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_中国人均gdp论文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_中国人均gdp论文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快速增长论文,因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起全球关注。从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20余年,这20多年来,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3%。近五年(2001~200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快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可否认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那么,中国长期高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哪些因素在发生着作用?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对相关国家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谁能阻挡中国?谁是中国的竞争对手?等等。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系统的结论,但有兴趣的人和机构都在进行研究。就像当初世界研究日本一样,现在世界开始研究中国。

中国面临的影响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很多,但比较重要的有五个:一是速度观念中的虚速度与实速度问题;二是国内需求与农村战略根据地的问题;三是资源压力、环境保护与节约型机制问题;四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国际合作与国际环境问题;五是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体制与经济活力问题等。虽然发达国家已经具有可借鉴经验,但中国却有自己特别的环境。我们应依据中国国情,考虑自己的战略因素,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解决自己的持续快速发展问题。

一、中国未来15年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重点不在速度,而在于增长的能力、质量和持续性,速度和质量仍是发展的焦点

由于26年的条件积累和前进的惯性,从2006年到2020年,未来15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根据研究和预测,从近期看,2006年到2010年,5年间,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希望保持在7.5%左右。按这个速度,到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32000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值将达到2300美元左右,比2005年(1723美元)增长33%。从远期看,从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会放慢。如果保持在6%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57000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值将达到3800美元左右。15年之后的这个规模,和日本2005年的GDP比稍高一些,只相当于美国2005年GDP的一半。这个结果,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较低,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却恰恰是人均水平。当中国的人均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中国才算真正富裕起来,才是真正的世界强国。

13亿人口的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政府将调节控制增长速度,例如,调控在6%~9%之间,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增长的能力、质量和持续性。增长的能力问题在于有哪些促使经济增长的能动力量因素在起作用,能否动员这些因素确实能够发挥作用。例如技术进步的作用、农村发展的作用、国际合作的作用等等。增长的质量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确有功效,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确实发挥了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单纯追求GDP指标、华而不实的“花瓶”工程、不得已而为之的“首长项目”等。增长的持续性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能为下一个历史阶段奠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规制基础。例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革机制等。有了资源、环境、规制的基础,下一阶段就有了健康发展的条件。每个阶段都考虑资源、环境、规制问题,经济增长就有了持续性。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做到这一点。

速度很重要,但有虚实之分。缺乏能力、质量持续性保障的速度为虚速度。虚速度很可怕,往往将社会带入“经济泥潭”,难以自拔。中国几次大的经济调整,多和虚速度有关。未来15年,中国要更多考虑发展的能力、质量、和持续性,追求实实在在的速度,这是世界大国所必需的发展基础。

二、扩大国内需求,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其基础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在21世纪的前50年,农村仍然是内需增长、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地”

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都和中国农村、农民息息相关。无论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还是新中国建立后,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或是26年前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现在实行的村镇民选等,都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许多重要历史的起点都来自于农村。这个结果,无论偶然还是必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是中国发展的巨大的动力源和长期发展的战略基础。

现在,中国仍有7亿多农村人口,这应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但现在这些人的状况是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生活不富裕,没有更多的钱进行高档消费。如果解决了农民的富裕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需求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真正的基础在中国农村。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这是很低的水平。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2%。即使按现在的增长值来计算,如果农民当年增加200元收入,7亿农民就是1400亿人民币,相当于新增加175亿美元的消费需求。如果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150元,实际增长895元。7亿农民就是629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新增800亿美元的消费需求。如果农民达到城镇居民现在的人均收入10493元的水平,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的市场潜力就会巨大无比。如果农民的消费结构像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那样,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方向升级,将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极为可观的需求潜力。城市的消费结构向农村转移,中国市场的潜力向农村渗透,农村加城市,巨大的需求将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长期的动力。我国现在有许多商品和服务到国外寻求市场,这是因为国内需求不足。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是国内需求增长的动力源。

为了奠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市场基础,政府越来越重视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二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三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四是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过去要求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要求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援农村。近几年,政府免去了农业税,建立农业保护制度,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等等,这都是在力求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变农村面貌的措施。这样,经过一年一年的努力,就会将中国农村建设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地,有了这样的战略根据地,中国发展就有了可靠的增长基础。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经济增长面临能源资源短缺的挑战,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实施资源节约型战略,用30年的时间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基础

中国像一架巨型飞机,起飞和飞行需要巨大的能源和资源。中国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恰恰是资源消费高峰。以往中国能源资源消费很大,在全球能源资源消费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2003年为例,在全球能源资源消费中,中国石油占7%、铝占19%、铜占20%、镍占21%、钢铁占25%、煤炭占30%、水泥占50%等。其中对钢铁的需求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需求。

