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两年中学入学考试看化学命题的新动向_化学论文

由近两年中考谈化学命题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两年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新趋势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中考,正处在课程改革新旧交替、命题以《化学教学大纲》和《化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为依据的过渡时期,关注和把握中考命题新趋势,对于推进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促进教与学策略、方法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近两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典型试题为例,窥视中考化学命题新趋势,供教学中和备考复习时参考。

一、命题趋向生活信息化、趣味化

例1 (2004年吉林省)请你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来判断下列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的是( )

A.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B.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C.浓碱溅到皮肤上,立即涂抹稀硫酸

D.误服食品袋中的干燥剂(生石灰),立即喝食醋

例2 (2004年潍坊市)化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下表列出了生活中常用物质溶液的pH及一种主要成分(其他成分未列出)

试回答:

(1)将上表①~⑤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填序号,下同):

属于酸的是____;属于碱的是____;属于盐的是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

(2)当有人被蚊虫(体内含一种酸性物质)叮咬后,为减轻疼痛,可在伤处涂____。

(3)铝壶长时间煮水,内有一层水垢[主要含],可选用____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除去,不能采取大量一次的原因是____。

点评 这类试题的编制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现象或问题入手,使学生没有陌生感,试题的取材内容注意情景与来源、注意信息化与趣味化,强调对生活、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命题趋向人文关怀,环保意识

例3 (2004年青岛市)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将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作为青岛市的一名中学生,你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我们的海域环境,请你就保护好海域环境问题,向社会发出几点倡议(至少两点):____。

例4 (2004年黑龙江省)图1是某大理石雕像分别摄于1908年、1969年的两幅图片。雕像的严重腐蚀反映出最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什么?请就如何解决这一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你的建议。(至少提出两点)

图1

例5 (2004年江西省)2003年底,重庆开县发生特大天然气气矿井喷事故,夺去了两百多人的生命。气井喷出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另外还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剧毒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

(1)据报道,人员伤亡多因缺乏自救防御常识造成。下列自救措施合理的是____(填序号)

A.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

B.逃生时应往地势低处顺风跑

C.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2)为降低危害程度,人们将喷出的硫化氢点燃,燃烧时生成了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它是____。为减轻该气体对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人员不断向空气中喷洒一种溶液,你认为该溶液可能是一种____性溶液(填“酸”或“碱”)。

(3)违反操作规程或安全设施不完备,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请结合某具体的化学实验,说出避免实验事故应注意的一个问题____。

点评 试题具有课程的功能,同样具有教育性和体现新课程人文关怀、环境意识的教育理念。例3、例4都是以现实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环保,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环保意识。例5是由重大事件联系所学化学知识和原理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存能力,赋予试题内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三、命题趋向学科间的综合性、渗透性

例6 (2004年南宁市)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某学生设计了如图2实验装置。在相同的条件下,你预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图2

例7 (2004年河北省)如图3所示在一烧杯内放置一新鲜鸡蛋,往烧杯内倒入稀盐酸,可以看到蛋壳表面附着一层气泡。

图3

(1)产生气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

(2)反应一段时间后,鸡蛋在溶液中上浮,其主要原因是____,鸡蛋浮出液面后又会下沉,其原因是____。

点评 例6是植物光合作用原理与化学知识的融合,例7是物理浮力知识与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渗透,明显改变了学科本位倾向,培养了学生不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四、命题趋向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科技前沿

例8 (2003年杭州市)随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探测火星已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远景目标,但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还有许多航天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如何提供在往返路程中宇航员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消除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已知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要呼吸空气6570000升左右,而目前的飞船飞往火星来回一趟需两年的时间,如果在飞船发射时携带全部所需的氧气,则数量很大,将大大提高发射的成本和难度。

(1)若飞船上有三名宇航员,请计算来回火星一趟,理论上需要氧气____千克。(氧气的密度是1.43g/L,答案取整数)

(2)有人提出在飞船上供氧的两个方案:

①通过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来电解水

②通过下列化学反应产生氧气

从减轻飞船发射重量和消除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角度请你评价这两个方案最主要的优缺点(各写一点)

方案 优点

缺点

(3)也有科学家提出研究使宇航员人工冬眠的技术或加快飞船速度,缩短航行时间来减少氧气的携带量。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案,请举一例____;你提出该方案的简要理由是____。

点评 此题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信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同时让学生循着问题的思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及科学家工作的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应用能力,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

五、命题趋向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和实践性

例9 (2004年南通市)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NaOH的变质程度。

图4

[继续探究]计算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消耗的盐酸的质量。

[发现问题]根据与“NaOH反应消耗的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点评:通过增加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实现对化学过程与化学方法的考查,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中考创新题型命题与设计的发展趋势。本题让学生随着试题的情境经历探究实践、挖掘隐含信息、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融入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标签:;  ;  

从近两年中学入学考试看化学命题的新动向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