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经营战略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企业集团参加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式,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它已构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的战略内容。通过跨国经营,可以加速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学会两套本领,对增强企业集团活力和提高集团群体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界定、特征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含义,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就是指企业(集团)在经营机制方面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即在企业(集团)接触到国际市场的信号后,能按照国际市场需要,灵敏反映,经营运行,形成一个对国际贸易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出口补贴、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平衡、汇率、贸易差额、货币、外汇管制、有价证券等领域完备,有效、正常的管理功能。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主要包括内外两层意思:就企业(集团)本身而言,它是指从企业(集团)的创建到运转,从产品的生产到营销,都按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办事。而企业(集团)与国际经济活动联系而言,它可以表现为企业(集团)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也可以表现为与外商投资者进行资产联合的合资合作经营;还可以表现为企业(集团)走向海外,在境外设立分厂、分公司。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是企业(集团)以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为导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中心,结合企业(集团)经营机制的转换改革,在资源的获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使企业(集团)的视野放宽到世界范围,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竞争,并用国际惯例组织企业(集团)经营活动的一系列内容的总称。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简练、确切。我们认为,所谓跨国经营,是指企业(集团)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实行面向世界的战略,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贸易、技术领域进行经营活动,实施适应国际惯例的新的经营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外向型经济形式。
比较国内经营活动,跨国经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环境比国内复杂得多,范围大、变化大、风险大。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在科学分析国际经营环境和企业(集团)经营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出求得长期发展的总体战略;在考虑来自世界任何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和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及制约时,以全球竞争的视野,对各种资源作出最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对世界市场作出合理的选择、组合及有效的进入,从而形成全球战略经营管理体系。二是按照国际惯例组织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跨国经营,必定在国外设立机构,在国外有经营网络或广告、促销机构。这种机构既可以是独资的、合资的,也可以是合作经营;既可以是生产性机构,也可以是经营性或服务性机构,以国外的经营机构保证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实现。同时,国际化经营活动必然涉及许多国家,加之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与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利益决策之间的分歧,往往全发生资金转移、汇率变动、双重课税、国民待遇等方面的多国性冲突,这不仅要求跨国经营企业(集团)有处理有关国际政治、法律、金融等方面复杂事务的能力,更主要的要求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运用新的管理思想、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从事跨国经营活动。三是综合利用国内外资源进行综合经营,在目前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条件下,跨国经营应按照专业化协作与国际分工的原则,组建面向国际经营的外向型集团和跨国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生产规模优势、技术协作优势、资金融通优势和联合经营优势,广泛综合利用国内外物资、人力、技术、资本资源,进行跨行业、跨经济领域的综合经营,以取得世界性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发展跨国经营,培植一定数量具有世界水平的外向型集团和跨国集团,这是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振兴我国经济的迫切需要,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实力能否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坚挺地发展下去的关键一环,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在世界先进技术之林有无立足之地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跨国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开办了一些海外企业,但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跨国集团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如果我们不在跨国经营方面真正起步,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这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据有关资料,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集团公司销售额为5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据联合国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仅300家最大的跨国集团公司销售额就会占整个西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4。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国家普遍支持和鼓励跨国集团公司对外扩张,这是由于国际贸易战的加剧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争夺世界市场的主要手段自然地逐步由商品输出转为技术和资本输出,由进出口贸易转为向国外投资生产,以绕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在跨国集团公司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样的国际趋势,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置身于外。因此,我国必须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向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的更高阶段发展。
