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_风险管理论文

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模式运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风险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境审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管理活动。2002年,海南审计学会课题组认为环境审计风险包括两方面: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或独立环境报告未能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或独立环境报告已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甚至作出错误审计结论。根据环境审计风险的含义,结合环境审计风险管理的需要,将环境审计风险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环境审查风险两个要素,环境审计风险模型构建如下:

环境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环境审查风险

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对象客观存在的风险,环境审查风险是指审计主体主观方面存在的风险。

(二)环境审计风险管理

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是指审计主体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旨在以最小的审计成本将环境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活动。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流程是根据审计工作程序设计实施的,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1.风险识别,即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识别环境审计所面临的风险。它包括感知风险、分析风险两部分。其中: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分析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环境审计风险识别是环境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环境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对环境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才有实际意义。

2.风险评估,即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它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对其产生的损失进行计量。环境风险评估通过收集资料加以分析、评价和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的程度,为风险应对提供决策依据。因而,环境审计风险评估是整个环境审计风险管理的关键。

3.风险应对,即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审计主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风险应对是指针对不同性质、不同概率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终点,也是达到整个风险管理目标的决定性环节。

根据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下面以一具体案例来分析环境审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以深化对环境审计风险管理的认识。

二、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选自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网站)

1.审计项目名称: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审计

2.背景: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地方审计机关对2001年至2003年,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进行审计。这是我国为促进国家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审计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

3.审计目标:到2003年底,《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2001-2005)的阶段性目标是否实现?

4.审计范围:2001年至2003年,海河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履行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责任情况。

5.审计结果: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03年,海河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较2000年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一批环保项目建成已投入使用,并发挥了环境效益;地方政府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闭了一些污染严重、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推行了清洁生产计划;各地均建立了收取污水处理费制度,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筹集了大量资金;完善了排污费使用办法,大部分用于工业污染治理。但审计中也发现水污染防治项目开工率低(低于50%),有关部门对一些企业污染治理项目没有及时审批立项,部分地方政府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环境统计程序不完善,部分地区企业超标排放,造成无法经过污水处理程序完全清除污染物。

6.审计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立项审批,尽快拨付治理资金;地方政府应采取各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列入“十五”计划的重点水污染防治项目,增加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改进环境统计方法,解决人为调整环境统计数据与企业上报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7.审计整改情况:海河流域内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认真遵守环保法规,积极筹集资金建设了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2004年11月,中央财政已将1.2亿元人民币污染治理资金拨付到有关省。

(二)案例分析

1.环境审计风险模型

环境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环境审查风险

(1)环境审计风险

环境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有: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审计信息使用者的信赖程度,水污染防治审计损失后果的严重性。

(2)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单位、企业权责的明确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相关人员的诚信和职业素质,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使用、监督及管理。

(3)环境审查风险

环境审查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成本—效益的权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

2.环境审计风险管理

(1)识别环境审计风险

第一,识别的主要风险。水污染防治项目不能及时审批立项,防治资金转移支付不到位;筹集项目资金不及时,项目进度缓慢;挤占、挪用、套取、截留专项资金,资金使用不真实;污染控制措施不完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污染控制效果不理想。

第二,识别方法。以故障树法为例,说明如何运用风险识别法找出关键风险点。故障树法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风险发生的先后顺序具体分解出可能的风险,从而了解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的条件,从中找出关键的风险点。用故障树法识别该项目资金使用的环境审计风险(如图):

(注:椭圆形项目表示可能的风险点)

此外,识别环境审计风险的方法还有德尔菲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法、现场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

(2)评估环境审计风险

以风险因素分析法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评估方法评估环境审计风险。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对系统所存在的因素类型、出现条件、事故后果进行分析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用风险因素分析法评估该项目资金使用的环境审计风险:

第一,确定关键风险点。以项目资金流向为审计线索,确定项目资金被挤占、套取、截留、挪用,项目成本发生费用发生不真实、不合理以及环保项目投产不能产生预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审计关键风险点。

第二,确定风险转化为现实可能的因素。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财经法规制度的有效性及执行力,部门负责人及执行人员的诚信及职业道德,项目管理内部控制例度的完整性、有效性,致使项目投产不经济、不科学、不合理的客观环境可变性。

第三,风险产生可能带来的后果。项目资金被用于非环保项目会严重影响环保目标实现,项目资金使用不真实会严重影响项目功能发挥,项目投产不能产生预期效益会直接影响环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第四,风险评估水平。通过对关键风险点转化因素的可能性分析,风险产生可能带来后果的估计,确定项目资金使用审计风险为高水平,应全面、系统、充分的关注项目资金使用审计。

此外,环境审计风险评估的方法还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程序法、定性分析评价法等。

(3)应对环境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的唯一目标就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规模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无论是识别风险还是评估风险,只有通过风险应对,才能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对该项目资金使用审计风险的解决措施为:

第一,开展联合审计。环境审计涉及的业务范围广,专业知识要求强,对人员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审计人员很难全面具有这些素质,引进外部专家或开展与环保专业部门的联合审计是提高环境审计质量、降低环境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同时还应注意引进外部专家或开展联合审计新产生的风险,力争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保持协调,统一安排,积极稳妥的开展审计工作。

第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基本保证,加强业务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经常性开展经验交流总结、理论探讨、案例分析、项目评比等活动,能较快提高审计人员审计技能和技巧。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准,才能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专业服务,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第三,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有效、切合实际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引入“项目组”概念,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体系,实施分类控制复核的方法。就具体审计项目而言,应形成全面、有效的控制循环,在计划阶段,指导、监督和复核项目组成员工制定计划;业务执行阶段,除项目组内部实施指导、监督和复核外,还要求对风险大、影响范围大的业务实施独立项目质量控制复核;项目结束阶段,对工作底稿实行档案管理,并组织周期性的检查。

第四,加强审前调查。由于水污染防治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应积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做好项目审计的基础。审前调查应全面了解被审项目的基本情况,收集审计项目的相关资料。在实行试审的情况下,对重要问题和典型问题做到基本达到审计取证的要求,为正式审计引申奠定基础。审前调查的目的就是形成一份正式的审前调查结果报告或审计实施方案,以切实发挥其作为审计工作指南,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  ;  ;  

环境审计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_风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