏览,提出了建立影像金字塔的方法。该方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在众多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便于计算机实现,并且同样高效的金字塔创建算法。并且,紧密结合影像金字塔的结构,设计了快速显示影像的调度算法。5)研究并实现了多种影像数据的处理算法,包括影像融合、镶嵌、重采样、拉伸、几何校正等。在上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GIS和RS组件,开发实现了海量遥感影像管理系统,实现了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效率高的目标,对海量遥感影像管理系统的建设起到了参考和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资源叁号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关键技术与测图效能评价方法[D]. 周平. 武汉大学. 2016

[2]. 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影像管理方法的探索[J]. 王洪艳, 李祥. 城市勘测. 2010

[3]. 遥感影像数据格式研究及通用影像格式设计[D]. 李超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5

[4]. 基于区域分割的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联合匹配方法研究[D]. 熊金鑫. 武汉大学. 2014

[5]. 遥感影像压缩质量评价技术成功用于国产卫星研制[N]. 吴岚. 中国测绘报. 2010

[6]. 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洪水区域提取应用研究[D]. 陈志国. 武汉大学. 2017

[7].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 李宗华. 武汉大学. 2005

[8]. 光学影像在轨处理对JPEG2000算法压缩质量及效率的影响分析与评估[D]. 张静. 武汉大学. 2017

[9]. 基于网络的卫星遥感影像自动正射纠正服务框架研究[D]. 田娇娇.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2009

[10]. 海量遥感影像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徐迪峰. 苏州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卫星遥感影像压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