(二)跨国经营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有利的机遇。随着劳动费用条件的变化,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劳动费用低的地方转移。世界产业结构的这一调整、变动,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大规模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为了抓紧利用当前的机遇,党中央提出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所谓“两头在外”,就是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到国际市场上去进口原材料,加工增值之后,再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大进大出。
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抓紧发展跨国经营,特别是发展外向型集团和跨国集团,可以把各个生产企业的单个优势聚合变为群体优势,配套形成系列产品打出去,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在技术、经济力量和规模效益等的优势,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降低生产成本,并随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真正做到国际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生产和出口什么,从而提高集团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集团的组建和转型,把各成员企业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统一建立集团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维修网路,统一出口商标,统一开展广告宣传,不断提高跨国集团整个系列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出口批量。同时,通过知名度的提高,使各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亦随之不断上升,逐步由出口亏损变为盈利。
(三)发展跨国经营,可以把出口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纵观我国出口商品发展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出口创汇企业管理和商品出口管理上措施不力,发展跨国集团,就能够改变由于管理跟不上而造成的弊病。一是能够促使出口创汇企业由分散的单个企业结构形式向社会化集团企业形式转化。过去,由于出口创汇企业分散,致使在商品收购及出口等方面难以做到统一管理,企业为了争出口,而竞相压低价格,这既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二是能够促使生产企业向外向型的专业化发展。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另一原因,就是生产的定点厂,外向型的专业化企业比较少,出口商品的生产,大部分是企业“临时性”的任务,企业缺乏生产出口产品的长期规划和责任感,有的企业只追求近期效益,在处理内销、外销矛盾时,往往注意内销而不搞外销。发展跨国集团,可以改变企业把生产出品产品看作“临时性”任务的片面认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有一定生产能力和传统产品的企业或专业工厂,形成一个松散而又密切的开发出口创汇产品生产的外向型企业联营体,从而理顺企业内、外销之间的矛盾,保证出口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能够使我国出口商品由“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由大批量少品种的经营方式转向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经营方式。过去,由于企业管理不严和信息不灵等各种原因,致使我国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或不能及时交货,而受挫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出口创汇效益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发展跨国集团,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我国的优势,以各地的拳头产品和传统名牌产品为龙头,形成一个联合生产体系,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见效快,效益高的出口产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又可以发挥一批小厂的各自专长,还可以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多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使出口创汇产品向多品种、少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方向发展。
(四)发展跨国经营,组织中国式的跨国集团,才能同国际跨国集团相抗衡,占领世界市场
当前,国际跨国集团控制着世界贸易。据联合国贸发会的统计,跨国集团公司全部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1983年为1/3,现已增加到1/2左右。在许多商品中,三五家跨国集团公司就控制了这些产品大部分的世界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方面,跨国集团公司已经控制了这些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精加工、销售和分配系统,五大跨国集团公司控制了世界谷物的加工和销售。三大跨国集团公司控制了世界香蕉贸易的70%。四家可可集团公司控制了世界可可贸易的60%~80%。雀巢食品集团公司控制了世界咖啡贸易的20%。尤尼利弗集团公司控制了世界橄榄油贸易。世界棉花贸易主要由15家跨国集团公司控制。
许多制成品,其中包括汽车、飞机、化学品、药品、合成纤维、特别是高精尖的工业品,如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等的世界市场,也被跨国集团公司所控制。可见,当代世界市场主要是由跨国集团公司控制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只占当今世界市场很小的部分。
当前,许多商品的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这种竞争已不是19世纪的小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大的垄断集团公司之间的垄断性竞争,是跨国集团公司之间的竞争。我国的小商小贩贸易方式在世界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是极不容易的。小商小贩势单力薄,竞争不过世界市场上力量强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所以,我们也要走垄断联合的道路,以垄断对垄断,组织中国特色跨国集团公司,同国际跨国集团公司相抗衡,加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从而占领世界市场。
三、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现状
