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应用价值观察论文_毛会华

广西贺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542899

【摘要】目的:探讨言语沟通技巧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我院15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在此操作下,观察组加强言语沟通技巧。观察两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及用药依从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性均不强,P>0.05,干预后,观察组BPRS量表评分为(39.20±1.77)分,低于对照组,心理状况、生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分别为(79.80±2.59)分、(85.86±2.77)分、(81.77±3.56)分、(79.85±3.90)分,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为94.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应用言语沟通技巧,效果较佳。

【关键词】:精神科;心理护理;言语沟通技巧

精神疾病指的是社会环境、生物学等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行为、认知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1],其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实际过程中,精神疾病发病概率较高,临床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药物、非药物干预,维持患者情绪稳定性。此疾病病程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存在不同程度不依从现象,出现忘记服药、擅自停药等现象,严重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临床发现,在予以必要治疗的同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配合度,但常规护理模式难以取得较佳效果,故寻找更为可靠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15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均分为两组(完全随机原则)。

对照组:年龄平均(44.82±3.69)岁,病程(5.32±0.88)年,男女比62:13(共75例)。

观察组:年龄平均(44.50±3.93)岁,病程(5.46±0.67)年,男女比65:10(共75例)。

纳入标准:确诊为精神疾病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年龄≥18岁。

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哺乳期、妊娠期者;内外科等严重疾病者。

两组上述患者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护理,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了解其药物使用情况、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予以针对性指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使用适合护理语言,进行个体化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与家属加强沟通,尊重患者,通过家庭及社会支持,帮助其消除自卑、悲观等心理;加强知识普及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知识,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采用鼓励性语言、心理暗示等方法,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心态。

观察组在此操作上,加强言语沟通技巧,具体在于:①人员管理,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掌握言语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保持热情诚恳,回答患者问题时切忌含糊不清,以免增加患者忧虑,注意态度亲切、语气温和,维护患者心理健康;加强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感建设,针对患者不正常行为,切忌讥笑、嘲弄,予以其充分尊重;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及灵活性,根据不同患者,选择不同语速、语调,保证有效沟通,如狂躁症患者,应加重语调,态度严肃,忽视过激言论,针对抑郁症者,应尽量耐心,语调适中,语气温和,消除其紧张、抵触情绪,不得大声训斥患者,在尊重患者的同时,树立威信,予以深切关怀及同情。②语言技巧,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多样沟通技巧,如积极暗示性语言,根据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状态等,时刻注意采取暗示性语言,针对睡眠不佳者,使用药物时,告知患者药物效果显著,很多患者都在用,利于药物疗效提高;安慰性语言,以自身专业性获取患者信任,禁止使用刺激性、怀疑性语言,耐心听取患者主诉,多采取鼓励性、安慰性语言,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其配合度,针对悲观消极者,加以引导,为其展示成功案例,提高患者信心;诱导性语言,全面了解患者个性、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临床表现等,将知识普及工作贯穿护理全程,如疾病发生发展、注意事项、治疗原则,真诚关怀患者,促使其说出心中困扰。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模式,为患者普及相关知识,发挥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作用,耐心解答家属疑问,获取其认同,提高其配合度;同时,予以音乐疗法、心理暗示等,引导患者迅速稳定情绪,分成小组,由心理治疗师为组长,定期为组员普及疾病知识,观察其心理变化,及时纠正其异常表现,予以针对性疏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及用药依从情况。

精神状态以BPRS量表评估,涉及身体健康、敌对、抑郁、交流障碍、兴奋、动作迟缓、不合作、定向障碍等,以三十五分为限,分值越高表示情况越严重。

生活质量以GQOL-74量表评估,包含生理功能、心理状况、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百分制,以得分高为优势。

用药依从性包括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存在擅自停用、减用药物现象等,完全遵医嘱即为依从,反之为不依从。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2.0软件对精神科患者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精神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用药依从性),高度对比价值表示为两者之间P<0.05。

2结果

2.1两组精神状态对比

两组干预前精神状态对比性不强,P>0.05,干预后,观察组BPRS量表评分为(39.20±1.77)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1)。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情感、行为等障碍,病情稳定后,可见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此时心理干预极为重要,通过家庭、社会支持[2~3],可缓解情感障碍,而外界刺激(如伤害性语言等)会加重病情,引发不良后果,故而,在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应用极为重要。

本文观察组在实施常规心理护理的同时,注重言语沟通技巧的应用,加强人员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要点[4],予以患者充分尊重,保证态度亲切、语言温和,同时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疏导[5],如狂躁者,语气应严肃,通过运用安慰性、引导性、暗示性等不同语言,进一步消除其心理障碍。结果可见,干预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性均不强,P>0.05,干预后,观察组精神状态显然优于对照组, BPRS量表评分为(39.20±1.77)分,心理状况、生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分别为(79.80±2.59)分、(85.86±2.77)分、(81.77±3.56)分、(79.85±3.90)分,相比对照组均更高,P<0.05,显然,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预后效果,在稳定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观察组用药依从性(94.67%)高于对照组,P<0.05,有效沟通的加强可有效消除认知误区,进而提高患者配合度,这也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促进医院良性发展。赵玉芝[6]等人曾对精神科患者予以心理护理,结果与本文相类似,予以患者相应艳遇沟通技巧,其病情控制情况更佳。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应用言语沟通技巧,可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进.精神科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205-206.

[2]赵丽云,薛继芳,秦芳霞,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门诊患者心理自评量表测试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3):96-97.

[3]王德海.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探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11):4-5.

[4]王萍.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9):205-206.

[5]王苏景.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3):142,144.

[6]赵玉芝,李军.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 2013,14(11):849-850.

论文作者:毛会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精神科心理护理中言语沟通技巧的应用价值观察论文_毛会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