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30
摘要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对静脉炎发生的评估、干预、处置 的认知状态,指导临床静脉炎规范化管理与培训。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形式对185名护士进行静脉炎认知的调查,主要包括静脉炎知识教育的阶段、教育形式,静脉炎评估知识的现状以及静脉炎分类处置的掌握情况等内容。结果 在所有静脉炎知识教育中,在职教育对静脉炎知识的普及最广;静脉炎的教育形式多样,其中, 选择临床实践学习高达62人(35.03%);静脉炎评估工具多样,但仅有63人(34.05%)知晓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70%以上的人了解静脉炎高危因素和血管评估分级方法;在静脉炎处置与分类中, 169人(91.35%)知道静脉炎的处置知识点,131人(70.81%)知道静脉炎的分类。 结论 护士对静脉炎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在职教育,因静脉炎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且静脉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中,因此,静脉炎知识的在职教育需要引入更多规则与形式,静脉炎规范化的护理质量内涵管理有待提高。
关键词 护理人员;静脉炎;认知;基线调查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内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中长期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化学性反应[1]。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5%[2],有时甚至可发展为深静脉栓塞、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3 -4]。静脉炎的发生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大了医疗开支,又增加了护士工作量。据新加坡医疗机构统计,因静脉炎导致重复穿刺增加输液器材消耗、治疗费用和护理人力成本,总计每例患者多支出医疗费用约32.16美元[5]。美国输液委员会和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提出,医院内静脉炎发生率应控制在5%以内[6]。因此,静脉炎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大一线临床护理人员是静脉治疗的实践者,她们对静脉炎的预防起着关键作用,而了解护士对静脉炎认知和实践的现状,是开展静脉炎干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8年12月调查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共185名,全部为女性。
1.2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武汉市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进行网上调查。
2.结果
2.1基本情况分布结果 调查者中20-30岁护理人员1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6%,31-40岁护理人员5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9%,41岁以上护理人员1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从事临床护理工龄在5年内的有67人(36.2%),工龄在6-15年的有98人(53%),工龄在16年以上的有20人(10.8%);被调查护理人员中包括大专及以下学历1人(0.5%),本科学历178人(96.2%),研究生学历6人(3.2%);其中,护士35人(18.9%),护师113人(61.1%),主管护师36人(19.5%),副主任护师1人(0.5%)。
2.2接受静脉炎知识教育的阶段与形式 对185人进行静脉炎知识教育阶段调查,其中,147人(79.5%)曾在学校期间就接受过静脉炎知识教育,177人(95.7%)在工作后接受了静脉炎知识教育。通过对接受静脉炎教育形式的比较发现(详见表2),在职继续教育因其具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且不拘于时间,受众获取知识更容易,因此成为获取静脉炎知识最广泛的形式,与在职继续教育和学校课程设置的途径相比,通过期刊获取静脉炎知识的自学形式人数最少,且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调查还发现,在继续教育的形式中,通过临床实践学习62人(35.03%)、静脉治疗小组学习40人(22.60%)、护理查房学习31人(17.51%)、参加相关护理会议21人(11.86%)、其他形式学习13人(7.34%)、岗前培训10人(5.65%)。其中,临床实践学习占所有在职继续教育形式中的最重要部分。
2.3 静脉炎评估知识的掌握情况 静脉炎评估与干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表3),对静脉炎高危因素的知晓人数为135人(72.97%),对血管评估分级量表的知晓人数为136人(73.51%),对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的知晓只有63人(34.05%)。
2.4 静脉炎分类与处置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已经发生静脉炎后的分类与处置的认知上,静脉炎的处置知识点掌握人数有169人(91.35%),3人(1.62)不知道如何处置,13人(7.03%)不确定自己能够正确处置静脉炎。而在判断静脉炎分类的认知上,掌握人数为131人(70.81%),24人(12.97%)不知道如何评判静脉炎分类,30人(16.22%)不确定自己能够正确评判静脉炎分类。详见表4。
3.讨论
3.1 静脉治疗知识点的学习在学校教育、在职教育中重视程度的不同 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长期沿用“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习”的三段式[7]实践教育,发展迅速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但一直受到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实践教育改革效果不是很明显[8]。学校教育仍然以重理论,轻临床为主要趋势。通过对接受静脉炎教育形式的比较发现,在职继续教育因其具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且不拘于时间,受众获取知识更容易,因此成为获取静脉炎知识最广泛的形式。对于进入临床工作之后的护士而言,静脉治疗作为日常工作中核心的一项护理技能,如果掌握不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所以,护理人员从在校教育进入临床工作状态后,对于静脉治疗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意识迅速增强。另外,静脉治疗在临床护理教学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护理部到培训部,到专科层面定期会组织静脉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在客观上为护理人员进一步学习与巩固静脉治疗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但需要关注的是,静脉治疗的护理培训要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提升护士解决临床静脉治疗相关问题的核心能力与规范。
3.2 静脉炎知识的继续教育需要引入更多规则与形式 临床护理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 一 种 高 层次的追加教育[9],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及护理岗位从业人员的时代特征,临床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要比以往更加丰富。本次对在职继续教育中接受过静脉炎知识教育的177人展开进一步分析得出,排名前三的继续教育形式依次为临床实践学习、静脉治疗小组学习、护理查房学习。而通过参加会议、岗前培训以及其他形式学习的人数较少。临床实践学习由于其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成为护理人员获得静脉炎相关知识的首要选择,但其学习效果和质量与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保证临床实践学习的效果,应加强对具有临床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关于静脉炎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确保临床实践学习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于静脉炎知识岗前培训的力度,增加相关会议的针对性与创新性,为静脉炎知识学习形式的多元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静脉炎事前干预不足相关知识更新不及时 静脉炎评估与干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对静脉炎高危因素的知晓人数为135人(72.97%),对血管评估分级量表的知晓人数为136人(73.51%),而对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Visual Infusion Phlebitis Scale)的知晓只有63人(34.05%)。