我国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始于1979年,投资的领域在初始主要有承包工程、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后来逐步发展到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农林渔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行业。1982年我国只有中央部属大公司和个别省市直属大公司在港澳等地兴办的境外独资与合资企业43家,中方直接投资额仅3700万美元,累计协议投资总额才8200万元。到1991年底,我国各类企业(集团)在境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办非贸易性独资、合资企业已达1008家,累计协议投资总额达33.49亿美元,其中我国直接对外投资额已达14亿美元。10年来(1982~1991年),我国境外企业数年平均增长率为42%,投资协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51%,我方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为50%。而在这一时间(1983~1989年)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29%。尽管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额约占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1.5万亿美元)的0.1%,但是其增长率却高于全世界大约21个百分点。如果照上述增长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总数累计达到23662个,协议投资金额将累计达到1336.8亿美元,我方直接投资额将累计达到538.2亿美元。
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主要有以下特点:(1)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在海外的贸易企业和非贸易企业均发展很快,并且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在海外的贸易企业约873家,注册总资本8850万美元,中方实际投资额为1.86亿美元,到1992年9月底,我国在海外的非贸易企业已达1245家,双方协议总投资额为3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为18.7亿美元,占49%。(2)我国海外投资的主体多元化。参加跨国经营的企业几乎遍及全国的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其主要类型有:中央部委和各省市的专业外贸公司、以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工业企业、工贸技集团、窗口型企业等,投资主体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3)投资地区不断扩大,但投资地区的分布相对集中。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985年的45个上升到1992年的110个,但约70%的企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港澳地区为主。其次是美、澳、日、德4个发达国家,在该地区的我国海外非贸易企业约占我国海外非贸易企业总数的27%,我国海外非贸易企业的地区分布,平均每个国家和地区不足9个,但在近8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个国家和地区不到4个,实际有些国家只有1个。(4)投资行业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或投资领域极为广泛,从制造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到饮食旅游、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以至综合贸易、金融业和房地产等。我国海外投资领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服务性行业所占比重下降,而生产性行业的比重上升;另一个特点是,资源开发项目占据显著地位。(5)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规模较小。我国企业(集团)海外投资项目,1990年非贸易企业中方投资额平均为128.3万美元,如果加上贸易性企业,平均每个项目不到90.3万美元。当前国际上单项投资项目的平均投资额,发达国家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俄罗斯、东欧为140万美元,都高于我国企业(集团)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6)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合作伙伴以华侨居多。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国跨国经营的1700多个贸易性和非贸易性企业中,中方独资企业近600家,占34%以上,与国外合资、合营的企业110多家,占65%左右。(7)我国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已批准并已开业的海外企业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占一半稍多,略有盈利或收支平衡的占1/3左右,经营不善亏损的企业低于10%。
(二)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跨国经营的投资决策不够谨慎。表现在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对国际市场投资的新环境不甚适应,一些投资决策者在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环境、生产能力、水文地质、技术条件、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筹措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没有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就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仓促上马,使企业先天不足,有的甚至凭长官意志办事,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结果使某些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也设立了,从而导致项目受挫,如某公司在拉美某国的淘金项目,厂址选择上未经分析、调查和论证,就设在河岸边,结果汛期一到,全部设备都被洪水卷走,项目只好下马。另一方面,我国海外投资的合作伙伴选择有误。一些项目的主办单位对合作伙伴的实力、布局和企业结构以及信誉等资信情况没有详细调查,以至有的合作伙伴在资本方面虽有实力,但却缺乏生产和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可靠的销售渠道;有的合作伙伴不讲信用,不按平等互利的原则行事,一心想利用我方的资金取得其利益,使我方蒙受经济损失。如某公司在海外某地合资兴办的金矿项目,对方已临近破产,而我方仍蒙在鼓里,对方宣布破产后,我方只好被迫购买其全部资产。还有某公司在海外兴办的合资显像管厂,投入了巨额资金,在筹建中发现合作对象属诈骗性质,所选的二手设备落后,产品型号过时无销路,被迫关门,蒙受了重大损失。
