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工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达到促进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渲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情感渲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高尚的人格。“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染力。
1.利用朗读,用声传情,以情动心。“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他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从文章学角度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而发”,引导学生细致体味作者的感情,就会使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吟咏、品味,不仅“其义自见”,更能感受其中的精神真韵。
2.发挥想象与联想,受到美的陶冶,激起热爱生活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将内容变得形象、可感,把人物带到美好的情景中去,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受。“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让学生分清是非,明白道义。
3.从优美的词句中陶冶情操。不仅是好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就是优美的词句也会引发学生热爱山川大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锤炼重点段落,名句美语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感染美,升华美。
二、通过正面人物形象激励和陶冶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里懂得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必须体现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充分、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正面形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巧妙的“渗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中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用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和典型事迹激励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以具体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这些英雄事迹,让学生在精神上感悟英雄精神产生崇高的道德感。
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教师通过在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还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生活。有了真实鲜活的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
其次,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师批改作文时应明察秋毫,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意蕴,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效。
论文作者:郑卫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学生论文; 情操论文; 高尚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情感论文; 形象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