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世纪角度看香港青年与青年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香港论文,角度看论文,跨世纪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资讯科技的发达,八十年代初,泰、利维特(Ted Levitt)的全球化幻想已在不少领域成为事实,最明显的是经济领域的跨国企业、金融和银行业务的发展,其它方面如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等。香港作为一个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又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必然要面对中国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而青年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翁,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革命,他们无可选择地要接受这项新挑战。这便为政府培育新一代年青人的相关政策指出了发展方向。事实上香港特区首长在其97年和98年的施政报告中均已粗略地指出培育青年的方向和目标。究竟政府需要制订什么样的具体政策,才能配合长远的社会和青年发展?究竟政府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使青年人愿意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迎接未来的挑战呢?这篇文章尝试勾划出当前香港青年人的四个面向,指出当代青年的一些特征,从而提出一些值得考虑的青年政策范畴。
一、跨世纪对香港青年提出的四个面向
下一世纪被喻为是亚洲的世纪,“龙”的年代。香港作为亚洲的一份子,“龙”的一部分,不可能置身事外。香港的未来既系于青年,政府在制订与他们相关的政策时,便有需要明确他们的位置,认识所处的环境,才能知己知彼,作出适当的回应。以下首先界定香港青年在世纪之交所需要面对的四个面向问题:香港、中国、世界和自我。
1.面向香港
香港回归中国,结束一百四十多年的殖民统治,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现在,香港人需要自己肩负发展香港的责任,塑造本土的政治文化,谱写自己的历史。香港人要面对与祖国十二亿同胞复合的境况,于是需要克服心理上的“大香港主义”意识,逐步培养“大中国”的观念。再者,近二、三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导致家庭结构和功能蜕变,在经济挂帅和自由主义的洗礼下,社会价值观变得模糊不清,什么是对或错?合理或是不合理?该做或不该做?都没有较明确的社会准则或规范,于是经济效益或个人的事业成就遂成为评价的标准。还有,当代资讯科技的革命,促使香港在工商贸易金融和服务各个经济领域都需要在科技操作上作出调整。最近,亚洲金融风暴引发各国经济危机,令香港的失业率飚升至百分之四点八的历史新高(香港政府统计处1998年5月至7月资料),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香港应如何维持安定繁荣,继续维持其人均生产总值全球排名第十三的位置呢?凡此种种都是当代青年人需要面对的。
2.面向中国
据世界银行估计,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其最新的统计资料指出,中国97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60美元,已晋身“中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明报》,1998.10.11。)可见中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贸易伙伴。例如,中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港产品总出口额的30.2%(《香港政府》,1998。)此外,香港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促进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技术转移的重要市场。98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便指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香港的经济出路主要是致力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商业都会的地位和全面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因此,香港的未来不可能忽视中国因素,年青人一定要面向中国。
3.面向世界
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美国的科技和资讯方面的迅速发展,令它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1世纪将继续是人类与科技资讯竞争的年代,而且速度会异常惊人,谁掌握了科技资讯,谁便是胜利者。今天的国际商贸已进入了全球化的竞争,互联网和电子传讯方式的广泛应用,加上空中和海上交通运输的改进,世界各地的商贸活动已冲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阻隔;例如,亚洲金融风暴不但导致亚洲经济局面的巨变,香港的经济受到冲击而出现重整局面,各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资讯的发达,传媒的广泛发展,人与人的思想沟通和接触增加,令各地人民加深相互间的了解,认识彼此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明白互相合作,相互倚赖和彼此影响的道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如何发展资讯科技?怎样才可能保持其国际都会的本色,继续在亚太地区担当重要的商业活动角色,并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专业人才及服务中心。这些都是香港年青人所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4.面向自我