二是国家对跨国经营没有宏观协调管理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由于对利用外国资本在海外办企业认识较晚,也未提高到战略层次上来加以筹划,致使我国海外投资未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对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比较混乱,政出多门。目前,对外投资兴办海外企业,计委、财政、经贸、外汇以及主管部门都要管,但又各管一段或一个方面,没有一个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和战略指导。由此,政令常常不一,使投资企业无所适从,并且管理制度僵化,办事效率低,严重妨碍着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另一方面,国家对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由于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多数是根据各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决定投资的,致使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总体发展,包括投资方向和发展规模、行业重点与地区选择、阶段性任务与长远目标等,似乎并无长期打算和战略设想。目前基本上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各自为政,这很难形成和发展我国企业(集团)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优势。
在宏观协调管理上,还缺乏对外投资的法律规则。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部公开颁布实施的对外投资法。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对海外企业的外汇和财务管理等作了一些政策规定,但不完备、不配套乃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仍很严重。这很不利于依法管理企业和对外投资活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所投资的东道国的政策、法律环境缺乏了解,盲目投资办厂,造成亏损或被迫停办。如某公司在非洲办的塑料制品厂,因不了解当地的税法,上马后税负过重,收不抵税,只好关门。
三是工贸矛盾制约着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力。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外贸企业和工业企业难以形成统一对外的拳头。改革以来,专业外贸公司转向企业化经营,但在体制上,这些公司仍具有国家进出口贸易行政管理机构职能,依然是外贸专营垄断组织,政企不分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实业化和集团化为基础,专业外贸公司搞国际化经营明显感到力量不足,以自己投资创办的实业规模也不会很大。而我国很多国营大中型企业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又难以直接面向国际市场,这就形成了外贸企业搞自己的工业,工业企业要求搞自己外贸的状况。由于工贸分家,在发展跨国经营企业上基本上是工贸各自出击,重复建厂,水平低,规模小,不能形成工贸联合的群体优势。
四是企业与银行分离影响着大企业的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改革以来。各专业银行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保留着国有专业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拨改贷”并未使工商企业与银行业的关系理顺,相反,高利率进一步加重了工商企业负担。海外贷款或项目担保要企业在国内以1∶1的资金抵押,把风险和资金负担全摊给企业。到目前为止,仅批准了17家大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但只限于集团公司内部融资,还不能从事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融资。
五是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自主权难以落实。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管理和外贸部门专营的封闭式体制。工业企业只能通过外贸公司“统购包销”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工业企业与国际市场“隔层”问题,是传统的对外经贸体制的顽疾。改革以来,对外经贸经营权的下放是有限的,只是从国家级的外贸公司下放到省、部级的外贸公司。一些大工业企业和集团虽然也下放了某些与自己产品相关的进出口经营权,但“隔层”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只是转变了行政管理的层次和级别。目前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集团的外经贸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例如,相当一部分大企业和集团至今尚无进口的经营权;没有海外承包工程权;没有海外投资设点权;没有海外融资权;没有派人出国的审批权;没有外汇的支配使用权等等。而这些权利对于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剧烈,这就要求企业(集团)有完整的经营决策权。如果企业(集团)没有灵活筹集、运用和积累外汇资金的自主权,如果企业(集团)对海外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投资决策权,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六是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总体投资效益不高。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多数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向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去经营选定的项目,是“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延伸。海外企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但却要按国内现行体制给予管理,以而难以对市场作出灵敏的有效反应。海外企业的行为脱离国际市场的运动规律与国际贸易的惯例,就很难有什么竞争力,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经营。
另一方面,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过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集中在港澳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海外投资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忽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益强的产业投资。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偏少。所有这些一方面使投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分割,致使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在币种的选择上美元的比重过大。币种过于单一。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莫测的情况下,加大了中国投资的外汇风险,使中国的总体投资效益不高。
此外,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是影响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举办海外企业(集团)急需大批高级的金融、财会、科技、管理和法律人才,这些人才应能用外语处理有关业务和纠纷。按照这样的要求,我国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就总体来说有很大差距,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国际贸易知识,不懂当地法律,缺乏财会知识,甚至不懂当地语言,以至给国家造成不少损失。
外派人员的审批及待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对跨国企业外派人员的审批程序繁冗,时间太长,外派人员不能及时到位,(2)出国用汇的审批方式,不利于鼓励大型设备的出口;(3)派出人员的待遇与当地雇员相比,明显偏低,难以调动其积极性,也难以保持其稳定性;(4)人员轮换频繁,不适应开展经常性的国际商务活动和竞争的需要。
四、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模式和战略
