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运行规律初探_石油论文

职业教育运行规律初探_石油论文

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迫切需要生产石油,但旧中国没有一所培养石油人才的学校。于是,中央燃料工业部在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上(1950年4月)决定,建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设置石油系, 并要自己动手,尽快建起一所石油学校。1950年11月1日, 新中国第一所石油职业学校——大连石油工业学校诞生,学员110名。48年来, 石油职业教育(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已发展到学校350余所, 办学规模达9万余人。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为我国石油工业新增了30 万工人和20万技术人员;每年还对8~9万职工进行了岗位培训。8 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技工学校被国家教委、 劳动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和国家级重点技校。石油职业教育提高了石油队伍的素质,对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重大贡献。但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新世纪的到来,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认真解决。

职业教育受企业情况和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较大,但办好职业教育总是有客观规律的。本文拟从石油职业教育的实践出发,初步探索一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

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石油系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进步,主流是重视的。如大庆石油管理局徐绍铭副局长说:“面临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要十倍、百倍、千倍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辽河油田原局长王显骢说:“我们从来没有把油田教育事业当作什么包袱,而是把它作为生产力,它本身就是生产力。”他还利用双休日积极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物探局钟辛生局长在讨论减员增效、分流人力时,明确把职业教育列为主业。但仍有一些单位、部门、职工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实际行动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想是不是可以从6 个方面多角度地来看职业教育:

1.从理论上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第二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移。我体会,这两个观念的转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展石油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石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举足轻重。

2.从法律和国家方针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1年)确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目标和要求。《职业教育法》为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文件和法律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一贯的、一致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号召我们“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四个字,十分明确地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方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

3.从集团公司的任务和队伍的现状看。马富才总经理要求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尽快建成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并力争在下个世纪初,使集团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世界石油50强前10位的水平”。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156 万名职工(集团公司成立后增至160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7.6%,大专学历的占10.6%,中专、技校、高中学历的占48.6%,初中以下学历的有51.7万人,占33.2%。虽然比过去有了较大进步,但仍不能完全适应集团公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任务。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4.从劳动就业看。集团公司职工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很重。职工待业、转业、转岗的达几十万人,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富余人员走上适当的工作岗位,保证社会稳定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石油职工子弟来说,有的初中毕业生无意走“千军万马挤上大学的独木桥”,需要上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有的高中毕业生未考上大学的,需要上高等职业学校,以提高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不仅使新增劳动力上岗前和待业、转业、转岗人员再就业前都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而且也为青年一代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

5.从人事工作看。对职工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最重要的是对职工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多作贡献。提职可能只维持一届,奖金可能解决一时的需要,只有提高职工的觉悟、知识、能力,才可提高队伍素质,使职工终身受益。

6.“从世界范围看,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普遍的趋势。”(李岚清同志在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我访问过的美国6个大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来看, 他们都把培训作为应付市场竞争和保持领先地位的最重要手段,不惜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德国产品以质量享誉全球。前德国总理曾自豪地说:“经过很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局长黄玉斌说:“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科技人员,但中国的产业工人在劳动技能培训和开发方面在国际上大概落后30年。”

同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些“误区”,应当转变:

一是重视高层次人才(这当然是正确的),轻视或忽视中、初级人才。甚至宣称本单位不要专科以下的人员,不要中专生等。记得机械工业部有位副部长曾到国外一个展览会考察内燃机,看到人家的柴油机放在铺着红地毯的台子上,机器转动得很好,我国的柴油机放在展厅的水泥地上,周围还铺上木屑,因为漏油太多,会把地上弄脏。又如上海大众牌小轿车,部件全从德国进口,但组装后的小车质量就是不如德国生产的大众牌车。一些外国牌子的家用电器,也有在国内组装不如原装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进口技术、装备、零部件等,但是我们不可能进口劳动者的素质。高级专门人才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人员毕竟是多数, 没有他们的高素质, 经济是上不去的。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二是有些同志不愿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担心职工经过培训后,向单位要待遇、讲条件;担心学成后,翅膀硬了飞走了;担心职工子弟上了职业学校毕业后向单位领导要职业;担心从社会上非石油单位招生要赔钱等等。“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事先把工作做好,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大港石油学校多年前就注重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广开生源,使师资、校舍、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增加了学校和教职工的收入,减轻了企业负担。华北石油学校成立了11个“流动学校”,近年来深入到华北油田、冀东油田、物探局、吐哈油田、玉门油田等地,送学上门,现场办学,为油田培训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鉴于石油院校将按照国务院的文件规定,实行中央和地方共管,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集团公司的教育机构势将淡化,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信心不足,对此,马富才总经理在1998年10月9 日集团公司机关干部大会上宣称,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加快知识更新。预期集团公司将依法加强对本系统职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石油院校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培训(继续教育)服务。

