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农业贸易战中_农业论文

中国,在国际农业贸易战中_农业论文

中国,在国际农业贸易战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战中论文,农业论文,贸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进入了商战即贸易战。在商战中,农产品的贸易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农产品贸易中,保护与反保护、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十分激烈,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达七年之久,反映了美国与西欧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尖锐斗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国内农产品供求变化对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贸易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怎样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农产品的供给形势严峻

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看到,近十年来,一些大宗农产品处于徘徊和低水平增长状态。

粮食总产量1994 年为8900亿斤,仅比1984年增加不到800亿斤,出现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51%高于粮食年平均增长率1.34%的严重局面,棉花总产量尚未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1984年人均粮食产量为397公斤,而1994年下降为368公斤,减产29公斤。同时还应看到,我国面临三个不可逆转的严峻形势:一是人口的不断增加。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近13亿,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二是耕地的不断减少。1994 年耕地净减少600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1.2亩,预计到2000年将下降到1亩左右,减少的耕地多数是高产田;三是需求的不断增长。从1986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粮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间接消费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肉、奶、蛋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这就需要粮食转化为饲料,因此也可以说,粮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饲料问题。近两年市场粮价大幅度上升,并带动了副食品价格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即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大幅度上升。自1989年—1993年饲料连续五年高于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升幅度;二是供给不足,一方面出口多了些,1992—1994年出口粮食4162万吨,除去进口2842万吨以外,净出口1320万吨,增加了国内供求矛盾;另一方面,1994年粮食减产228亿斤,国家为了平抑市场价格, 动用了储备粮,储备也有所减少。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200亿斤,是恢复性增长,加上停止出口,增加进口,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然而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粮食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并未解决。从需求来看, 即按人均400公斤计算,到2000年13亿人口则需要5.2亿吨;到2030年16 亿人口则需要6.4亿吨。如何满足这个需求,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日益增大

由于国内供给不足,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进口量逐年上升。1994年粮食进口1500万吨,棉花进口52万吨(出口11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163万吨(出口27万吨),食糖进口155万吨(出口94万吨)。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接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国际贸易必然会进一步大幅度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的有出有进,也是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农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特别是象粮食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对国家自立和社会安定有重大影响,有两个重要的安全系数需要注意:一是国家的储备(国际上通常为17—18%);二是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国际上尚无标准)。我国是一个大国,对国际的依存度绝不能过大,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国际市场上粮食的贸易量约为2亿吨, 约占总产量的10%左右,从今后世界粮食发展形势分析,贸易量也不会有很大的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资料, 1995 年世界谷物产量为18.91亿吨,比上年减少3%,主要是美国玉米减产;谷物贸易量为2 亿吨,与上年持平,其中大米减5%,玉米减1.8%;谷物库存量为2.65亿吨,比上年减15%,是1981年以来最低水平,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下降到14—15%,低于安全线17%的2—3个百分点。近两年,中国粮食问题引起世界各方面的关注,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国粮食的供求变化对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影响甚大,主要反映在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另一方面,中国的粮食进口,对粮食输出国的农业政策影响甚大。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部门对中国的粮食供求问题作了种种预测。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预测到2030年中国需要进口粮食3.7亿吨, 从而提出了谁能养活中国的问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郜若素(前驻华大使)预测到2000年中国需要进口粮食5000万吨。日本外务省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开发援助研究所在分析了中国粮食省际间和品种的供求变化后,提出预测到2000年缺口为2370万吨,到2005年缺口为6800万吨,到2010年缺口为13590万吨。美国农业部正在研究启动1600万公顷(2.4亿亩)的休闲地,增加对中国粮食的出口。欧盟由于库存量大量减少,正在调整政策,一是将休闲地占耕地的15%下降为10%以下,二是实行粮食出口税。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稻米市场的开放也由4%上升到8%。对中国粮食供需的预测,中国的专家们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的粮食缺口会有所扩大,但到2000年不会高于总产量的5%, 中国粮食供给的潜力是很大的,中国能够依靠自己养活自己。

三、如何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中国的自然禀赋是比较好的,从寒温带到亚热带,气候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是个多熟制国家,目前复种指数全国平均为155%, 可以达到160%,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即可增加1500万亩的播种面积; 中国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目前中低产田占的比重很大(为2/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仍有很大的潜力;中国有丰富的非耕地资源,非耕地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的阶段;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在增产中发挥的作用还很不够,等等。因此,应当看到中国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消极悲观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又要看到中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五:一是经营规模过小,每户经营耕地只有0.42公顷,低于日本、韩国1.2 公顷和我国台湾1.02公顷一半多的水平,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极低,很难有竞争能力;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不好,农业长期处于“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的状态,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由于投入不足,生产条件脆弱,成灾率由1978年的42%上升到1994年57%,增加了15个百分点,基本上仍然是靠天吃饭;三是农民素质较低,以人畜力操作为主,多数地区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商品率比较低(目前为1/3);四是目前的购销体制和价格体制的“双轨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工农业产品仍处于不平等交换的地位,“剪刀差”一度缩小之后又重新扩大,国家定购价与市场价的差额过大,影响农民完成定购任务的积极性;五是目前我国粮食(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市场价都已高于国际价(约为30—50%),一旦在放开市场以后,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则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重大问题。可供选择的对策:一是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协调工农关系,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合理比例,从存量到增量,调整财政、投资和信贷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并克服在工业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忽视、放松甚至削弱农业的倾向;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规模经营,并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即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务农劳动力的收入不低于同等务工经商劳动力的水平;三是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和科技推广工作,着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发展农民科技协会、农民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把实用技术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转化成生产力,使农业真正走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深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购销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理顺农工产品的比价,由市场的供求形成价格,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政府通过健全储备系统和风险基金制度,调控市场,平抑价格,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发挥我国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做到营养好、适口、美观、无污染的要求,即发展“生态食品”或“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占有率。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实行五位一体的大农业发展战略,即农地农业、山地农业、草地农业、水体农业、庭院农业。为此就需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产品为龙头,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包括协会或公司),即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民吸纳到这种经营组织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标签:;  ;  ;  ;  ;  

中国,在国际农业贸易战中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