(一)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模式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按生产经营的性质不同,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工贸一体化型。这是最普遍最有实力的一种外向型企业集团。其基本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一批在经济技术有上密切联系的企业,生产一种或几种优质名牌产品,并通过自己的销售系统打入国际市场,这种外向型企业集团以日本的最为成功。如日本的松下、日立、东芝、丰田、新日钢等,都是世界闻名的工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集团。近几年,我国的一些企业集团也在向这种模式发展。如深圳赛格集团,它是一个有158家企业联合而成的企业集团。近几年它采取直接投资、自主经营等方式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前几年它就在香港建立了深业赛格有限公司;1988年它又在香港收购了艺高电脑公司的部分股份,开办了以产品开发为主体的善美赛格研究所;在加拿大收购了美国东部拥有95家联销商店的销售网;在美国开办了太平洋赛格有限公司;在肯尼亚开办了肯尼亚赛格电子有限公司。此外,在日本、西德、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也建立了技工贸结合的分支机构。1988年该集团出口产值已达12亿元,占总产值的42%。
二是外贸联营型。这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外向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以一个或几个外贸企业为核心而联合起来的。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收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产品进行出口。如日本的综合商社就是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各地也开始建立外贸联营型的企业集团。
三是交通运输型。这种集团是以从事国际间的海运、空运的公司为龙头,联合一批为其服务的企业而形成的。这种集团一般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具有行业的垄断性。如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为核心而形成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核心而形成的中国国际航空运输集团都属于这种类型。
四是金融投资型。这种集团的特征是以一个大型金融企来为核心,通过在国内外投资新建、兼并、参股等形式不断向其他行业发展,进而形成金融企业与工商企业紧密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我国的中信集团就是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
五是劳务输出和对外服务型。这种集团的特征是对外提供各种劳务和服务,多集中在建筑、旅游等行业。如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为核心形成的中建集团,以中国国际旅行社多核心形成的中国国际旅行社集团,就属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
按所属企业跨国与否,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以可分为跨国型和非跨国型两种:跨国型是指在其它国家拥有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企业集团。有的企业集团虽然在国外没有自己的销售机构或代表处之类的机构,但由于这些机构只是集团的管理机构或办事机构,不是经济实体,因此也不能称是跨国型企业集团。跨国型的企业集团多集中在工业部门,一般发展中国家企业集团是想通过对外投资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而后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转移到国的,促进国内投资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和典型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是有区别的。所以有的人又把这种外向型企业集团称作非典型跨国公司。
非跨国型是指在其它国家没有分公司、子公司的企业集团。这种企业集团多集中在外贸、劳务输出和服务部门。工业部门的不少外向型企业集团在发展初期也属这种类型。
(二)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战略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一般都是按照既定战略展开的。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有四种:
一是市场渗透型战略。这是一种按照“现有产品——现在需求——向国外发展企业”的模式展开的战略。它是先把面向国内市场的现有产品转向出口,满足与国内相同的需要,然后按相同的需求在国外组织生产。它把商品出口阶段同向国外发展阶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原封不动地利用商品出口阶段建立的各国当地市场体系和国际市场体系,而在生产技术上因与所在国家的生产体制和习惯不同,应按照本地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加以修改,然后建立当地的生产体系。在市场渗透型战略中,商品出口阶段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即在经过商品出口阶段转到向国外发展企业(集团)时,商品出口阶段建立的市场体系已经成熟,新建立的当地生产体系处于良好状态。二者的活动时机就可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因此,完善当地市场体系是创办当地生产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这种战略成功的关键。
二是产品开发型战略。这是一种按“新产品——现在需要——向国外发展企业(集团)”的模式展开的战略。即为能够恰当地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在国外开发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后,在国外市场当地组织生产。之所以在国外建立企业(集团)生产新产品,是因为这种产品针对当地需求开发的,其相应的生产体系与国内现有的生产体系联系较少,即使在国内组织生产,也要只外增加生产体系。另外,在国外生产还能够对当地复杂多变的需求迅速采取对策。
三是市场开发型战略。这是一种按“现有产品——新需求——向国外发展企业(集团)”的模式展开的战略。它是先将面向国内的现有产品输出国外,以满足与国内大不相同的当地需要,然后按照国内的生产体系在当地创建基地组织生产。这种虽然不能够很好利用现有市场,有时不得不根据需求的变化建立新的当地市场体系,但是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生产和技术优势。
四是多元化经营型战略。这是一种按“新产品——新需求——向国外发展企业(集团)”的模式展开的战略。即在国外就地组织生产多种新产品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它一般是在当地已经建立的生产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生产经营的。当今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则是向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多元化经营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本业或相关行业为中心的多元化战略;另一种不相关的多元化或称之为多功能综合化经营战略。首都钢铁集团公司采取多元化扩张战略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首钢集团除钢铁外,还在矿业、电子、建筑、航运、机械、轻工、旅游、服装、军工、造船、农机、化工、洒店、五金、电子等15个行业开展全方位综合化经营。首钢的产品已打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外许多钢铁企业提供技术、培训、设计、咨询等服务项目。利用外资兴办了14家境内合资企业。在海外建立了7家合资企业和商业网点。首钢由自营进出口到开始起步实行跨国经营,从一个内向型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国际型大型企业集团。