相比于血管评估分级量表,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在临床上的知晓程度低很多。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输液部位出现的症状,对静脉炎的程度用数值的方式体现[10]。标准化地使用此量表可以准确判断静脉留置针拔管的时间[11],从而减轻甚至避免静脉炎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伤。视觉输液静脉炎量表在国内的应用比较晚,且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运用不像国外广泛。这说明静脉炎相关知识更新存在滞后,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对于静脉炎的观念还处于事后处理而非事前干预。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炎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预防的首要措施[12]。静脉治疗事前干预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管理思想仍然停留在事后处理等经验型思维上,对于事前科学的评估、干预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责任护士工作繁忙,因此一味地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因而忽略了对于静脉炎的事前干预;临床缺乏有效的考核及评价指标,静脉治疗相关知识的更新主要依赖于静脉治疗专业组以及静脉治疗骨干的交流与传达,而未直接与每位责任护士的工作质量挂钩。
3.4 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内涵管理有待提高 静脉治疗作为护理工作中核心技能,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静脉治疗的发展,各种管理模式也相继出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对病人更优质的护理。吴世菊等[13]通过 组织实施品管圈活动,经过5个月后,使其病区药物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从实施前的13.33%降至4.35%。侯田芬[14]也通过组织实施品管圈活动,拟定对策,并进行效果验证,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VC 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由改善前的54.6%降至23.3%。王琼等[15]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集中化管理方法进行静脉留置针护理,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除了运用品管圈和集中化管理的方法,护理管理者还应结合本科室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专科特色的静脉治疗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武汉某三甲医院护士对于静脉炎认知的基线调查,了解护士对于静脉炎认知的现状,以期为广大护理管理者以及静脉治疗专家制定进一步的培训与考核措施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68.
2.Souza U J D , Grassmann P C , May Tássia Amanda .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peripheral IV catheter and following catheter removal[J]. 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Enfermagem, 2016, 24.
3.G?Ransson K , F?Rberg U , Johansson E , et al. Measurement of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phlebit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Haematology, 2017:S2352302617301229.
4.Vergara T , Véliz E, Fica A , et al. Infectious or noninfectious phlebitis: lessons from a an interventional programm on phlebitis associated to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J]. Rev Chilena Infectol, 2017, 34(4):319-325.
5.Ayat-Isfahani F , Pashang M , Davoudi B , et al. Effects of injection-site splinting on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 patients taking peripherally infused amiodaron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Vascular Nursing, 2017, 35(1):31-35.
6.Palese A , Ambrosi E , Fabris F , et al. Nursing care as a predictor of phlebitis related to insertion of a peripheral venous cannula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5:S0195670115004624.
7.李小妹,高睿. 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概述[J]. 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490-495.
8.You LM,Ke YY,Zheng J,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issues of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a national data analysis[J]. Nurse Educ Today,2015,35(2):310-314.
9.Skees J. Continuing education: abridge to excellence in critical care nursing [J]. Crit Care Nurs Q,2010,33(2):104-106.
10.Jackson,A. A battle in vein: infusion phlebitis. Nurs Times.1998;94(4);68, 71
11.Gallant P, Schultz AA.Evaluation of a visual infusion phlebitis scale for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discontinuation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J Infus Nurs.2006,29(6):338.
12.徐 芃.留置静脉输液过程中导致静脉炎的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27):2831-2834.
13. 吴世菊,乔琳,霍静.品管圈用于降低药物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实践及体会[J].中国药业,2015,24(23):112-113.
14. 侯田芬.运用品管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J].全科护理,2016,14(1):77-79.
15. 王琼,王静静,马丽,等.集中化管理对静脉留置针预防静脉炎的护理管理[J].颈腰痛杂志,2014,35(6):464-466.
作者简介:周敏,女,(1976年生~),副主任护师 专科护士长 ,静脉治疗小组专家成员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湖北武汉 430030
联系方式:13237170077
电子邮箱:13237170077@163.com
*通讯作者:尹世玉,1538746173@QQ.com
论文作者: 周敏,龚雪,高杰,徐丽,刘青青,冯丽娟,尹世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静脉炎论文; 静脉论文; 知识论文; 形式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 认知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