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图书编辑校对质量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_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关于构建图书编辑校对质量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_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关于图书编校质量内控机制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控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机制论文,质量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新闻出版署1997年6月颁行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是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出版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全方位、系统地从图书出版、行政管理、社会监督的全过程,对有关保障图书质量的法规、规定、制度、办法等进行清理、归纳,使之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建设性文件。它的实施,对出版社的制度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贯彻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在于坚持“内控先行”的原则,即每个出版社应当尽早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切实履行编辑出版职责。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首先应下大力气抓好图书编校质量内控机制建设。

按照经济控制论观点,控制是经济单位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目的而对系统内相关的经济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而内控是指控制主体来自系统本身。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经济单位为达到其经营目的,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有序、高效,通过建立健全必要的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及程度,配置人、物、信息处理等硬件和软件要素,使之形成分工与协调、激励与约束、稳定与灵活、紧张与有序有机统一功能的自我调控机制。

从宏观上看,出版社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文化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宗旨,在广大读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取得最优社会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出版社工作的核心环节——切实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而言,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更是刻不容缓。毋庸讳言,目前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十分突出。

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效益和出版社的经营和发展。推究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低下的原因,当然应当从多方面考察。但是,出版社编校质量内控机制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则无疑是一处至关重要的因素。

编校质量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及执行力度不够,在出版界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一)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1.缺乏系统化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社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把组织赚钱的书稿和扩大发行视为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而对图书编校质量管理则相对轻忽。许多制度属于单项的局部政策,不配套,不系统。有些则停留在一般原则上,不具备操作性和量化要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尚未形成为带有强制性的从业法规。这样,在实践中就难免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状态。

2.缺乏严格的分级控制制度。图书出版是一项复杂的动态业务活动,它要求精细的分工、协作和较高的组织程序。若缺乏严格的分级控制,势必导致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而效率日降,甚至因信息壅塞、职责不明、推诿扯皮而造成失调、紊乱以至僵滞。

图书出版缺乏严格分级控制制度,主要表现在:(1 )对编校人员的从业资格缺乏明确尺度。在改革大潮中,我国的出版事业飞速发展,出版社的数量已由1978年的100余家发展到1997年的500余家,大批不具备从业资格条件,也没有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资历的人员从不同行业转入编辑队伍中来。这无疑给出版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许多新编辑上岗之际,正值图书市场竞争方兴未艾之时,他们未经系统培训,即仓促上岗,自然以一段时间编校质量的滑坡作为“学费”。(2 )缺乏科学、民主的选题优化措施,没有真正建立和健全三级审读、编校分离制度。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出版社的书稿审读加工和发排付印实际上由一个编辑或临时搭档合作的几个编辑自负其责。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编辑室失去调控职能。在选题论证方面,没有一个严格的权力区分,有时只由社领导一人或几人说了算。控制层级不足,表面上看似乎管理很集中,控制很严密,实际上只会造成控制的失灵,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选题确定与编辑个人有着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编辑室主任多三缄其口。选题一经确定,为了尽早向市场供货,编辑室主任的复审在责任编辑“立等”频催的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签字放行。另外,为了“缩短出书周期”、“加快运作节奏”,有些出版社撤掉了编务室、校对室,实行了编、印、发一条龙的体制,责任编辑一身三任。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书稿不经初审即先行发排,然后,交由作者代行编校之责,或者由责任编辑在一校样上施展“毕其功于一役”的编校,其质量可想而知。(3)没有限制最高发稿量的严格规定。 不少出版社领导班子只讲经济效益,只要书稿内容没有问题,有经济效益就出版。在这种思想导向下,一些编辑急功近利,只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发稿量,有的编辑一年发稿量竟达上千万字甚或数千万字,保证质量岂非空谈。(4 )缺乏权力、责任配套制度,存在着注重权力而忽视责任的偏向,责任意识普遍淡薄。选题确定、书稿发排后能否保证编校质量,差错率严重超标造成有形或无形损失的赔偿责任未与发稿权力挂钩,其结果必然是图书编校质量与效益难以保证。

3.缺乏严格的图书编校质量监督制度。图书编校质量监督制度,是减少和消除不合格产品的一项重要保证。但是,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出版管理部门或出版社此项制度仅局限于定期(半年或年终)对图书编校质量进行抽查,进行分类统计,通报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情况。这种检查大多缺乏力度,范围不广,要求不严,甚至走过场。另外,对编校质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也没有建立审核制度,对报送虚假统计数据应承担的责任及相应惩罚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势必会造成信息反馈不及时,资料失真,从而失掉减少差错的机会。

