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文明村镇建设黑龙江省文明乡镇建设考察_农民论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文明村镇建设黑龙江省文明乡镇建设考察_农民论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推进文明村镇建设——黑龙江省文明村镇建设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镇论文,黑龙江省论文,新农村论文,基本要求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黑龙江省文明办近期组织了全省文明村镇建设状况调查。重点考察了齐齐哈尔、鸡西等地 17个县市区的22个村。在调查中,调查组成员深深地感到,在新形势下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式发展,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型农民为根本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对全省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服务和保证作用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提高素质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户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以改善村镇环境、活跃文化生活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着眼于为农民多办好事实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黑龙江省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起步于1979年以治理社会治安为主要内容的“屯风教育”活动;发展于1983年以巴彦县“五抓五治五变”(抓思想建设治旧变新、抓经济建设治穷变富、抓文化建设治愚变智、抓民主法制建设治乱变安、抓环境建设治脏变美)和1992年以绥化“讲、比、建” (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社会主义文明村镇)为代表的创建活动;成熟于 1999年以绥棱县“两强、两带、三到位”创建模式(强化正面引导,不搞强迫命令,强化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城带乡,以村带户;投入到位,管理到位,领导到位)和“一张蓝图画到底,一把手抓到底,一个调子唱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创建机制的形成;2000年绥化市推出的“三个十”创评活动(即:争创“十好”文明乡镇;争创“十化”文明村和争做“十星”文明户),标志着全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文明村镇建设为全省农村带来了深刻变化:

1、广大农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自己家乡的理想信念得到增强。各地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作为思想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通过体验、感悟、享受全省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体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关怀和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与机遇,农民群众更加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对家乡和个人、家庭前途的信心有较大增强。庆安县 63岁的农民党员张路说:党和政府心里有我们,治家兴业有奔头,这样的日子越过越有劲。

2、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使得农民民主和法律意识、诚信和维权意识、经营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走出农门投身“打工经济”,不仅富了口袋,更丰富了农民的头脑,涌现出大批知法、懂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转变“好面子,放不下架子”的旧观念,敢于尝试新科技,承担新风险,建立新组织,发展新渠道,培育新品牌,在更高的起点上勤劳致富。

3、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普及义务教育和以“三下乡”、“一加二”助学活动为代表的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和农民文化教育的落实,学习掌握科学技术,舍得在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投入在全省农村渐成风尚。密山市连珠山镇新忠村近年来考出50多名大学生。年轻人结婚的彩礼变为陪送四轮拖拉机、摩托车、电脑、手机和良种奶牛、种山羊,以新型生产资料、现代交通信息工具帮助年轻人致富奔小康。

4、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金色田野”工程为代表的宣传文化事业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推动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今年“三八节”,鸡东、密山、虎林三市县,有的全村的妇女包大客车到县镇歌舞厅和饭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很多村都成立了篮球队和秧歌队,每两三年组织村民体育运动大会。走进农家,特别是青年人的住宅,彩电、音响、现代家具、时髦装修,明星般的大照片令城里人都自愧不如。

5、大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面貌有所改观。随着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乡村道路建设明显加速,村屯绿化、美化水平逐步提高,环境卫生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部分文明村得到落实。大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砖瓦化建筑增加,手机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大幅度提高。近期农民开始关注沼气、地热等节能环保设施的建设,鸡西市各县市砖瓦住房达到90%,大部分村都建立了文化体育设施。

6、全省农村的社会风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地广泛开展的“文明信用村”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持续推进的乡规民约教育,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风气的转变。一是讲学习、重责任,关心党的方针政策,关心自身利益的农民明显增加,主人翁责任感和依法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二是讲文明、重健康,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相当多数农民追求的目标。三是讲诚信、重和睦,敬重父母、关爱子女的风气正在养成,邻里纠纷明显减少。四是讲法纪、重协商,遵纪守法成为新一代乡风的重要体现,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超生违纪呈下降趋势。

7、基层组织和干部骨干领导文明村镇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如今的乡村干部与当年的“老土改”、“老四清”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他们保持了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为人忠厚的思想品质。二是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曾经出市、出省甚至出国打工,从事过种养殖业和加工、营销业,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视野宽阔,成为当地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三是他们善于运用民主和法律的手段调节矛盾,在群众中威信更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更强,成为文明村镇建设可靠的政治基础。