首都钢铁集团在转向国际经营中,确定了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目标:(1)海外投资战略。以设备和技术为资本进行海外投资,力争近一、二年再兴办10个海外生产性企业,要把海外办实业和设立贸易办事机构结合起来,以生产支撑贸易,以贸易促生产,并在海外不断滚动发展,使首钢的企业遍布五大洲,向“无国界公司”迈进;(2)高科技开发战略。为了提高首钢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以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作为保证,首钢实行生产与科研一体化的战略,在下属各大公司中设立科研所(院)72个,与生产紧密结合,从事富有前景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研究;(3)出口产品升级战略。在钢材出品产品中逐步缩小粗加工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提高深加工钢铁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在化工、机电等多种经营出口产品中,逐步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机电产品和冶金机械成套设备出口的比重;(4)全球区域性发展战略。在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方面,重点放在开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开拓亚洲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方面,重点放在亚洲市场上,在亚洲市场开发方面,重点放在东南亚诸国,其次是南亚、西亚诸国。
推行“四借”战略,是企业(集团)向跨国经营转化的重要手段。向外向型转化,占领国际市场,应该打破依赖国家投资,改变原始积累方针,要敢于用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善于用外国人的钱办中国人的事,要从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中找出路。广东一些外向型企业(集团)推行的“四借”战略值得借鉴。一是“借鸡生蛋”,优化企业(集团)的投资环境,吸引港商,外商,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大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内联、独资并举的新型企业,生产出新一代符合国际市场需的产品。二是“借蛋孵鸡”,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速企业(集团)原有产品更新换代和转向生产改造,多生产出口产品。三是“借米肥鸡”,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通过加工装配,大进大出,创汇增收。四是“借船出海”,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国外智力,包括聘请外国专家当技术顾问;当合资、合作企业总经理;承包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专家以技术投入的形式与我方合作办企业,先“先进来”,而后“走出去”。通过他们向海外借渠道,开展广泛的国际企业活动,大搞商品出口、劳务输出,技术转让以及海外生产与销售等,从而占领国际市场。
五、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跨国经营的对策
为了促使企业(集团)由外向型向跨国经营型转化,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目标,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战略对策,建立起适应跨国经营的集团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提高对跨国经营重要意义的认识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内对跨国经营的认识在日益提高。但在思想认识方面仍有许多障碍,限制了跨国经营的发展。(1)有人仍有意无意地把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对立起来,认为,我国自己还资金不足,正在大力吸引外资,怎么能同时又去海外投资?这种认识仍然是把海外投资看成是资本过剩的产物,不了解现代海外投资是由多种因素,即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非经济因素产生的,跨国经营正是利用国外资金的有效途径之一。(2)有人担心,开办海外企业可能冲击或损害我国的对外贸易。海外投资确有发展进出口替代的作用。但海外投资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带动设备、技术、零部件、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出口。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海外投资必然会扩大出口,只不过是把这种经营工作由外贸公司转移到了生产企业罢了。(3)还有一些人认为开展跨国经营的种种困难难以克服,因而认为目前没有条件兴办海外企业,而不知这些困难只是相对的,而且只有在发展跨国经营中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国际惯例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习惯做法、通例和原则,是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了解国际惯例,并按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是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我国有些企业(集团)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结果在贸易中吃了亏、上了当,使国家的财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可见,企业(集团)要发展跨国经营,就必须了解国际商贸间的法律、法规和惯例。按照国际企业的标准、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进行管理。应当重视国外跨国公司的科学管理经验,有些有外资的企业(集团)可以聘请外国专家参与管理,还可以通过办合资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熟悉外贸经营,通晓外语的精干的外贸队伍,同时还应创造进行国际竞争的物质条件,提供与外商洽谈的综合性现代化场化,实现办公自动化,完善通讯系统,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在管理活动中,要强调经济方法,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调节各种经济关系。
改善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体制。(1)母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其领导人,要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把管理境外企业的权力全部交给母公司,不要超过它去对境外企来发出指示和要求;(2)母公司对国外企业实行直接管理,其权力由母公司确定。境外企业经营上重大决策都必须请求母公司并得其批准,日常生产管理及销售活动可由分、子公司自行处理;(3)母公司不能像目前有些公司那样,派出人员后放任不管,也不能用国内管企业的办法去管境外企业,下达不切实际的指示和指标,使境外企业不能自主经营;(4)设置必要的机构,在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下,成立进出口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编排、检查、督促进出口计划的执行、产品的研制、原材料、工模具的筹措、零部件的配套、协调及生产技术的准备等。要在集团内部成立进出口贸易、技术开发、销售服务等专业公司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优化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选择
