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景物作为景观的物质和精神的载体,承载着诸多信息,从归属感到认同感、人性的诉求到天人合一、实用与审美到多元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其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传统园林精髓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园林景物景观设计
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因此,无论从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们对现代园林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现代园林城市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历史的符号――归属感与认同感
归属感与认同感是人类对居住环境最基本的需求,栖居于同一个地方(场所)的人们通过认同于他们的场所(Place)而成为一个社会共同体,使他们联结起来,这使场所具有同一性和个性。对环境的不自觉的认同和适应,形成了人对土地的归属感,获得了栖居的意义。现代的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有些机械,大地景观缺少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人也因此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丧失了世界,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和参与意识,最后将失去对土地、对场所和对集体的关心。人类栖居场所旨在营造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日常生活空间环境,而只有当认同于环境并在环境中定位自己时才具有意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要使栖居过程有意义,就必须遵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适应的客观实在。因此,设计的本质是彰显现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场所,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例如,在广东省的歧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使旧址保留了许多历史的印迹,如船坞、水塔、烟囱、龙门吊、变压器、铁轨等,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是历史的符号。设计还采用了一些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包括白色柱阵、锈钢铺地、方石雾泉、红色建筑、绿房子等,这些元素作为符号特征,充分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特色: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人们经历了什么,尽管很激昂,但也可以沉思,可以想象,可以回忆已经发生的事情。其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整合,与时间、地点、文化等取得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成为人们追忆的场所。
二、自然生活环境的再现与组织――人性回归与天人合一
随着地球大量资源的枯竭,人类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恶化,自然生活环境的再现成为人类渴求的目标。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为人类的一种本能体验,正所谓“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郭熙《林泉高致》),所谓“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明・董其昌《画禅室论画》)。天、地、人关系最为和谐、亲切的栖居地,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的景观,也是现代景观生态的评价模型中的生态健全的景观。
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都是人们所向往的。通过景观用地属性和空间格局的设计协调多种功能,使人的活动及其构筑物与地球得以和谐相处。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风水”的择居更是在寻找和设计一种阴阳冲和之地,实质上是在天地之中为自己定位,并与自然和谐相处。麦克哈格(McHarg)笃信每一块土地的价值是由其内在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人的活动只能是认识这些价值或限制,去适应和利用它,只有适应了才有健康和舒适,才会有生物也即人的进化和创造力,才有最大的效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符合人性需求与天人合一的。
三、景观的空间――功能与精神需求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居住感到快乐的环境空间是其设计的出发点。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强调通过曲折幽深、小桥流水、小中见大等使人触景生情,创造诗情画意。现代的景观设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能够满足人的生理要求,而对于人的心理要求,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适应来实现。
郭熙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这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追求的审美观――山水当“可居可游”。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从皇家园林到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能见到这种“可居可游”的“林泉之志”。中国的园林艺术,就是这种山水意境运用于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这种“林泉之志”在人居环境中的再现。在规划设计时,用美的规律建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能让人停留下来,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妨碍,而且能让人开心、愉快,它给人的满足是精神性的。
四、多元艺术的交融――继承与发扬
多元艺术的融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显著特点。设计师们可从其他艺术如当代建筑、艺术、电影等诸多领域中获取灵感。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实质上应满足受众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其精髓离不开对多元艺术的理解和诠释。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在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与冲击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单一、片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是不可取的。现代雕塑语言也影响着景观设计,亨利・摩尔的雕塑提供了景观设计对雕塑空间的另一种理解,人甚至可以参与到雕塑中去,成为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再如丹・凯利设计的米勒庄园和亨利・摩尔雕塑公园利用网格的结构、水平视线设计、植物、铺地、景墙等造景元素营造了一个雕塑空间。哈迪德将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并将其贯穿到景观、基地、形式和空间处理之中,创造出了极具视觉张力的绘画性建筑景观。马尔克斯是一位充满现代艺术个性的画家兼园林大师,他设计的《奥德特・芒太罗花园》及与同行波狄那利共同设计的文教部大楼的庭院的墙面与屋顶花园,将抽象绘画的构图形式运用到园林设计之中,以南美热带植物材料进行配置,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与简洁、自由的色块,以及简约的构图结构等现代设计手法,组成自由的色块形式,取得了强烈对比下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德)蒂尔・瑞瓦尔特.图像公园──景观图像与文化交流.刘蕾,章雪峰译[J].装饰.2007,(09).
[2](加)艾伦.卡尔松著.自然与环境.陈李波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3]刘松茯,李静薇.扎哈・哈迪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P132.
论文作者:刘志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景观论文; 自然论文; 园林论文; 环境论文; 场所论文; 空间论文; 雕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