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思品课堂的主体论文_徐艳

让学生成为思品课堂的主体论文_徐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思品课作为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主旨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自觉接受和主动吸收知识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性,让学生成为思品课堂教学主体的理解。

关键词:思品教学 主体 教学模式 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内容中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思品教学是社会活动的教学。让思品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不是枯燥空洞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思品教学的趣味和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任需要教师去深挖教材、科学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拓宽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空间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发性和弹性,给予教材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思品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蕴含着学生资源的广阔空间,须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这节课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若能引导学生去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活动,从中亲自去感知这些保护的重要性,就找到这节课与学生生活活动的“切合点”。这样,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思品概念引申到生活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思品、法律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思品课、理解思品课,继而喜欢思品课。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学习思品课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兴趣持久,就要让学生“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观察、体会,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为了让学成养成当天知识当天消化的好习惯,我给初三的新生做个实验:三个中等学生每节课时的作业量若当时完成只要5分钟,正确率为98%。第三天完成要12分钟(做不出的可查书完成),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68%。一周后完成要半个小时,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45%。实验结果一出,学生笑了,我趁机问学生:这三人谁在“事倍功半”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事半功倍”呢?从此,学生养成了今日知识今日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同学能当堂完成作业并记住主要知识。到课前提问或考前复习提问时,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准确的回答出来。

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尤其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在讲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个重要知识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了解美国波音747吗?”就会有不少学生竞相发言自己从书刊杂志、或其他学科中了解到的知识,讲不出的又想表现的同学就有点后悔自己平时没留意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趁机表扬回答了的同学记忆力强、见识广,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只要你今后多留意,你一定不亚于刚才的同学的。果然如此,以后思品课上少了许多沉默者,更多的同学跃跃欲试,课堂真正实现了师生的和谐交流。碰到同学们有错时,就及时由其他同学或老师加以纠正,碰到有疑问的,就留到课后师生都去查询资料。同学有争议,于是下一堂课上就有三位同学查到了真正史实,并分析了原因。不少同学在写周记时提到:“思品课堂上见识广”,在这讨论与争议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成自然了。

三、小学思品生活化提升学生的能力

当前,生活化教学已成为小学思品课程实施的一条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在能力的拓展点上寻找教学生成点是对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新诠释。让学生获得道德能力是思品课程目标之一,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中引出道德要求和在生活情境中形成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小学思品课堂生活化教学,其基本取向应该是学生道德能力的拓展。而能力拓展点往往就构成了课堂的生成点。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价值判断与选择”“知识活化与运用”“实践检验与反思”三个维度切入,寻找能力的拓展点,进而获得教学的生成点。例如,笔者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在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的特点后,介绍了塑料用品的新用途(某些国家制造塑料钞票等),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塑料来制作?组织“塑料创意大PK”活动,要求学生用“我们的创意――用来替代――推荐理由――”的格式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点子,如“塑料书”“塑料玻璃”等。这样教学,突出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环保能力。

四、在情感的激发点上寻找教学生成点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四大性质,这四大课程性质暗合了教学必须追求情感性的要求。教师可从情感的激发点上去寻找教学生成点。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学生的情绪状态中寻找生成点。在课堂上的学生,往往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一个姿势、一个表情、一声惊叹,也许正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白,智慧的教师往往能透过这些情绪表象,从学生情感的激发点获得教学的生成点,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或调节教学节奏,或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从教材内容所含的情感因素中寻找生成点。思品教材中蕴含诸多情感因素,通过挖掘这些情感因素,教师能够寻找到教学生成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将教材内容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时,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家中突遭变故,这个学生非常消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这位同学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生成点,在培养全班同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关爱他人。

科学家劳厄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已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会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选择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洪森.论政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帼眉.教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作者:徐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让学生成为思品课堂的主体论文_徐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