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是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石油职业教育遇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就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形成的有些旧观念,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去解决。近年来油田主业人员已经过多,不需要办那么多的石油中专和技校了,生源剧减,那正好利用职前职业教育的这部分资源积极发展职后职业培训。以华北石油管理局为例,11万职工中40%的职工是初中以下学历的,如果将他们按每年培训3000人计算,也需要15年时间,哪里还有什么生源不足的问题呢。石油专业用不了这么多,可以改办市场需要的非石油专业,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灵活办学机制。现在石油企事业单位要求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呼声很高,但集团公司的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成人高校等潜力还很大,可不可以调整其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及改组、改制、改名来办高职,争取教育部审批呢。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天地是非常宽广的。

邓小平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是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指导方针。我觉得,贯彻三个面向必须抓好素质教育,抓好创新教育,抓好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考虑面向现实较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贯彻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界头等重大的课题和职责,它鞭策我们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抓得实一些。

质量第一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无论办什么事情,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大庆蒙妮坦职业中学毕业生姬艳丽,在日本举行的第22届亚洲发型化妆大赛中,一人独得全场总冠军和晚宴妆单项冠军,是质量。华北石油学校企业电气化专业1997年37名毕业生被天津开发区韩国大宇公司全部录用,是质量。中原油田工艺服装学校11名学生于1998年3 月到密克罗尼西亚国务工,关键是在河南全省考试中名列第一。

学校有了质量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学校的招生质量就可以提高;学生质量越高,教学质量也就可以越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应当指出,质量第一指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质量。职业教育当然要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但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能,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企业要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办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企业行为,是企业在政府和集团公司的宏观指导下,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建设与发展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而进行的企业教育活动。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只有企业本身,对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情况最了解,对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最了解。企业要“立足石油,面向市场,按需办学”,举凡专业设置,招生办法,毕业生就业制度,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学制长短等都应由企业独立自主地去决定、去探索。

要坚决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

多年来这一原则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培训的认识会有深浅先后之分,但不论你怎样认识或不认识,你要就业就得培训,你要上岗就得培训,而且已在《职业教育法》中作了规定。《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第二十条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例如司机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驾驶证,没有驾驶证是绝对不允许开车的。

要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培训是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必须和考核、聘用、待遇相结合,才有成效。就培训抓培训是搞不好的。与此同时,培训工作必须和企业的计划部门、生产部门、科技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相结合,才能使培训切合企业的需要,有可操作性。显然,这项工作的领导必须有一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中等职业教育则应着重抓好产学结合,加强与经济的结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校办企业。江汉油田职教部门自办企业的实践表明,它有利于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他们的校办企业年收入达300~400万元,各方面的工作主动多了。

企业既是校办,生产活动应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产品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

要重视人才、教材、器材、钱财的投入

人才尤其重在好的校长和教师。各类职业学校教师都应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新疆石油管理局看到职业教育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就及时抓紧培训教师,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局里700 多名专任职校教师已有1/4拿到了新疆自治区颁发的计算机上岗证,60名教师有汽车驾驶证,24名有中级工证(钻、采、泥浆、钳工、电焊工等)。

器材尤其重在计算机和网络,生产实习基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

教材重在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钱财既要舍得投入又要勤俭办学,要着力开辟多方面的筹资渠道。

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制度,使工作走向规范。如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目标责任制、德育工作条例等。

中原油田实行“双师、双证”制已有三年,职业教育教师向着既能讲课又能实践动手的方向培养物色;学生学成后既发学历证书又发职业资格证书,效果很好。

要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职业教育是一项重大、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国家转轨时期又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出路在改革。改革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看准方向趋势,提出规划、计划、目标、措施,并自主地作出决策。这就必须进行学习、调查、研究、总结,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指导。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教育的客观规律,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启动教育内部动力、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

(本文是作者于1998年10月11日在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石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稿,10月19日整理成文。)

标签:;  ;  

职业教育运行规律初探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