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和中央取消农业税等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文明村镇建设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1、农村人口结构和数量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使相当一部分村屯的人口总数在下降,人口结构在变化。拜泉县远见村原有1,200户农民,现在只剩450户。留在村里的居民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还有一些致富无门的农户,谁来承担文明村镇建设成为一个严肃课题。

2、农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际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在拜泉县龙泉镇和乡村干部、农民共同算了一笔帐。这里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是2,300元,可实际支出却明显大于收入。比如:每年农民人均生产投入约1,000元,饮食约500元,服装约300元,取暖约200元,电费约 400元。此外,一名中小学生的学习费用每年至少500元(仅在乡村就读),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需要1万多元,人情、医疗、住房维修、添置家具、赡养老人、婚丧嫁娶、电信和其他生活费用还没有计算在内,所以大部分农民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依然是年吃年用,没有积蓄,规划和设计文明村镇建设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3、素质差距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鸡东、密山等地农村比较富裕,在韩国打工的朝鲜族农民月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可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他们辛辛苦苦挣回来的钱,少数农民到大连、烟台买房子消费,多数农民在本地吃喝、进歌舞厅,几十万元辛苦钱往往几年消费一空,之后再出国打工。真正把辛苦钱投资家乡建设,投资生产的很少。改变农民生活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文明村镇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

4、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我们所考察的都是各地相对富裕的乡村,可仍有一部分乡和村有债务。很多村近年来也难以兑现奖励十星农户的承诺。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发展公益事业腰杆不硬,群众不放心,“一事一议”就容易演变为“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尴尬局面。

5、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存在的不适应。谈到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很多乡村的干部都感到不适应,其中包括思想观念的不适应、工作方法的不适应和工作手段的不适应。在思想观念上,一部分乡村干部习惯于我说你听,当农民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商量”、“一事一议”时就感到“别不过来劲”。工作方法对由管理转向服务不适应,取消“统筹提留”以后,村集体又没有积累和增收渠道,感到对农民没有制约能力了。工作手段上,面对信息化、高科技和大众传媒感到很茫然。如何帮助乡村干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提高组织领导文明村镇建设的能力是急需破解的难题。

三、着眼培育新型农民 大力加强文明村镇建设

培育新型农民是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根本任务。全省文明村镇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发挥各类协会组织和特色农户的示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1、紧紧围绕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没有新型农民,就很难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村镇建设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倡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巨大的创业潜力。齐齐哈尔市突出农民群众在文明村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大力倡导珍视机遇,立足实际,乘势而上的工作态度,大力倡导求实创新,主动作为、长期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为经济条件不足,政府投入暂时不到位的村镇如何开展文明村镇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视野。

2、紧紧围绕实现“20字”基本要求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必须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中心,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任务,完整地贯彻“20字”要求。着眼于提高综合发展能力推进生产发展。各级组织都要把促进生产发展作为创建文明村镇的首要任务,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头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带头发展新兴产业,带头发展致富,带头推动农村产业协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带头建立农民诚信考核体系和机制,带头组织农民科学技能培训,带头建立科技和经济信息传播网络,在更高的起点促进和推动生产发展。着眼于满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生活宽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视野的拓展,广大农民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素质才能的展示。围绕实现农民群众生活宽裕的目标创建文明村镇,一是从硬件上要加大公益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群众认同的前提下,逐步争取各方面支持,推进改水、改灶、改厕,发展新型能源和新型建材,建设道路、广场、文化阵地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装备水平。二是协调各方面发展乡村教育、卫生、保险、交通、信息和百货/医药超市等服务事业,提高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村民市民化、管理社区化。着眼于构建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倡导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现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根本要求。当前的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针对农民的思想实际,大力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要针对农民市场意识、责任意识逐步提高的实际,充实和调整村规民约,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考核评比中,增加强化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现代科技等内容;要在创建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立和优化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引导农民掌握文明常识,培养文明习惯,强化文明责任,增强文明实力,实现乡风文明。着眼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落实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当他们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涉外活动逐步增加的时候,对村容整洁的要求更高更迫切。“村容整洁”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动态目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明程度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应该实事求是地确定不同的标准,不要把村容整洁的标准“简单化”、“一刀切”,勉强实现“硬化、亮化、砖瓦化、水泥化”等等。应该看到,每一“化”的背后都有村民的投入。当村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情感上不理解、不接受、不赞成的情况下,硬搞“一事一议”,强行要求群众去干他们不愿意干的事,即使是好事也会成为群众的负担,成为脱离群众的诱因,甚至导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各地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在示范,启发自觉,以省文明委提出的“五要”为基本标准,循序渐进地实现村容整洁。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管理民主。当前农民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反映了群众对各级组织和领导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求的提高。各级组织和负责同志要尊重和依靠农民,尊重和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发挥党团骨干和多种社会组织的作用,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树立服务意识,学会运用政策、民主、经济、道德、亲缘、兴趣等方法和途径,运用示范、引导和激励的手段和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带领群众实现他们根本利益的过程中,赢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支持,提高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水平。

