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导航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_过程与方法论文

新课程标准: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导航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_过程与方法论文

新课标: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新课标 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新世纪论文,航标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新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50年来,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曾多次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过修改。每次修改,虽然在行文表述上都有一些变动,但总体上还是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最近,教育部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因此,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标,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撑整个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

一、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过去,我们谈及语文教学目的,往往着眼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尽管教学大纲也曾提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但是并没有从目标意义上引起应有的重视。至于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就从来没有涉及。这样的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多层面教育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学习活动予以影响。试想,一个对语文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能学好语文吗?时下,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学语文没有兴趣,他们简直是在沉重压抑的心态下度日,很难享受到学习的欢乐,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本来,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这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生应该爱学、乐学。像于漪老师那样,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

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语文课程目标中来,这是极富创意的。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都表现为一连串具体的感知过程。过程说明该学科探究的始末与方法,结论则说明探究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当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大多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心得体会,属于现成的结论,很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确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破除。

现代教学论认为,为了更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新一代,各门学科都应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新的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二、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中,已经提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各地在改革教学方式方面已有可喜的尝试。如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蔡澄清老师总结的“点拨教学”以及魏书生老师关于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等,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总体来看,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去获取知识,提高读写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些书面习题(尤其是繁琐的所谓的“标准化”式的练习)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社会调查、观察现场、扩展阅读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追求惟一的解读,并以之统一所有人的认识,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等。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它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的极大障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与发展好坏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主要因素是看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来的。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提供示范,或指点阅读资料,或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这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提及,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早在80年代初,河北省已故邢台八中张孝纯老师就提出“大语文教育观”,90年代湖北省宜昌市进行“课内外衔接”的实验研究等都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成果。此次,课程标准在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历次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未曾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综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也表现在各门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与之相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从封闭的单一研究向开放的综合研究发展。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为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系统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教育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学科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因为学科的不同构成是彼此相通的。同样,学生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他们的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对各门学科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与灵活整合的结果。因此,若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就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科知识之间“交叉渗透”的途径。语文、历史、艺术是中学文科教学的重要学科,本身有着固有的内在联系,存在着许多联结点。不仅如此,语文学科与理科各科之间也存在可相互渗透交叉的横向联系。那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建立语文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是我们认真思考与摸索的一个新课题。

标签:;  ;  

新课程标准: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导航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_过程与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