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同志写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本刊特予发表,请读者讨论研究。本刊将开辟专栏,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讨论,并且介绍一些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地区和学校的经验,欢迎读者来稿。
* * *
必须加强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神圣!一个国家脱离了生产劳动必定无法生存;一个民族脱离了生产劳动必定要衰落;一个人长期脱离生产劳动必定腐败,甚至走上堕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坚持的方针。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
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应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应当看到劳动教育是提高整个教育素质的重要基础。
劳动教育与德育:经过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生产劳动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切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感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均是可耻的行为。
劳动教育与智育: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中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科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启发创造性。增加生产劳动课,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看起来是占了些课堂教学时间,但如果安排得当,结合好了,不仅不影响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还会促进和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与体育: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文弱书生”。在参加生产劳动中可以锻炼、增强体质。而脑力劳动与生产劳动交替进行,使脑力更加健康发展,学习起来精力更加充沛,更有利于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难关。
劳动教育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关系。生产劳动是社会群体活动,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行。生产劳动中需要群策群力,通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可耻的。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密切了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建立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这样有利于培养群众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证明这确实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根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并进一步发展。
目前,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有两个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解决,一个是德育,一个是劳动教育。为了加强德育,1994年党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两个重要文件。爱国主义教育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深入进行。关于加强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得还不够好。目前在青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情况,很值得忧虑。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很难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任务。这是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他说:“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条已经明确写入《纲要》,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建国后我们一直实行这一条,方向是对头的,虽然在贯彻执行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的是成功的,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贯彻教劳结合的方针,在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中,涌现出了令人注目的先进典型,如陕西的王思明,辽宁的冯振飞,吉林的张再昌等。他们在各自的学校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加强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使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打好基础,更好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成为当地引进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和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引进文明的窗口和推动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基地。辽宁冯振飞把他的办学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农村中学必须立足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打好基础,使学生升学的有希望,就业的有技能”。不少地区的实践经验证明:实行“五四”学制,将三年制初中改为四年制初中,扩大时空,增加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份量,引入职业教育因素;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结合;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等,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办学目标。根据这些成功的经验,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突破口,以改变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为核心,进行综合整体改革,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长期形成的一套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一、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已成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片追”愈演愈烈,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社会上反映强烈,发出“帮一帮我们的孩子,忧一忧祖国的未来”的呼声。李鹏同志在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尖锐提出:“必须下决心纠正长期存在的单纯应付考试的倾向。这种不良倾向使学校和学生忽视德育、体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不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一味应付考试。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误人子弟,造成严重后果。”
二、现在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在关心基础教育的改革,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很难自拔,似乎成了一个顽症。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应该说传统观念和陈旧的、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大影响,而过去的体制与政策导向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①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深入人心;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③实行国家包分配的劳动人事制度;进了大学门,就成了“公家人”;④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没有为各行各业的人从各自不同渠道发展、深造创造充分的条件,因而学生家长和青年学生都在争走升大学这根“独木桥”。
应当看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振兴,拓宽了就业门路;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包分配,企事业单位用人实行招聘制,国家公务员也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大中专毕业生要到“人才市场”上平等竞争,凭真才实学就业。而在“应试教育”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学得比较死,“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形势的发展对“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应试教育”既脱离学生家长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的殷切希望,也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应认清形势,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学生家长也要更新观念,积极配合、支持并参与学校的改革。各级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都要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条件,切勿再对学校压升学指标,开展升学达标活动;切勿单纯按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并据此进行奖惩;切勿在报纸上宣传高考状元,并设立高考状元奖金,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认真总结我国成功的教育经验,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陈旧的、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教育同社会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况。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以“三个方面”为指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小学教育中的“愉快教育”,中学教育中的“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但这些成功经验,在“片追”干扰下,推广起来比较困难。从大面积来看,我们还没有打破“应试教育”格局。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这是很关键的。但对“应试教育”传统下长期形成的一套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办学模式不进行大的改变,也难解决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除文化基础课外,劳动技术课应成为必修课,放在重要位置。
在课程结构上,中学阶段要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结合,各占适当比例。要为学生自主活动、自主选择、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创造条件。
在办学模式上要打破封闭式的关门读书的状况,把课堂教学与各种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
根据我国国情,要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小学要适当增设劳动课,进行劳动教育。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要把举办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要免试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初中,现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实行“初三分流”或“三加一”,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较好效果。而实践证明,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五·四”学制,将三年制初中改为四年制初中,扩大时空,增加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份量,引入职业教育因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打好基础。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可以实行双证书制,使升学的有希望,就业的有本领。这样办学深受群众欢迎。
许多改革成功的典型经验显示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加强生产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成功之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农村初中应当以贯彻教劳结合方针为突破口,以改变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为核心,进行综合整体改革,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长期形成的一套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