现代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智慧在自然科学和资讯科技上的卓越成就,可惜却摆脱不了人类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贫乏。不少人更成为现代进步的奴隶,他们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的生存目标,长期生活于喘不过气的工作压力下,精神紧张,心理不平衡,有些甚至出现非理性的行为,走上歪路或自杀之途,这种情况确实令人心痛。然而下一世纪的科技资讯发展预期会更迅速,市场竞争会更剧烈,青年人将要面对更非人化的,冷漠的和功能化的人际关系,他们应该怎样处理?如何平衡?每个青年都要面对和解决。因此,一个具有健康和积极自我的青年便显得特别重要,他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短处,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并懂得如何处变。换言之,他能够接纳自己,开放自己,愿意与人沟通,且有自信,敢于承担和勇于接受责任。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真正地面对下世纪的挑战。因此,要香港成功,青年一定需要有积极、进取、自信和健康的自我。
二、世纪之交的香港青年特征
任何社会政策的制订都需要切合政策对象的特征。因此,青年政策的制订便不宜只考虑社会环境因素或只照顾社会层次的需要,更要切合青年群体或个人层次的特征。换言之,如果有关政策要被青年接受,以期达致既定的社会目标,便需要在政策的组成过程中充分考虑当代青年的特征。以下简要地列举一些较显著的香港青年特征。
1.青年人口结构
1996年香港10至24岁的青年人口有1,300,085人,占总体人口20.9%,比较1976年的1,505,520人,占当时总体人口的34.2%,二十年间下降了近14%,这种下降趋势将基于现时15岁以下人口比例和出生率的下降而持续下去;再者,在青年人口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大部分青年均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也有不少持有外国护照的外国青年居住在香港,这突出显现了青年人口中国际元素的特征;另者,在10-29岁的青年人口中约有七万人是残疾人士,约占整体三十多万残疾人士的20%,其中以弱智者和肢体弱能者占较大比率;还有,近年在每年约五万名到港定居的中国内地新移民中,由于有不少人是青少年,对于青年人口结构也有影响。
2.迟婚和离婚率上升。
目前青年人口中的另一个特征是倾向于迟婚。例如,1981年的15-19、20-24和25-29岁的男女平均未婚比率是97.65、80.35和43.90,若果与1996年的98.75、89.65和61.45相比,就会发现在过去十余年间,愈来愈多的青年选择迟婚或者加入“单身贵族”行列。此外,离婚率在过去十年也有明显增加。例如,男女性离婚率分别由1986年的1.0和1.1上升至1996年的1.6和2.2。近年由于中、港贸易频繁,婚外情和包二奶的问题也趋严重,不但影响到夫妻的婚姻关系,更波及家庭中的青少年成员的正常成长,有些甚至酿成家变惨剧。
3.教育水平上升
香港自1987年实施九年免费强迫教育,1996年6-11、12-16、17-18和19-24岁青少年的在学率分别是99.8、96、63.9和21。如果与1981年比较,则同年龄组别青少年的在学率分别是88.5、84、45和8.6。而市民达到大专或大学教育程度的比率也由1986年的9%上升至1996年的15.2%;还有,女性的受教育机会也与男性差不多看齐,例如,1996年的数据显示,19-24岁的年龄组别中女性(18.55)达到学位教育程度的比率甚至较男性(16.99)还要高。可见今日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和达到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而在性别差异方面亦有明显改善。另者,在过去数年,每年均有约15,000名学生赴芨海外,其中以英、美、加、澳最为普遍。可见留学海外也是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
4.劳动力下降与失业率上升
1996年,15-24岁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4.5%,比1986年的23.4%和1991年的17.5%分别下降了8.9%和3%。青年劳动力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青年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和在校时间延长所致。多年来,香港经常处于低失业状况,例如,在1997年的312万就业人数中,失业率只是2.9%,所以青年失业未成为问题。不过,最近的金融风暴导致98年香港首季经济出现百分之二点八的负增长,失业率达5%,不少刚毕业离校的大、中学生和因公司倒闭或裁员而导致失业和青年人数上升,青年失业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据1996年的青年就业情况而言,青年人担当的职位主要是文员、零售、出入口贸易、餐厅、酒店服务的非技术工作。
5.青少年犯罪、暴力和色情次文化问题严重
香港青少年的犯罪数字长期处于高位,例如,1990、1992、1994和1996年,青少年(7-20岁)因犯事而被捕者便分别有14884、14189、16205和14420宗,约占该年整体犯罪人数的三成(《香港警察年报》,1990,1992,1994,1996)。而最普遍的犯罪项目是盗窃、侵犯人身暴力和滥用药物。例如,1996年因犯事而被警方拘捕的人数共有47157人,其中有6479人是少年(7-15岁),占13.7%;至于青年(16-20岁)则有7941人,占16.8%。换言之,青少年被捕人数占整体被捕人数的30.55%(《香港警察年报》,1996)。近年,香港有不少传媒如报章、杂志、漫画、电影、录影带、电脑光碟,甚至电视,都罔顾社会道德,不断报导和刊载暴力和色情资料或节目,以吸引观众或消费者,激化了社会的暴力和色情次文化。这对处于青春期,血气方刚,好奇心强,英雄感强,道德标准模糊,思想尚未充分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产生负面模仿行为。再者,由于黑社会无处不在,在校学生和流连街头、商场或娱乐场所的边缘青少年都易受影响。
6.道德价值观模糊和性行为趋于开放