一是投资区域的选择。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的产品、资金、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来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就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总的区域战略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重点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诸国。这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第二层次是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是我国海外投资的长远目标市场;第三层次是俄罗斯,东欧各国,这是我国海外投资潜在市场。二是投资行业来选择。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应当注意投资进业的合理布局,确定主次比例,逐渐向资金和技术密集产业过渡。三是投资方式选择。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股权式合资仍是我国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较好方式,也可以选择适当的非股权机动灵活地渗透到国际市场。此外,选择时加入国际战略联盟,进行国际性合作生产,也不失为一种新颖,大胆的选择。
(四)加强对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研究,把握国际市场的动态
把握国际市场动态,灵活经销,是发展跨国经营的重要环节。国际市场是复杂多变的,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特别要注意对国际市场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情报资料中心,负责搜集国内外市场信息动态,同时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多环节的方式收集信息,以市场导向组织产销,改革“我有什么。就出口什么”,转为:“你需要什么,我就出口什么”。加速培训一批谙悉国际商情,通达国际惯例的销售人员。有目的地逐步建立不同层次的国际销售网络,采取积极的态度推销出口产品,实行灵活经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并做到及时提供样品和接受小批量订货,同时做到信守合同,交货及时,还应努力做好售后的服务工作,做到产品销售和服务同步发展,以争取用户,建立信誉,以稳定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五)要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要求研制和开发新产品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能否成功,产品是关键。只有自己的产品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后只有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才能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因此,必须化大力气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建立和健全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的机构,配合和充实人员,保证有稳定的新产品开发资金的来源。要加强对经济、技术和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要增加新产品的储备。最好能做到有五档新产品。第一档是现在正在生产的新产品;第二档是开发成功准备随时生产投入市场的新产品;第三档是正在进行试验的新产品;第四档是在构思或开始试验的新产品;第五档是正在进行基础理论证和技术研究的新产品。要努争创名优产品,特别要争创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识名度的产品。
(六)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发展跨国经营的重要保证
一是加强对跨国经营的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以提高对外投资的宏观效益。国家应建立一个由计划,财政、外贸、银行等有关机构组成的对外投资委员会,作为对外投资宏观调控的权威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对外投资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从我国国情出发,制订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确定各阶段发展的重点和步骤,使其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进行对外投资规模的总量调控;通过采取倾斜的政策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节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二是要改革外资体制和出口产品价格体制。当前,我国出口产品卖价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交期长,而交期长除企业内部存在一定问题外,外贸的环节多也是一个大原因。此外,由于外贸进口两本帐,不愿经营所谓“高亏”产品,外贸收购价不合理,企业不愿扩大出口产品,因此,要发展跨国经营,就必须改革外贸体制和出口产品价格体制,赋予外向型集团企业的外贸自主决策经营权。要迅速使外向型企业集团的出口产品收购价与外销实际价格挂钩,外销产品的收购价一定要突出快交货、小批量、高质量、高档次的价格。要在关税上鼓励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企业集团加强利用外资,可以在集团内搞中外合资生产经营企业或中外合资单纯经销的公司,甚至可以逐步扩大到整个集团的中外合资,从而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允许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的国外设置经销办事机构,直接在国外与客商洽谈进出口业务,也还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四是要加快我国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规建设。首先要完善国内的法规体系,规范我国企业行为,当前亟待制定如《银行法》、《海外直接投资法》、《海外企业财税法规》等有关法规和政策;其次要积极开展对国际和东道国有关法律的研究,使企业的跨国经营能按国际惯例,享受应得的权益,承担应负的义务;再次应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签订双边与多边投资保护协定,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是发展跨国集团和跨国经营的外部因素。跨国集团置身于外国领土必须争取外国经济社会界的广泛合作与支持。要与国际经济界进行广泛接触,了解国际经济社会行情,为国家宏观、行业中观和企业微观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要开展国际公关活动,宣传我国经济社会现状,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要善于发挥海外侨胞和国外友好团体及友好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向他们作决策咨询,请他们做企业参谋,同时要与国际金融界、实业投资界加强合作,以利用我们更好地开展跨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