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瑶族传统舞蹈的民俗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瑶族论文,意蕴论文,民俗论文,舞蹈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21(2002)03-0055-04
由于瑶族大多都“大分散、小聚居”在高山密林中,住于山吃于山,生于山死于山,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瑶族先民创造了独特的山文化,在山文化的孕育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 的瑶族民间舞蹈,成为瑶族先民社会生活相的生动写照。瑶族民间舞蹈,与瑶族丰富的 民俗事象紧密相联。本文试图从瑶族社会的生产习俗、节日习俗和信仰习俗三个方面入 手,对瑶族舞蹈的民俗意蕴加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生产民俗与瑶族舞蹈
瑶族是一个既勤劳朴实,又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性格,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 有生性乐观的一面。这种人文个性表现在瑶族社会的民俗文化上,就出现了艰苦的生产 劳动与欢快的歌舞活动的有机结合,生产民俗与民间舞蹈互相扭缠,关系密切。
首先,在瑶族的传统舞蹈中,直接以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民俗为题材的舞蹈,占有很 大的比例。如反映瑶族早期原始狩猎活动的《左穴耗》、《猴舞》等,反映现实生产习 俗的《舂堂舞》、《伐木舞》等。《左穴耗》由一名骁勇强悍的壮汉扮作凶猛的野牛, 作逃跑状;若干男子手执木棍、竹板、石棒,作追捕状;旁人则击石吹角,呐喊助兴。 整个舞蹈通过寻兽、追兽、斗兽、猎兽等动作场面,再现了瑶族先民的狩猎民俗生活。 至于直接取材于现实生产习俗的舞蹈,动作更为简朴,具有更浓的生活气息。《舂堂舞 》以简单的木杆为道具,通过简练明快的动作表现瑶族妇女喜舂新米的愉快心情。
其次,即使是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其舞蹈内容也大多与生产民俗有着密 切的关系。如《约标舞》表演时,舞者各执一小束稻穗,围着上元棍成圆圈起舞。全舞 共分三段:“引禾兵”、“锁禾兵”、“打禾兵”。每跳完一段就把手中的稻穗捆在上 元棍上。表演“打禾兵”时,每人手执棍、牛角等法器,边唱边舞,并且边赶前面的人 ,意思是让稻子快快长大成熟。最后大伙模仿快马飞奔,跳起马步,象征五谷飞速长大 成熟。接着在欢呼声中把稻穗从上元棍上拿下,绑上用竹枝做的大谷幡上,把谷幡插在 祖公神台上。再如瑶族民众在祭祀盘瓠(盘王)时所跳的《长鼓舞》,其中有表现建造房 屋、制作长鼓、开山挖地、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的情节,其基本动作均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祭祀性舞蹈都形象地反映了瑶族人民期望自己的祖先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种族繁衍壮大的意愿和目的,从中我们可见到瑶族社会生产民俗生活的影子,亦表明 子瑶族舞蹈与生产习俗是密不可分的。
二、节日习俗与瑶族舞蹈
在瑶族的历史上,民间舞蹈的演出大多在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的节日之中。瑶族民间节 日繁多,一年之中,大节十余,小节数十。按其内容和形式,大致上可分为农事节日、 祝祭节日、纪念节日和文娱节日等。农事节日有农历三月和农历七八月的修路节,农历 三月初三的三月节,农历四月初八的牛节,农历四月的插秧节。祝祭节日有农历四月初 九的禾魂节,农历六月初六的护青保苗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 祖先盘瓠的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农历二月初的招鸟节和赶鸟会 ,农历五月至十月间的尝新节。纪念节日有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七日的赶苗节。文娱 节日有农历六月初六的“晒衣节”,农历四月初八的女儿节,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三十 的铜鼓节。此外,还有与汉族一起同过的春节、元宵节、清明、鬼节、中秋节等节令。
瑶族民众在过节时,或为了娱神、或为了交际、或为了自娱,总是要载歌载舞,以此 来丰富节日的文化生活。如瑶族节令舞蹈《金锣舞》,是瑶族自娱性的舞蹈节目。每年 的除夕晚上,当地瑶族同胞便在廊檐下或晒坪上拉绳吊起一排金锣,人们带着几分醉意 乘兴起舞。舞时,舞者双手各执一锣槌和锣棒,边击锣边舞蹈。跳完一遍之后,每两人 迅速互换位置(亦可不换)又继续从头舞起。周而复始,由慢到快,金锣也越敲越响。一 伙舞累了,又换另一伙,不分昼夜,通宵达旦地狂舞不止。至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定为 封锣日。晚上掌灯时分,锣声渐渐停息,人们便用清水将金锣洗干净,埋入谷囤里,以 示封锣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外,布努瑶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达努节跳 的铜鼓舞,盘瑶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跳的盘王舞,江华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 倒稿节跳的倒稿舞,白裤瑶每年春节期间演的耕作戏和跳的耕作舞,各地瑶族每年春节 跳的长鼓舞、舞狮等等,均是节日期间瑶族民众娱神、自娱的主要文化样式。节日因为 有了舞蹈而显得热闹、祥和,舞蹈则因为依附于节日而得以流传和承袭。可以说,民间 舞蹈是瑶族传统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而传统节日则是瑶族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和流布的 最主要载体。