3、紧紧围绕强化乡村组织作用推进文明村镇建设。乡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沿指挥部,是把农村各项事业落实到基层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如何强化和发挥乡村两级组织在文明村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绥化市开展的乡创“十好”文明乡镇,村争“十化”文明村活动,明确了乡村两级组织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的责任和要求,强化了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建立了创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了乡村两级组织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紧紧围绕延伸创建链条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以新型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具有前导和示范作用。绥化市在开展“十星户”创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和培育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户”。这些示范户主要是由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户,即骨干作用强、群众威信高、文化科技等方面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星长”户,发展为“政策宣传中心户、创建活动中心户、文体活动中心户、思想工作中心户和小康建设中心户”,发挥他们身在农村、熟悉农民、又有特长的优势,以兴趣、技能、人品和实际影响能力,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领头雁,党和政府的依靠户,联系群众的桥梁户和贫困落后群众的主心骨。村民们说:一个示范户等于村里多了一个好干部。鸡东县针对中青年农民大量外出的实际,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引导“留守老人”参与和监督文明村镇建设,主动承担环境秩序、公共设施的管护,关爱“留守儿童”,开展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成为文明村镇建设中一支不拿工资的骨干队伍。

5、紧紧围绕创新载体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绥化市对“三个十”内容做出重大调整。一是“十好”文明乡镇的内容将原有的组织领导好、基础教育好、科普活动好、卫生工作好、环境建设好的内容做了重大调整,增加了反映新形势下农村建设内容要求的“社会保障好”、“诚信建设好”的新标准。二是“十化”文明村内容将原有的班子建设正规化调整为组织服务优质化,道德风尚优良化调整为村风民风优良化,科技教育普及化调整为教育科技普及化,文化活动群众化调整为文体活动经常化,公益设施标准化调整为公益设施现代化,环境建设规范化调整为环境卫生标准化,创评活动经常化调整为创评活动规范化。三是“十星”文明户内容将原有的教育星、科技星调整为科教星,卫生星调整为环卫星,新增加了诚信星。经过调整充实,使“三个十”标准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有了更加明晰、实在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绥化市充实调整后的“三个十”创建模式,对全省农村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加强文明村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应加大推广的力度。同时,各地也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一批好的创建载体,如:齐齐哈尔市弘扬“求实创新主动作为的创业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佳木斯市“百村支部升级”工程、鸡西市“百村文明工程”和大兴安岭地区规模推进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奖惩的作法等。应当在倡导学习绥化市“三个十”的基础上,鼓励各地按本地实际创新载体,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更好的途径。

6、紧紧围绕完善创建机制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文明村镇建设“三分在规划,七分在落实”,保证落实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文明村镇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大量化考核的力度,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当前要着力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制定和完善《省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方案》,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掀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新高潮。二是结合贯彻中央文明办制定的《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着力加强“八个机制”的建设,即:建立和完善文明村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创建目标机制;工作计划机制;创评考核机制;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工作总结和研究机制;创建奖惩机制和文明村镇建设文档保存机制,促进文明村镇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标签:;  ;  ;  ;  ;  ;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文明村镇建设黑龙江省文明乡镇建设考察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