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山区是泥石流多发地带,目前北京地区泥石流隐患点共897个,在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占比18%,而人为泥石流沟约占泥石流隐患点总数的10%。人为泥石流沟内人为堆积的物源丰富,堆积松散,在暴雨等条件下可形成泥石流,造成危害,因此,充分认识其特点,对泥石流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充分减轻泥石流的危害,减小社会损失。
关键词:矿山泥石流;特点;防治
人为泥石流是指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已经受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人类经济活动显著增强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的这一类泥石流。分析、认识北京山区人为泥石流的特点可对防治措施的大体方针、策略及具体工程措施起到指导性作用。
1人为泥石流的特点
1.1 地形地貌
北京山区的人为泥石流沟谷流域面积一般较小,多在0.3~3km2之间,一般为低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常呈V字型或U字型。沟谷内支沟发育,两侧坡面一般植被发育较好,但多以低矮灌木为主,能起到固坡作用的乔木很稀少。整个沟谷的纵坡坡降一般较陡,局部坡降随地形急剧增大,如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沟的主沟全沟平均纵坡降118‰,沟底纵向坡降一般为88~137‰,最大坡降为西南侧支沟,达到191‰。
1.2 物源
人为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矿渣、废渣的堆弃、自然坡面的冲刷以及沟床的堆积物。其中以矿渣和废渣为主,自然坡面的冲刷物源和沟床的堆积物源数量较少。矿渣主要来自于石料开采、煤矿和铁矿的开采,废渣主要来自于建筑和道路工程产生的弃土,因此,人为泥石流的物源以>2mm的粗颗粒土为主,砂粒、粉粒和黏粒则含量较少。
1.3 流体
泥石流是水体和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混合组成的特殊流体,其既具有水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土体的结构性。据现场调查和当地居民描述,北京山区的人为泥石流沟内冲出的流体类似于山洪,其携带的粒径较大的石块较少,在堆积区堆积后水流疏干较快。说明此类沟谷中形成的流体土的体积比远低于水的体积比,估算其密度在1.2~1.6t/m3,虽然其整体冲击力较流体密度为1.6~2.3 t/m3的粘性泥石流小很多,但仍具有比山洪要大得多的冲击力和掩埋能力。且流体运动的整体性较差,较大的块石呈推移式运动,最终堆积于沟道内缓坡处。
通过花塔沟沟道内的堆积物颗粒分析可映证上述流体运动特点,颗粒分析成果如表1。
表1 花塔沟沟道内堆积物颗粒分析成果
运动过程中由于流体的整体性差,携带能力较弱,较大的颗粒滞留于沟内,较小的颗粒被携带至堆积区。
1.4 堆积物
人为泥石流在冲出流通区到达堆积区停积,堆积物以砂类土主,夹少量碎块石,其停积后水流快速分离流失呈现出紊流型泥石流的显著特点。
1.5 泥石流类型
根据北京山区人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和指标可按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见表2。
表2 北京山区人为泥石流的类型
1.6 危害
北京山区人为泥石流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的危害性较小但大于山洪,爆发时泥石流对沟谷内的冲刷、沟槽底部的冲蚀严重,在沟内的弯道处会产生停淤,流体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冲压力较小。流体运动冲出到堆积区的固体物质较少,粒径较小,掩埋能力较弱。产生的危害类型主要为对沟内道路路基的冲蚀、对沟口的建筑和道路产生掩埋、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等。
2 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
2.1 政府管理措施
目前,法律法规对山区地质环境保护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针对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制定山区地质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泥石流地质灾害应当受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健全和完善市政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严格管理,科学防治,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
2.2 生物措施
在已有工程活动的人为泥石流沟内,封山护林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发展乔木、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沟内建生物谷坊群。
2.3工程防治
针对北京山区人为泥石流的相关特点,可制定针对性强的工程措施。一是稳固物源,在弃渣堆的位置进行加固,防止其被流体携带;二是沟中拦截,由于流体过弯时发生减速,随之动力势能减弱,因此在沟谷中弯道出弯处设置拦挡坝有较好的工程效果和经济效益;三是因势利导,在流通区外修筑导流槽,将泥石流流体排导至预设的停淤场内。
2.4监测预警措施
在沟内设置雨量计,在暴雨季节严密监视降雨量值,即时发布预警信息。另外,在暴雨季节采用人工巡防排查的方法,对泥石流沟道两侧原有斜坡物质的稳定情况以及下滑后堵塞沟道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巡视,一旦发现滑坡堵塞沟道或者沟道内流水颜色变黄等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结论
北京山区的人为泥石流按其发育特征可定为小~中型—弃渣—沟谷—水沙型稀性泥石流,危害较小但仍然很有防治的必要。针对该类泥石流的相关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可大幅减小该类泥石流的活动性和潜在危险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分类与类型[J].谢洪,钟敦伦,韦方强,王士革.山地学报.2004(02)
[2]北京山区泥石流分布特点[J].李容全,徐振溥.山地研究.1983(03)
[3]泥石流灾害治理探讨[J].李文彬.中国科技信息.2016(07)
[4]泥石流灾害特征及防护对策[J].何文斌.道路工程.2013(13)
论文作者:张静,陈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泥石流论文; 流体论文; 山区论文; 北京论文; 沟道论文; 堆积物论文; 较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