三、信仰民俗与瑶族舞蹈
信仰民俗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文化现象。信仰民俗往往通过其他民俗活动,渗透到瑶 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生产经营、日常生活、婚丧礼仪、文体娱乐、社会交际等方面 的民俗活动中,都难免有信仰民俗搀杂其中。瑶族是个信奉多神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尤 其是祖先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而形成的各种节日及习俗活动,都或多或少地烙上 宗教的痕迹,在瑶族舞蹈中反映出来。
瑶族民间舞蹈《盘王舞》是瑶族传统的祭祀性舞蹈,泛指祭祀盘王时跳的各种舞蹈, 包括《启香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祭兵舞》、《捉龟舞》、《剑皇舞 》、《起坛舞》等。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还愿报恩,祈求丰年。关于“还盘王愿”的 来历,民间传说是:瑶族原来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 无粮”,十二姓瑶王子孙万般无奈,只得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遇着大海,十二姓瑶人驾 船渡海,谁知途中遇上狂风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紧急中,瑶人想起了祖先盘王, 于是就焚香许下愿誓,如果盘王显灵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以后代代“还愿”祭祀盘王, 以报佑护之恩。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各姓瑶族以后就 沿俗还愿以祭盘王,子子孙孙直传到今天。
瑶族舞蹈《铜鼓舞》最早是纪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除了在“达努节”中敬奉始祖密 洛陀和出现瘟灾病难等不吉征兆时表演外,在新婚喜庆、立房造屋、节日欢庆以及超度 亡灵打道场时亦表演。表演时,击皮鼓者,忽儿侧身击鼓,忽儿反背击鼓,动作粗犷有 力,舞姿古朴大方。持竹笠者,时而学猴子偷桃,时而学猴子攀崖跳树,动作逗趣诙谐 ,逗得围观者捧腹大笑。持铜铃圈者,随着鼓点节奏,不时摇动铜铃,铃声清脆悦耳。 舞蹈由缓慢到紧张激烈,最后争相比赛,节奏不断加快,谁跟不上节奏便算输,赢者便 “呼——呼——”欢声高喊。该舞蹈最早时,须杀牛祭供,供祭祖先,驱赶鬼神,消除 病灾,保佑平安的目的非常明确,因为在瑶族地区,只有重大节日才杀牛祭供。后来, 杀牛设祭的习俗被革除,舞蹈中娱神的万分逐渐少了,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多,才成为今 天我们所见到的庆丰收的《铜鼓舞》。瑶族祭祖类的舞蹈,最初无一不是为讨好神灵, 娱神而舞,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才逐渐转入以娱人、庆丰收 为主。可以说,瑶族社会的大多数传统舞蹈均是由宗教祭祀性舞蹈发展而来,这种发展 变化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是瑶族民俗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四、瑶族舞蹈形式的民俗特征
瑶族民间舞蹈很丰富,据调查统计,广西瑶族民间舞蹈遍及广西六十多个县的瑶族聚 居村寨,共有舞种二十多种,节目百余个。从瑶族民间舞蹈的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 类:一是纪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节令习俗的舞蹈。这些舞 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的民俗特征,是瑶族民俗文化孕育、催 生和哺育的结果。考察瑶族传统舞蹈所具有的民俗性特点,除了在内容上具有上文所述 的与生产民俗、节日民俗和信仰民俗互相依存、关系密切的特点外,在形式上还具有以 下特点。
