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看学习创新的心理机制_思维障碍论文

从人类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看学习创新的心理机制_思维障碍论文

从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看学习创新的心理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机制论文,人类论文,发生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对于创新性学习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施行。人们在学习中已经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复制”知识、接受知识,而是力图把学习过程变成创造行为,能够“改造”知识、“生产”思想。

学习,离不开思维过程。创新性学习,或者说学习的创新,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总是与思维的逻辑以及逻辑的突破有关。学习的创新不能不遵循思维的逻辑,又不可完全拘泥于逻辑。在尝试立体的、跳跃的、超前的、“减损式”的学习行为中,学习者有时候甚至应该不惜“斩断”自己所习惯的思维逻辑,采取一些变式策略,以激发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达到学习创新的效果。

在此,我们应该从人类思维发生学的角度,讨论一下思维的逻辑与创造问题,以了解学习创新的心理机制。

人类思维发生之谜,要到人类实践的历史中去找谜底。思维的发生有赖于思维工具的形成,而思维工具是从劳动工具直接“蜕变”演化来的,二者原是同一个东西。原始劳动工具是记载人类思维起源的历史“化石”。伴随着劳动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实践的外化作用形成思维的客观内容序列,实践的内化作用形成思维的主观形式序列。对它们的统一的历史考察,构成人类思维发生学的基本内容,其中心要点,可以归结为“矛盾多级分离”说。

第一级分离,是反映原始人不独立的自我本体意识的集体表象的形成,它标志主客体在外观上的最初分离。单纯的体力劳动,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而肢体特别是手的动作则是早期劳动的基本形式。人类的手是从动物前肢转变来的,因此,猿类进化到直立行走、上肢解放是一切人类学研究的出发点。在一元化的自然世界里,是什么首先造成了主客体二元化进而是思维与存在二元化的分裂?这个中介物、接触点是什么?是手的动作。手的动作在人体和自然界之间制造了一个空隙、一个裂缝,最终产生了它们的鸿沟。手已经是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了,它又是应用其他天然工具的主体。手和作为手的功能之扩大与强化的劳动工具的运动,使客体对象发生机械位移和其他物理变化,主体不断从满足需要的结果中得到反馈和肯定,渐渐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和客体变化的原因,是与客体有关系但又不一样的东西。于是,主体具有了一种在动作中、在外观上把自己与客体分开的自我本体意识。偶然使用的天然工具被推广和继承,成为经常的普遍的现象。工具首先在物质意义上,进而在精神意义上积累着超生物性的集体规范、经验和力量。工具制约着原始人的自我本体意识,并促使它进一步质变。

自我本体意识的特点是意识活动发生在外部动作中,与感觉和情感活动混合在一起,不能独立发生。这种不独立的意识相当于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讲的“集体表象”。集体表象是“原逻辑”感觉——情感运动思维,它还没有构成思维形式与内容的分化,实际操作的对象与意识操作的对象无区别地包裹于运动时强烈、混沌、粗糙的心理体验中。

意识的独立化需要表象的发展。原来不分化的集体表象变成独立表象,这是思维发生过程的第二级分离。这个分离是主客体在内在本性上的分离,是思维与存在的最初分离。独立表象是以有限事物作为内容的稳定的主观映象,它可以离开外部动作和其他心理过程存在,可以被意识到,因而是被意识到的意识,是自我精神意识的开端。独立表象又分为反映个别事物的初级独立表象和反映一类特殊事物的二级独立表象。在初级独立表象中,个别客体经过动作的改变和协调,被赋予一种时空永久性和性质恒常性,这就为初步的概括创造了前提。概括的实现借助于劳动工具参与表象活动而变成思维工具,这首先还要归功于手的动作。由于表象与动作分离,手这时不仅被用来表现自然力,而且用来操纵表象,这便是动作的内化和表象的外化。手是脑的一部分,作为大脑表象活动外化的手的动作发展成为手势语。与手势语同时或相继演化出来的思维工具,还有石器、木器等原来作为劳动工具的实物和发声语言以及各种符号,其发展趋势是日益轻巧、精致、抽象。思维工具的完善来自于实践操作的概括化,又加强了这种概括化,二者的相互促进必然内化为概括的表象,使初级独立表象发展为能够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特性和有限事物之间的时空——因果联系的二级独立表象。

表象思维在内容上直接依赖于实际存在的具体有限物。表象的进一步概括产生出概念。概念是第三级分离的产物,它标志思维与存在分离的完成。概念已经扬弃了有限物,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反映一般的普遍的本质,把握无限。概念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促成概念形成的工具脱胎于发声语言与符号相结合,从而有了新质的文字语言。文字语言在内容上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它终于成为促使人类思维诞生的最伟大的历史助产士。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行动、实践本身就是逻辑的“推理”。劳动工具、思维工具凝结着逻辑的社会协调,其历史恰是一部逻辑史。但是,这些逻辑凝结在自然物质过程之中,融化在运动操作之中。客观逻辑要想取得独立化的主观形式,就必须对思维形式本身再做一个形式抽象,这只有通过概念的自我反思才能实现。概念的静止反思造成了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第四级分离的完成。

顺便说一下,概念的流动反思正在并将继续构造出辩证逻辑。

回顾了人类思维的发生史,我们再来探讨下思维是怎样形成逻辑的。

钱学森同志指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此外,还有发展思维——辐合思维、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等划分类型。这些都是考察人类思维的平列的线索。我想,似乎还应当有一条统一的发展的线索,即从思维逻辑着眼,来考察人类总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发展,把它们看成是前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后逻辑思维一以贯之的运动。这或许对理解思维过程的某些特点和其中的创造规律能有所启发。

