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_小康社会论文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奋斗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3)08-0006-03

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它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上对国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末发展目标的新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中央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在神州大地掀起了奔小康的热潮。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量化评估看,我们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小康社会历史阶段。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已提前五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三年于1997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元,按现在的汇率折算,超过1万亿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九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七位,仅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与以上6国的绝对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从人均水平看,据世界银行《1989/99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按汇率法计算,我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开始跨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这正是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总体评价,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界的位次大体居于中等偏上水平。而综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大体居于世界中等偏下水平,这也是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起点水准。

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已实现了小康,农村居民已接近小康,到2000年年底,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新的跨跃。

走向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不只是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即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从经济结构看,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产生了质的飞跃。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明显改观。从总体上判断,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已基本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这是我们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例如,2000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是27.5%,按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制订的2000年目标量值25~30%来衡量,已经达到小康标准。

从城乡结构看,我国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有力推动了我国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发展。到2000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22%,人口达到了45844万人。按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确定的2000年33%~50%的目标量值来衡量,达到了小康低限标准。

从对外开放的程度看,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正日益全面、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相互融为一体。

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历史时刻,中国基本进入小康社会。这是继从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飞跃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世界银行专家评价道:“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起点”。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应该清醒地看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奔小康进程所具有的领域推进的不平衡性、时空推进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协调性等特点,决定进入小康社会必然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的发展过程。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是不可能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完全进入小康社会的,所以,到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要完全跨越小康社会这一历史阶段,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因而,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迈向富裕,将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伟大历史任务。

十五大召开之前,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讲到在小康社会问题上有两种应该注意的倾向:“看不到我国就要进入小康社会,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有力地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更是不对的。”所以,小康社会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形态这一结论,对于我们正确判断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这就决定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没有改变。所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基本历史任务。

党的十三大报告曾经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概括为五个方面,十五大报告又进一步概括为九个方面。这些历史任务是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通过艰苦奋斗继续加以完成的。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党中央一直致力于研究和部署的战略课题。

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就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这篇讲话中高瞻远瞩地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50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面向新世纪,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进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强调这一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小康阶段,并具体规划了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在此基础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向,我认为,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可以确定为:

(一)第一个十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新世纪中国初步进入小康社会时,广大的农村和一部分居民还不能达到既定的小康生活水平,我国奔小康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遗留问题,而且,这时的小康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所以,进入小康社会后第一个十年是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和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尤其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广大农村进入小康社会,这是整个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力争形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社会发展的重点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两个文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加大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力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使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准备。

(二)第二个十年:建成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根据这一战略思想,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全面进入宽裕阶段,城镇居民进一步走向比较富裕,这时,中国将完全建成殷实的小康社会。具体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

1.战略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分析,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18%的增长速度。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中国的经济仍有可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果GDP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那么,1997排在世界第七位的中国,到2020年,GDP的总量水平将有可能居于世界第三位,或者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1997年中国人均GDP为700美元左右,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有可能达到按当时价格计算的5000美元,这一水平是1997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年,处在这一水平的国家有智利(5020美元)、捷克(5200美元)、马来西亚(4680美元)、巴西(4720美元)等国家。

经济结构目标: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1.5%、50.2%和38.4%。第二产业依然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到203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变为9.4%、48.0%和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产业将一直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份额。2038年以后,第三产业将以46.0%的份额超过第二产业的45.9%,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有学者估计,到2030年,第一产业比重降到8%,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4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30%。城镇化比例达到65%。地区发展差距绝对缩小。中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具体国情,决定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1世纪20或30年代,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第二阶段是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人民生活质量目标: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将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由于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15—20年,预期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农村居民可以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例如,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准,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10~12年左右的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等。

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要有明显缓解。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城乡基本普及12年义务教育,社会生活基本法治化,思想道德水准和民族精神比上一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生态平衡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环境污染得到很大程度的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战略重点

这一阶段是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并趋于完成、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发展政策的重点应落实在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方面,并逐步提高知识型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上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鼓舞人心的,也是留有余地的。但要实现这样的发展战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因此,关键是要坚定地迈出和迈好第一步,所以,进入新世纪之际,党和国家又制定了“十五”计划。完成好“十五”计划,新的“三步走”战略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十六大报告还指出,经过头二十年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中第三步的战略目标,总的来看,这是一个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通过建设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飞跃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是,以知识化为主,以代表21世纪中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先导产业为发展的战略重点。这类产业是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的要求,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前提条件。建立起适应知识时代的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体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国城乡环境质量基本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