据香港的一些研究指出,香港青年的价值观倾向于个人主义和利己心态(《香港青年协会》,1994a & 1994b),但是他们也非常重视幸福家庭、自信心和知己朋友(Ngai & Law,1994);青年事务委员会(1998)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香港青年所重视的价值观包括勇于承担责任,个人的均衡发展、尊重父母、师长和敬老、关怀和爱护他人等等。另方面,香港青少年对于性、婚姻和贞操观念的价值观愈趋开放。1994年香港青年协会的一项关于青年的法律与道德的研究结果显示,有接近三成半的受访青年认为婚前性行为“不是错”。这反映了青年的婚前贞操观念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差别颇大。这种性开放态度的情况在于1996年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的一项有关“青少年与性”的研究结果中更加明显。该研究指出约有三成的受访中一、中二的男女学生已有与男性的约会经验,其中约有一成曾发生性交行为;而中三至中七男女学生中约半数有约会经验,其中有约一成半曾有性交行为;若果把中一至中七男女学生一起计算,则有超过一成的受访中学生曾与异性发生性交行为;而他/她们发生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好奇、浪漫、满足性欲和男同学要求(范莹孙,1998)。由此可见今日的青少年对于性的态度相当开放,这给传统的婚姻和贞操观念响起了警钟。
7.精神健康欠佳
据有关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研究指出,香港青少年的精神状况已达“心理危机”程度(Ngai & Law,1994;Shek,1998);而香港青年协会(1993)和青年事务委员会(1995)的研究结果也指出青少年承受很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尤以学习方面的压力最大。至于可能因压力、忧郁或失意而作出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也有上升趋势,例如,1991年10-24岁的自杀人数是60名,而1995年则为82名,升幅超过三成。再者,近年的滥用药物人数经常处于高水平,例如在1993、1994、1995和1996年的人数分别是4283、5025、4295和4312,比较1988年的2250人,升幅颇大,而且滥用药物者的平均年龄也由1988年的28.8岁下降至1996的23.8岁;据近几年(1993-96)资料显示,21岁以下青少年滥用药物的比率占整体滥用药物个案数介乎18%-21%之间(Narcotics Division of Govermment Secretariat,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1997)。
三、对香港青年政策的启示
在98年的施政告中关于青年部分,特区首长明确地提出政府对青年的期望:“年青人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更踊跃参与义务工作、香港的未来将由今日的青年人去塑造;年轻一代的品德、学养、技能和对社会的归属感,在影响社会日后的发展……。”接着,更指出:“青年事务委员会已完成一项青年发展研究,制定了青年工作的未来路向……协助青年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并会筹办训练计划培养青年人的领导才能和应付实际生活的技能……青年人投身义务工作,以及参加与其它国家的交流计划……对内地认识的活动……。”可见香港青年发展的基本方向已确定;青年事务委员会可能已有了一些具体的计划。这里不予以讨论,以下关于青年政策的意见,只是根据个人对跨世纪青年面对的社会环境和青年特征的认识,为政府制订青年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1.制订一套全面的青年政策
政府应该重新考虑1989年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建议制订一套全面的青年政策,明确政府对青年发展的承担,并实践政府对青年的期望。目前的《青年约章》只是一份没有约束力的原则性文件,缺乏法律或行政效力,较难达到政府的期望。一套全面的青年政策可以把现时零散的,缺乏协调的各类青年政策整合,使之产生互相配套的功能。
2.设置专责青年事务行政部门
政府应考虑设置一个专责青年事务的行政部门,例如青年事务署,负责统筹,协调,执行和督导各项与青年相关的政策;同时,亦可以就与青少年权益和福利事务制订政策或提议立法保障。此外,除了保留现有的青年事务委员会外,应考虑在各区的区议会下设立地区青年事务委员会,委任关心青年事务或从事青少年工作的地区人士,包括青年人参与委员会的工作,就地区上的青年事务提供意见。
3.制订普及和优质教育政策
虽然香港青少年的教育水平与英、美等先进国家已相当接近,大部分的适龄学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在教学素质、方法、内容、师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目前,教育统筹委员会正在对整个教育制度进行检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政策提出建议。我个人认为下一世纪的教育政策必须兼顾普及和优质两方面,前者应延长目前的九年免费教育至十二年,并照顾有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弱势群体,例如残疾青年,以提高整体青年的文化水平;而后者则应着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发展多元化的学校类型,给予不同兴趣的学生选读,以适应下一世纪青年四个面向的需要。
4.制订公民教育、民族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政策
随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落实,青年人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既要培养本地归属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要面对与祖国的复合,肯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定中国人的身份,以及培养对祖国感情的状况。因此,公民教育和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需要及早制订。另方面,现时紊乱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已导致不少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失范,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受其祸害;加上青年人的道德观念仍在确立中,法制观念薄弱,法律常识欠缺,性知识不足,易受社会不良意识或风气影响而误入歧途。如何塑造青年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普及法律知识?相信制订具体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政策非常重要。
5.制订青年的中国和国际视野政策