人类总体思维是在内容建构和逻辑定格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内容建构,就是思维内容方面不断生发、构造、组织、选择、综合、压缩、简化的过程,是生生不息的活动状态。逻辑定格,就是思维形式方面经过对内容的抽象概括而确定化、格式化,固定下来,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建构总要达到一定的定格;定格,是前一阶段建构的结果,又是以后建构的新基础;而且其中的辩证意义在于,每一次定格既是一种进步,一种前进,同时也是一种限制,一种束缚。思维总是在一定的自由与一定的限制中进行的。建构形成新的定格和突破旧的定格,都是思维的飞跃、质变。每次质变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凝结着人类主体性创造力量。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思维的逻辑,不过是客观事物的逻辑、实践的逻辑的反映罢了。当然,这种反映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的量变、质变,而且日益取得相对独立化形态。随着思维内容的逐步丰富和深刻,人类思维的逻辑定格一步一步轻巧、精致。概括起来,由广义的逻辑压缩,内化为抽象的思维规律、规则、方法等,这就是狭义的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逻辑。发明和运用语言,以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方法指导和规定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和解放,是一次最伟大的逻辑定格。它大大便利和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此,人类才有了真正“人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此为界,人类思维可粗略分成前逻辑思维(运用语言以前的广义逻辑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运用狭义逻辑的思维)。

人类思维即使发展到以运用语言为标志的逻辑思维水平,也没有停止它的辩证运动。实际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并不是同一的、完全吻合的,它们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们的关系是复杂的。语言作为一种定格,不论其多么完善,总是有限的限制,并且处于静态;思维本身才代表着日新月异、无限运动的活的方面。语言概念之于思维,又有一种不完全性,不可能把思维的全部内容包括无遗。可以说,没有纯粹的概念思维、逻辑思维,思维总是伴随着非概念、非逻辑的东西在内。语言仅仅是思维最好、最合适的工具和物质外壳——但绝不是惟一的。它可能在思维中被替代,也可能被简化、压缩甚至省略。思维运动的每一步结果主要是、却不是非要由语言来定格的,至于思维运动过程即思维到达每一确定目标前的状态,则充满了各种人类心理综合物。思维要突破固有形式,包括现有的语言和逻辑,这是人类思维的创造本性和规律使然。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自然语言在变化,一些旧词被淘汰,一些新词被创造出来并得到广泛运用;人工语言(数理逻辑)的出现,标志思维发展到与以前不同的阶段;辩证逻辑的发展与完善,将为思维向真理的运动开辟最宽广的道路。同时应该说,运用自然语言的逻辑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和最重要的历史成果,其他任何思维形式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

那么,思维又是怎样突破逻辑、产生创造性的呢?

我以为,可以把积淀了逻辑思维成果和力量,但在特征和规律上都不同于逻辑思维的一些普遍的思维形式,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归入“后逻辑思维”这一概念。“后逻辑思维”与思维的突破有密切关系。

形象思维是在掌握或渗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借助动作、图式、表象、形象来进行的思维;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概括,表现为直接的感知判断,它是逻辑过程的中断,是带有猜测性质的思维跳跃。这两种思维都是意识层内自觉的思维。灵感思维的特点在于经过了发生在潜意识层的不自觉、不可控的心理过程。我乐于把它看做一种“思维惯性”,即在紧张的自觉思维暂时停止时,皮层中枢的神经仍能保持一定兴奋性,一遇某种原型刺激便激活起来,并沿着原型提供的方向自由传导;正因为它是不加控制的,所以能排除人为障碍,容易形成最好的暂时联系,使大脑出现一个突发性颖悟。

打一个不很贴切的比喻:如果说逻辑思维是方正严谨的楷书的话,那么后逻辑思维就是不合楷法的破了体的草书——混合的行草、飘逸的今草,甚至是放纵恣肆的狂草。后逻辑思维有一些共同点:一是跳跃性、间断性。它们没有固定程式,不是按部就班进行的,而是以直截、跨越、省略的形式出现,这有利于突破窠臼,产生创造性成果。二是综合性、立体性。它们有多种心理成分参与,感知、表象、想像、情绪、情感和各种潜意识因素俱在其中,构成一个混沌的心理场。这个特点导致后逻辑思维过程不易复述和复制,如艺术创作与鉴赏、科学发现等,都难以具体、详尽地表达出来。三是后逻辑思维总是伴随着美感作用,它常是一种自由感性的审美直观,受对称、协调、变化等形式美的规律影响,美学和逻辑学、心理学在此沟通。四是后逻辑思维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性和随机性。

“后逻辑”并不是无逻辑、非逻辑,而是逻辑的变形、改造、融合和驾驭,是逻辑的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综合、多值、模糊的,从而更接近事物的全面性和变化性。按照前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后逻辑思维的线索来考察人类思维,根本点在于从宏观上再现了人类思维建构形成定格而又突破定格的无限运动的历史。以这条线索来理解个体思维的行程和结构,也是行得通的,虽然我们并不否认人类总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存在着重大差别。

儿童精神发展是人类祖先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个体最初的思维是从婴儿期开始的,这时候的思维,是一种与儿童自身行动和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分不开的直觉行动思维。到了幼儿期,开始能够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即具体形象思维,这都属于前逻辑思维水平。事实上,一些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如莫伊曼、皮亚杰都曾用前逻辑思维这个概念,来表示儿童最初的思维水平。只是他们对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区分过于绝对,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依存。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划分,我想这个概念还是成立的。幼儿期以后,在学校教育条件下,由于词的进一步掌握,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起来,这就使前逻辑思维得到了改造和升华,逐渐变成了后逻辑思维。

标签:;  ;  ;  

从人类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看学习创新的心理机制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