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是企业家_创业论文

企业家是企业家_创业论文

企业家就是创业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创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到岁末年初,在中国的经济领域,“十大企业家”的评选就有好几个。但由于对企业家的理解各异,而且普遍不准确,因此使评选的结果缺乏准确性、影响力和权威性,没有达到评选的目的和起到应有的作用,意义大打折扣。有的评选将经理人列入其中;有的出现政府任命的垄断行业领导人;有的人入选仅仅因为他是热门行业的领军人物。有的评选标准虽然已将企业家界定为“对企业拥有资本决定权并且参与企业运作的人”,但仍然没有抓住本质和关键。

什么是企业家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顶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在这里,风险和责任是内涵基础,开创和领导是外延表现。这个单词最早见于16世纪的法语文献,最早论述这个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里夏尔·坎提隆(RichardCantillon,1680-1734),在他那里,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坎提隆在他的著作《商业概论》中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冒着风险从事市场交换,即在某一既定价格下买进商品,在另一不确定的价格下卖出商品。企业家所获得的是不确定收益。

在坎提隆之后,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让·巴提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提出,企业家就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领域”并获得较大收益的人。换言之,企业家就是利用创新方法使用资源,以使生产力及效用最大化的人。萨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和《政治经济学问答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家的职能是组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等各项资源实施生产。他认为,企业家“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许多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的经济行为者。”他还对企业家精神作了描述:具有判断能力,坚忍不拔,掌握监督、指挥和管理的技巧以及拥有丰富的工商业和社会知识。

最早将企业家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提出并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他认为,生产过程是协调生产要素卖方和产品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中间过程,而企业家的作用正是组织这一过程。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论述了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都不能准确预测市场的供求情况,因而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而企业家则是消除这种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是敢于冒险和易于承担风险。因此,“在大多数行业中企业家所需具备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程度,较之普遍的判断力,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等,日益居于次要地位。”

对企业家研究最有影响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A.Schumpeter,1883-1950),他在1934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就是企业家的创新(innovation),他称之为“创造性地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熊彼得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均衡。他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以破坏旧经济运行程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1942年熊彼得写道:“企业家的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对生产的方式进行改革或使之革命化的:利用一项发明,或者更平常一些,利用一项未经试用的技术上的可能性以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用新方法生产一种老商品;开辟提供设备的新来源或打开产品的新销路;重新

组织工业,等等。”

熊彼得突出企业家的创新性,因此认定企业家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他认为,一个人由于“实现新的组合”而成为企业家,“而当他一旦建立起企业,并

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时,这一特征就马上消失。”因此,企业家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状态。即指企业家发现企业家机会(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并通过建立企业来把握这一机会的过程。在这里,熊彼得把创新仅仅限定在创立企业上,按照他的定义,严格讲一个人只在创立企业并使之获得最初的成功的时期才可能被称为企业家。这一定义与今天的现实相比无疑是有点苛刻了。那么,过了创业期之后的企业家还是企业家吗?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H.Knight,1885-1972)看到了熊彼得理论的局限性,他根据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这个概论,指出企业家就是“识别不确定性中蕴藏的机会与获利的可能”,并“自己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的人。因此,企业家必然“是工商企业主,而不是负责日常决策、领取薪水的经理”。也就是说,企业家在创业之后,通过突出的经营,能够长期保有这一称号,因为企业家的特质决定了他不安于现状,要不断变革和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

笔者发现,entrepreneur与它在英文中的派生词entrepriser的真正含义都是“创业家”,即一项“事业”(bussiness)的创立者;此外,“创业”与“企业家精神”在英语中都是一个词entrepreneurship;并且,英语中的“企业”(enterprise)本身又有“创业”、“冒险精神”、“胆量”的含义,从西语词源的角度讲,它也来源于entrepreneur。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家”一词就是指创业者,就是企业的人格化身。这从“企业家”一词的由来和经济学家们对企业家的论述中也可以明白。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提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中说,企业家就是“对创办新企业负责的人,他们把新产品引入市场,发展新的生产工艺”。企业家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标志就是创业。企业家主要是创业者而非守业者。

即使我们对企业家的称号作了限定,它仍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由于企业家不能用一种具体的数量化的指标(如学历、财产、资历、业绩)来准确衡量,所以不存在什么“企业家市场”。企业家是买不到的,不是通过市场选择的。市场无法甄别企业家,企业家的出现是一个自我选择的结果:即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而不是管理别人的企业而成为企业家的。

要成为企业家,仅仅是创办企业还不够,一个人开了一家餐馆,或者服装店、洗衣店,或者一家五金加工厂、一家面包坊,他当然冒了一点风险,即使他还经营得不错,也不能算是企业家,因为他要么没有创新,与其他的同类商店(企业)相比,从产品(服务)到经营手法都没有区别,要么有创新,但并未取得成效或将企业发展到能够对行业和社会产生影响的一定规模。但同样在餐饮业,麦当劳的雷蒙德·克罗克却是杰出的企业家,他让汉堡包这一在西方比较普通的产品通过连锁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产出,增加了新的消费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企业家是怎样炼成的

