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萍[1]2003年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英、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是世界科学交流中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这是很明显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上绝大多数学科的科研成果表达都采用英语文献,且比例日益增大,证明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科技语言。我国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经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中国社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各行各业对兼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愈益迫切。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费时低效”和“哑巴英语”多年来一直是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很显然,传统的单纯依靠外语课进行外语教学的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培养兼通外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而在高中阶段探索其它学科的英、汉双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英、汉双语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中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系统。在英、汉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言的地位是并重的,二者不可偏废。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实施英、汉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之后,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说明实施英、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重点介绍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英、汉双语教学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的缘起、被试的选择、变量的确定与控制、实验假说、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效果的显着性检验以及结论等内容。在有关实验设计的内容中,以《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一课为例,介绍了课堂上英、汉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经过一个阶段后,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和英语两门课的学习成绩作了显着性检验。此外,还通过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对英、汉双语教学的态度,最终得出结论:英、汉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通过英、汉双语教学的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英、汉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亲身实践。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自丽娇[2]2016年在《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制定与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将多元化与多样性贯穿到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已然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故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学观念的陈旧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简单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固定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俨然已经不能适应地理教学的时代发展,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模块化教学研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展开对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研究。首先是对模块化教学与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指出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发展、重能力、重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主体性、开放性、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基于赞科夫、巴班斯基、STS等教学理论和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基础下,结合高中生心理认知特征与地理教学发展需要的现实依据,对模块化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2、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的构建研究。首先依据相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对模块化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研究与阐述;其次在对“课程标准”与“课改纲要”、“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模块化教学特点,将鲁教版教材与其他叁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根据《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删减、补充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形成基础模块与超市模块。3、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研究。将实验班与控制班实验前后的成绩与表现的进行交叉对照比较分析,并从教学效果角度、学生角度、教师角度对本次的实验的实践效果进行多视角分析并得出结论:模块化教学优于传统教学。首先模块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其次模块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块化教学更有利于学习创新意识、合作能力、探究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学识浅薄、能力有限且实施时间短、实验样本数量少,仅对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模块整合,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内容未整合,在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当中还有很多不足或缺漏之处。但是,模块化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是具有可行性的,将为中学地理教学革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黄国辉[3]2012年在《基于课标的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比较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以下简称《选修5》)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中七个选修模块中的第五个模块。高中地理新课程自从2003年开始,陆续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地开始实验,到现在大约已经有8年多的时间。其中人教版和湘教版的《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由“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减灾”这四大方面的内容组成。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各模块知识结构相对完整性的要求。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我国的灾害国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忧患与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本文以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和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环境教育问题、分析了《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及国内外地理教材研究现状,从而论述了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其次,运用比较法对人教版和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内容结构、教材内容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再次,运用统计法和比较法分析这两种版本地理教材的叁个子系统——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通过分析得出《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表述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特点。论文的最后,通过与湘教版教材进行对比,得出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各自存在的优缺点及提出对人教版教材修改的优化建议:强化教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强化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完善作业系统;强调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的两面性。
蔡防琴[4]2017年在《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跨学科趋势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历史跨学科命题是指命题者在坚持历史学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综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命制出跨学科的综合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学科的视角以及开放性的思维方式。高考历史跨学科命题主要包括单一学科交叉命题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命题两种类型。目前,就高考历史江苏卷而言,跨学科命题的趋势已经渐趋明显,主要表现在跨学科命题所占分值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所跨学科类别不断增多,从传统相关学科向其他学科转变,跨学科试题的题型也由最初的单一学科交叉向多学科交叉转变。高考历史跨学科命题本身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它适应了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需要,也是学生知识迁移的一种重要表现,同时还体现出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此外高考历史呈现跨学科命题趋势与历史学科本身的广博性的特点分不开,与国内外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趋势分不开,与21世纪以来高考模式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分不开。然而,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不难发现师生在应对高考历史跨学科试题和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师生缺乏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教师虽然觉得跨学科教学有必要,但却不知道如何实施,学生在应对跨学科试题时容易脱离历史学科主体地位等等。因此,在应对跨学科试题和开展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跨学科教学意识,努力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提高自我的智能素质,同时教师之间还可以建立跨学科综合教学共同体,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而学生应转变自我的学习观念,不断的积累丰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做到知识的正迁移,同时学会打破单科思维模式,综合思考问题,此外,在解答跨学科试题时,切忌脱离历史学科主体地位,应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时代特征。总之,由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及高考改革是叁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但是如果课程改革走在前,高考改革滞于后,那么再好的改革理念也会受制于高考制度。因此,研究、探索“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学——跨学科命题”的一体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英、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实验研究[D]. 郭红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研究[D]. 自丽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3]. 基于课标的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比较分析与研究[D]. 黄国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 高考历史命题中的跨学科趋势及应对策略[D]. 蔡防琴. 扬州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