中国消费很大,但自身占有量相对比较少。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1/6;人均石油约为1/10;天然气为1/20;煤炭为3/5。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对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供求缺口日益严重。矿产资源的国内供给率进一步下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预计,将来的15年内,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8%,铁为52%,锰为38%,铜为82%,铅为52%,锌为69%。水资源、土地资源将持续紧张,将严重地削弱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整体环境质量还可能进一步恶化。目前中国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单位产品实物消耗指标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浪费,这是长期粗放型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所以,将来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为此,中国政府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形成节能型社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年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的指标体系,以着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力求到2010年,中国经济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也相应提高。从2006年前9个月的情况看,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说明实际状况比预期困难得多。所以,坚持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是个长期艰巨的全社会的责任,大约要用30年的时间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基础。这方面,发达国家长期努力的成就和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四、建设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和周边环境,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根据中国的特点,长期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互利共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道路

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取决于国际环境的支持和良好程度。中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应继续实行扩大开放政策,不但要通过国际交换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应根据中国的特点,继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互利共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道路,通过国际交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

各国都有自己吸引外资的条件,中国仍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从事国际经营活动。由于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长期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每年都在600亿美元以上。有的国家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外资对自己国家的投资。实际上,外资的选择有自己的战略意图。例如对印度、东南亚、日本、中国的投资选择各不一样。对印度,外资主要看重英语文化环境和服务业、软件业的优势。对东南亚国家,主要是资源和市场优势。对日本,主要是高科技基础。而对中国,成本、制造业最具吸引力。实际上,流入中国的FDI存量占发达国家海外投资存量的比例较低。截至2003年末,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在全部对外投资存量中的比重仅为0.7%,低于墨西哥的3.4%、巴西的1.2%、新加坡的3.2%。欧盟的主要成员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对外投资中仅有0.2%~1.5%进入中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1991~2003年累计的比重仅为3.1%。因此,不论是从中国经济中FDI存量的比重,还是从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份额来看仍然较低。所以并不影响发达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中国制造业仍然是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部门。70%的投资流入制造业。近五年,制造业保持着最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0.3%。其中,IT制造业是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五年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量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均超过50%。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提高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竞争的深化,中国劳动力成本将逐步上升。在成本压力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从简单的组装向更高附加价值的制造活动转移,并在技术基础、研究开发、产品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加速自主创新活动,将制造业逐步转移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上来。

中国的国际交流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市场基本上是逆差,对欧美市场基本上是顺差。欧美国家不很满意。2004年,从亚洲的进口额占中国进口额的65.8%,对亚洲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额的49.8%,而从北美洲的进口占9.3%,出口占22.5%,从欧盟进口占12.5%,出口占18.1%。剔除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2004年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为1631亿美元,中国对北美市场顺差为811.9亿美元,对欧盟顺差370.4亿美元,中国向欧美市场的出口大幅度地带动了从亚洲的进口,为区域间贸易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创造了机遇。

今后中国的发展要在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中进行选择。资源型道路走不通,因为中国地虽大,但物不博,没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撑中国经济长盛不衰。依附型道路也不行。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13亿人口,依赖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作为发展基础也走不通。所以,只能在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先进技术、着重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今后15年,中国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和协调发展,在国际环境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

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应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比较快地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力。重视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扩展资源建设渠道。在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稳步发展合作关系。建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企业间对话与协商中,发展与各国企业间的经济合作,坚持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中国需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建设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通过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五、推进民营化进程,规范政府的职能,完善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发展机制,从两个主体因素出发,增强中国经济活力及其增长的持续性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因素的努力方向和积极程度。但有个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有的地方政府为显示政府业绩,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注重吸引大量的中央政府投资和外国资金来发展工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以此来迅速拉动当地GDP的迅速增长,增加当地的就业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种动机和政策的确使政府辖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却忽视了原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外部拉动是重要的,但长期看,更重要的是内部增长及其机制。凡是具有经济活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都是企业发展较快,政府体制比较合理,营造了持续发展的机制环境。所以还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的民营化进程。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需要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改革,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便地方政府更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是政府管制的市场化机制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抓大放小,抓大放中,抓特大放大,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放给市场,由民间经营了,同时又生出了大批的民营企业。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幅度介入,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来15年,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会有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将来,政府经济还要继续向民营经济发展。但民营不完全等于私营,因为其中有集体经济的部分。所以,还要继续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继续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应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政策,推动民间投资,提升经济活力,在经济体制多元化的架构下,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标签:;  ;  ;  ;  ;  ;  ;  ;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