(二)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些出版社编辑部门不注重内控制度的相互制约作用,轻视甚至无视规章制度,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致使一些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

1.在选题策划方面,缺乏深入周密的论证。有些选题,对作者提交的有关书稿两个效益评估报告往往轻易认可。这样,付诸实施后,能否真正为市场所接受缺乏充分保障,很多图书由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或格调不高而无人问津。

2.编校“三审”制度没有得到严格贯彻执行。有的出版社甚至没有“三审”记录,有的虽有“三审”记录,但只是对书稿目录的翻录或序言的压缩,缺少实质性评价和编辑加工思考的内容。这样,势必造成对所编书稿的立意、框架、体例、表述方式、思想倾向、科学性等项把关不严或有误,从而直接导致图书编校的失控。

编校工作中的上述失范、无序状况,直接影响甚至背离了出版社的经营目的,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图书编校质量的低下。

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一个成熟、负责的出版社必须把建立健全编校质量内控机制作为树立良好形象、实现两个效益、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衡量出版社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立和健全编校质量内控机制,要解决制度有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执行的问题,健全的制度要切实付诸实施。

编校质量内控机制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控制和分级性控制统一、权责统一、审慎与及时的原则。具体而言,应切实执行以下原则。

1.效力性原则。各种内控制度包括社委会所制订的业务规章和下达的指令,必须符合国家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规章,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所有编校人员严格遵守的行动指南。执行内控制度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2.全面性原则。内控理论要求人们在设计和构建内控机制时,必须从整体考虑,将各项业务系统中的必要控制点涵盖无遗,不能留有任何死角。从总体上说,编校质量内控机制应设有“选题策划与论证”、“选题报批”、“签约”、“三审与退修及加工”、“整体设计”、“发排”、“三校一读”、“印前抽检”、“对红发片”、“对片付印”、“样书验收”、“重版前审读”等控制点,而“三审”、“校对”则是其中的关键控制点。

3.系统网络原则。编校业务的控制环节和线路要相互照应,形成一个点、线、面纵横交织,信息传输通畅,便于及时检索、调适和修错的有机整体。

4.程序定位、相互协调与牵制原则。编校业务操作的各环节、各岗位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运作,理顺关系,增强合力,减少内耗。同时,各环节、各岗位人员之间要形成一种制衡机制。要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一种选题的可行性调查与审批、一部书稿的编发不能仅仅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单独承担,以堵塞漏洞,增强科学性。

依据上述原则,我认为,出版社编校质量内控机制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选题决策制度。为了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对编辑人员申报的选题的审批应通过充分调查和论证。在社长的垂直领导下应设置由社内具有编审职称的资深编辑组成的智囊团,参与选题的受理和审批工作,通过多方调查及论证,提出是否列入选题计划的意见。社委会根据这些意见,综合平衡,作出最终决断。

2.建立和健全编校操作细则。编校操作除应遵行上级相关规定,还应针对本社的具体情况,制定操作细则,以便编校人员依照执行,从而保证编校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有序化。

3.建立和健全编校质量权责对应制度。对从事编校操作的人员,要进行资格认定和业务培训,将其德、勤、识、能、绩的考核和评判纳入编校业务内控范畴,要求编辑具备符合新闻出版行业要求的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编校业务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只有全方位地提高了编辑人员的素质,图书编校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同时,必须要求有关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规定责任分担者的责任系数,确定统一责任人,奖优罚劣,必要时启用优胜劣汰用人机制,以约束各“有权人”。

4.建立和健全编校业务岗位目标控制制度。为实现编校的优质、高效,对整个内控系统提出一个目标体系,每个环节也都应有具体的目标,使之计划化,胸有目标,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行,辅之以分段检查、评估。

5.建立和健全编校监控制度。设立专职编校质量检查、评价部门,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对总编辑负责,依照新闻出版署1997年3月3日颁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新出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反映和记录新出图书的编校质量情况,并认真对待读者对图书质量问题的投诉,提出改进编校质量的具体意见。

总之,建立和健全编校质量内控机制,并及时总结和积累内控制度建设的经验,是解决编校质量低下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引起出版社的足够重视。如果全国所有出版社都能在这方面取得革故鼎新的突破性进展,可以预料,会对出版社的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标签:;  ;  ;  

关于构建图书编辑校对质量内部控制机制的思考_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