面向全球社会一体化的趋势,香港青年人要具备国际视野,认识不同地域和国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掌握国际语言(如英语)、科技和资讯,才能维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和亚太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再者,中国又是香港最主要的贸易对象,青年人需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认识和开拓中国的庞大市场,并了解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贸关系,为发展中港贸易作好准备。因此,政府应重视青年人口结构中的国际性特征和教育优势,建立国际青年交流渠道,促进沟通、合作和互相学习,使青年建立跨地域的世界观。以至扩大青年对中国的视野,加强内地与香港青年交流的机会,例如学生交流计划,青少年互访活动,青年工人技术交流等等。为达到拓展青年的中国和国际视野的目标,政府需要制订相关政策,并应考虑设立一个“香港、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专责有关青年交流事务。
6.制订青年就业和失业政策
下一世纪的先进科技将取代现在人类多方面的工作,更多人将会加入失业行列。青年基于学历、技能和经验的限制,他们的就业条件较差,失业的机会较成年人高。这种情况在先进国家已经出现了。在香港,问题正在蕴酿。一向以来,香港对于青年就业或失业缺乏周详政策,这与香港长期处于经济高增长和没有一套全面的青年政策不无关系。而最近的经济衰退带来了空前的高失业率,青年首当其冲。这便反映了制订青年就业和失业政策的重要性。这项青年政策需要顾及青年的就业条件和保障,并兼顾市场的需求;对于失业照顾和再就业辅助也需要作出一定的承担。换言之,政策要着重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和提供职业保护。具体而言,它需要制订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策略,开办适应市场的职业训练课程,提供职业辅导和在职训练机会,鼓励雇主聘用年青人和提供青年就业或创业资助计划。对于长时间的失业青年应给予经济支持和专业辅导,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继续找寻就业机会。
7.青年参与和青年领袖培训政策
从理论上而言,任何以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都会肯定青年的参与权利。青年参与社会事务被认为可以培育青年的公民意识、民主价值观和公义观念,以及政治道德的认同(Yates & Youniss,1996)。这对于青年成长很有帮助。可惜在实际运作上,青年参与并不一定可以让青年直接地参与社会决策。他们大多数只在较低的咨询层次进行参与,其中原因很多,较明显的是青年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被认为不足够。目前香港的青年参与以咨询为主,青年在社会决策中没有什么重要的角色。倘若要达到特区首先在施政报告中对青年的期望,相信政府要制订青年参与和领袖培训的政策,肯定青年参与的正面价值;拟订具体的青年培训策略,尤其是青年领袖培训,提高青年参与信心和能力;全面推展社区义务工作,并肯定其社会价值;同时,在政府的各个层次设立参与的机制和开办青年领袖训练学院。
8.青年辅导、文娱康体活动政策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恶化,以及违规行为的频生,反映了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压力承受和疏导、自我控制和调节、困扰分享和情绪支持等等方面出现了病态的发展,成长路上遇到崎岖狭道,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有经验的成年人的辅导,克服身心困惑或解决生活困难,重建人际关系或分享与异性相处之道,咨询社会资源和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此外,青年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他们的闲暇活动大多与文化、娱乐、康乐和体育有关(魏雁滨、罗维安,1994)。基于闲暇活动有助青少年创建自我充权和自我发展、社会意义、胜任能力和内在满足(Hendry,1992),倘若能在这些方面予以大力发展,将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既然青年对辅导服务和闲暇活动的需求殷切,政府应考虑制订一项更周详的相关政策,让政府部门、学校、志愿社会服务机构、青年社团、工商组织等等可以执行。
9.预防青少年犯罪政策
在香港,青少年犯罪数字长期处于高水平,相关问题经常引起注意,在预防上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预防一般青少年犯罪的服务模式;预防曾犯罪的青少年再犯罪的惩教模式。前者以提供发展性和预防性的青少年服务为主,后者则以补救性和预防性为主。然而,这些方法都未能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犯罪数字。这便有需要检讨现行的各种预防措施,以至各个主要社会系统之间的运作,藉以了解问题的因由,进而制订一套更全面的预防青少年政策。这项政策需要兼顾青少年个体、社会环境和政府三方面的互导关系。换言之,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青少年自己、社会、家庭、学校、青少年服务机构和政府等等,都需要共同努力和合作。
四、总结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未来社会目标的实践者,政府对青年成长的投资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政治决策,从青年发展的角度而言,社会是青年的实践基地,是青年成长的摇篮,因此,青年与社会的关系唇齿相依,决策者在作出政策决定的时候,便需要根据社会状况、青年特征和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衡量和抉择。
展望跨世纪的香港青年和青年政策,青年要继续开创和发展香港,他们必须对香港有信心、有归属感;又要有知识和能力面对高速资讯科技发展的世界潮流,本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邻近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政府作为培训青年的主要策划者和服务提供者,有责任制订适当的青年发展政策,而一套既明文又全面的跨世纪青年政策应该是最理想的。有关青年政策需要至少包括前文提出的九类政策,才能照顾到青年的全面发展。今日青年、明日社会,我们必须为年青一代提供最理想和最全面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