熊彼得认为,企业家这种“创造性破坏”行为背后有着特殊的心理倾向。它完全不同于享乐主义所理解的效用最大化心理。企业家的心理倾向是:(1)“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即追求“工业上或商业上的成功”,寻找“权力和独立的感觉”;(2)存在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的本身;(3)“存在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慧的欢乐。这种类型的人寻找困难,为改变而改变,以冒险为乐事。这类动机最明显地反享乐主义的。”由于企业家这种充满活力、不安于现状的心理是非普遍的,从而决定了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目前国内对于企业家的认识和研究存在很大的谬误,诸如“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企业家选拔”之类的提法,反映出不少人的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企业家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造就,只要让他们具备了几个十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他们就可以成为企业家了,强调的是制度安排和行政措施,不明白内在因素———个体的主动性才是成为企业家的动力。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企业家先天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后天的知识是第二位的;但对职业经理人来讲,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后天积累的知识是第一位的,先天的素质是第二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许多职业需要天赋,像音乐家、画家、运动员等。笔者认为企业家是需要天赋的,这种天赋不是某方面的才能,而是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因此企业家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正如厉以宁所说:“在中国,很多人把企业家当成一种职业,这是误解,其实企业家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很难通过学习、训练培养出来的。因此,所谓“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的说法是荒谬的。对于成功的企业家,即使我们通读和仔细研究他们的传记、回忆录和全部著作,也不易把握和仿效他们的特质。

由于企业家的创业特性,我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是不可能成为企业家的。第一,角色错位。国企领导者大都是由各级政府或其主管部门任命的,是政府或其主管部门的代言人,他们既不是企业的创立者,也不能真正直接对其所经营的资产负责,而是按政府领导的意志行事,严格地讲,他们是准政府官员。虽然许多国企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董事长、总经理已形式上由董事会选出和聘任,但由于董事会是由政府控制,从本质看与直接任命没有多大区别;第二,创新缺陷。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但国企领导人有政策的庇护,创新动力不强,即使创新也意味着闯政策的红灯,面临政治风险。由于个人收入大都不能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不能调动开拓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活动不独立,限制了企业领导人的活动范围。

当然,国企里也并非没有少数具备企业家特征的人才,如倪润峰、柳传志、张瑞敏等。他们当然不可能是国企的创造者,但却通过创新使企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的成就主要是从市场竞争中取得的,他们被称为企业家也可以理解,但这种情况只可能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国企领导人甚至不能称为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企业家从来就是民间的而非官方的。

与此相对,我国广大欣欣向荣的民营企业才是真正企业家涌现的土壤。民企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积累创办小企业到完成资本积累向大中型企业发展(二次创业)的历程,在这个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大都是企业的所有者,全部或部分拥有企业最初的原始积累资本,是天生就有冒险精神的实践者。没有这种冒险精神,就没有刘永好等知名企业家出现,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体制束缚,不冒险就可能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冒险才能创造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民企很难得到政府的扶持,其创业过程处于不利形势,因此创业者大多是冒险者,正是这种冒险精神造就了一批民营企业家。如今,在顺德、东莞,在宁波、温州,在石狮、晋江,有一大批白手起家、做大做强、敢与国企外企竞争的企业主,他们就是企业家。这些地区就是中国企业家最密集的地区。因此,真正的中国企业家基本上来自民企。

让企业家精神充满社会

在经济史上,在世界范围内,企业家从来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是难以人为大规模制造的,但企业家精神却是可以提倡的,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的话说,它“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实践”。

企业家精神就是创造和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机会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史提文森(HowardH.Stevenson)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不考虑当前控制的资源的情况下去追求机会”。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特质不仅是一种能力,还包括冒险精神、自信心、成功欲望、开拓气魄、激情、想象力、远见、求变立异这些东西,杰出的企业家莫不具有这些特质。由新古典经济学开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承认企业家精神是使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大传统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第四大生产要素。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在技术变革、消费习惯、社会价值、制度法规的快速变化中孕育

了大量的盈利机会,因此应该是一个创业的时代,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创新环境还很不如意,制约了企业家精神的出现和企业家的成长,思想的禁锢和行为的控制使我们缺乏一种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和崇尚标新立异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Kirzner)认为:“制度性框架对于鼓励企业家的发现和创新是极端重要的。”政府要做的,不是去培养企业家,而是作好制度安排,让那些潜在的企业家自愿成为现实的企业家。为此,我们必须

去掉一切制约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意识、制度、习惯,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降低创业的融资成本;简化企业注册程序,降低台阶,取消行业准入;保护合法利润和资产,根绝政府部门机构对民企的盘剥;下调税费,鼓励个人创业。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现有企业的扩张和现有产品(服务)的增长,也要关注新兴企业的诞生和新产品(服务)的涌现,特别是熊彼得所说的那种“新的综合”和“创造性的毁灭”的出现。

结论

目前中国的企业家称号无疑是被滥用了。例如,将所有的企业经营者都冠之以企业家头衔,不管他是企业创业者还是管理者不管他在企业有无成就有无创新;不管他是政府任命的国企领导还是私营企业主;企业家到处都是,成员无所不包,企业家称号成了一种地位和身分的标志,成了一顶恭维人的高帽子,有的人还呼唤订立《企业家法》。这几年随着职业经理人概念的兴起,企业家和经理人得到了一定的区分,但还不够,企业家的定义仍然混沌不清。笔者认为,辨清“企业家”的真正含义,不仅是概念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树立企业家超越其他企业相关领导者、经营者、管理者、控制者等的独特地位,要让全社会认识到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对社会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创造适宜更多企业家产生(出现)的环境,推动全社会的创业冲动。

熊彼得这样评价企业家的作用:“他们创造了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事物,他们改变了价值观。”企业家创造新企业,大量新企业吸纳大量闲置资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企业家们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使社会充满活力,他们缔造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成为社会仿效的对象,使后来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切,都是今天中国社会极其需要的。

标签:;  ;  ;  ;  

企业家是企业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