第一,从舞蹈动作上看,瑶族舞蹈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点。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 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 热烈。如《长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 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指腿部下蹲。 人们评价长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颤,指膝 部的上下颤动。颤动时,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颤动必须有力,有弹性感。在舞步上, 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 点。从瑶族民间舞蹈动作中我们看到,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 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第二,从舞蹈道具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点。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 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瑶族舞蹈代表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 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赶羊做鼓长鼓舞》舞蹈 就表现了这一传说内容:瑶族始祖盘瓠(盘王)有一次进山打猎,在追赶山羊时,不幸被 山羊抵落山崖身亡。盘瓠的儿女们(六男六女)入山寻找父亲,发现盘瓠的尸体挂在悬崖 的泡桐树上,儿女们便砍倒泡桐树,挖空树干做长鼓。射杀山羊,剥山羊皮蒙鼓面,击 长鼓以祭奠盘瓠。很显然,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亦是瑶族的崇拜物,是 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这一形式来体现瑶族民 俗文化。
第三,从舞蹈表演者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层性特点。先前,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 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这些师公、歌 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基层,与瑶族广大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 《师公舞》、《甘王舞》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度戒”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 在度戒活动中跳的《功曹舞》、《招兵舞》、《三元舞》、《龙王舞》、《九朗舞》、 《花王舞》都是由师公表演,用特殊的舞步和动作,表现师公神灵附体,神秘莫测的意 境。《度戒舞》是由师公教受戒者跳。这些原先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后来虽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亦由师公、歌娘、歌师发展到一般艺人 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层性特点表现的更为充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瑶族传统舞蹈与瑶族民俗文化关系密切,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社会传统民 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瑶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在每次生产劳 动之前,人们都对有关神灵进行祭祀,祈求顺利。劳作有收获时,亦要举行各种祭祀活 动,酬谢神灵的恩赐。对祖先,更是要讨好它,以求祖先保佑五谷丰登,种族繁衍壮大 。在瑶族举行的各种原始的民俗祭礼活动中,因对神灵狂热的崇拜,除杀牲献祭外,还 要念唱祝词或咒语,并大唱大跳或乱叫,表现出神灵附体的神秘意境,这种仪式,是瑶 族最早音乐、舞蹈的萌芽。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祭祀活动中的歌舞的娱神成分逐渐减 弱,娱人成分逐渐增多,最终形成独立于宗教祭祀活动以外的娱乐性舞蹈。而在广大民 间传承久远、广泛的传统节日,则为各种祭祀性舞蹈、娱乐性舞蹈提供了施展其艺术魅 力的时空天地,成为传统舞蹈传承、流布的主要载体。正是民间舞蹈的这种与生产劳作 、节日活动和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互相依存、多元一体的民俗性特征,使得她在历史的 长河中能经久地流传和播布,生生不息,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今天,在地理 位置偏僻,与外界接触不多的瑶族地区,其民间舞蹈的娱神成分仍然较为浓郁,有的还 仍与宗教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保持着民间舞蹈所固有的原始、古朴和粗犷的艺术风格 ,并仍然受到当地瑶族民众的喜爱。当然,随着瑶族地区与外界、外族经济、文化交流 的逐渐增多,瑶族舞蹈中娱神成分渐渐受到现代文明之风的侵蚀而一天天减少,娱人成 分则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全无宗教色彩的舞蹈,如龙舞、狮舞、花棍舞等,其中的一 些宗教性仪式已演变成一种审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