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中论文写作的选题与实践_数学论文

数学教育中论文写作的选题与实践_数学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写作的选题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文写作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撰写教育论文,大多数老师感觉很难.实际上我们平时工作中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设计的亮点、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实践的失败反思等,都可以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素材.再者,撰写教育论文,教师既可以对自己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也可以借鉴学生的思维打开自己研究的瓶颈,同时也可以和同行交流,在交流讨论中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教学的水平.以下笔者结合撰写数学教育论文的实践,从三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教育论文的选题.

一、立足于理论

我们知道,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由实践产生,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它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以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取得成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会导致失败.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一直把理论指导实践放在首要位置,只要碰到问题,第一反应是要回到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对数学内容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深入理解上来寻找答案.例如,“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教学,笔者听过很多教师的课,首先,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相对要比其他章节弱一些;其次,教师讲课的底气明显不足,甚至有些科学性错误.这就说明了教师概率统计的专业素养不够,对“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教学内容认识理解上有些欠缺.于是笔者就收集教师在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上的问题与困惑,认真学习、研究中学教材和大学概率统计的内容,最后从概率的频率定义,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概率与极限的关系,概率与大数定律的关系,概率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概率与实验次数的关系六个方面写出了一篇《对“用频率来估计概率”教学中几个关键点的认识》的论文.再例如《课标》强调过程教学,教师对新课引入要比以前更加重视,但新课引入五花八门,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引入,课堂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设计的引入过于花哨,缺乏数学味;有的为了体现数学的应用,设计的情境与实际生活不符,并且与学生的生活脱离较远;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的内容与本节课的主题相差甚远等等.面对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如何科学地引入新课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我们的教学工作趋于科学化.由于引入新课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子过程,自然它要符合有关课堂教学过程的一切规律,它要遵守有关课堂教学的一切原则.于是就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反复思考、提炼新课引入的规律,最后形成一篇《新课引入的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1年第3期.下面是《新课引入的教学研究》这篇文章的框架结构:

1.结构性原则.

(1)注意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2)注意新知与旧知的关系;

(3)注意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激发性原则.

(1)激发学生的兴趣;

(2)产生学习的动力;

(3)唤起思维的火花.

3.参与性原则.

(1)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2)参与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3)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发现.

二、立足于实践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教学实践.我们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天天生活在教育研究的“实验室”里,随时随地进行着教学实践,这是我们撰写教育论文的先天优势,也是获取研究课题、写作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记得章建跃老师在《闻思修,得智慧》这篇文章中说:“修,就是实践.真正的改革发生在课堂,改革的成功有赖于‘苦修、乐修、真修、内修、共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所成慧’而获得的改革蓝图,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获得修正前行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修所成慧’了.”再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也在告诉我们只靠书本的知识、理论指导教学是不行的,要想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来,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形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就得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然后再思考、再实践、再总结.下面以“抽样调查”这节课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立足实践进行写作的.

“抽样调查”这节课笔者和很多老师一样,研究过,也实践过,但对实践中的问题是否能看到,能看到位,需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对笔者触动最大的是2009年4月“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在北京对“抽样调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会上呈现了两位教师精心设计的抽样调查现场课,课后,对统计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不看好此课,原因是对统计教学的核心定位不准确,并且以确定性思维来进行教学,把统计课上成了算术课,体现不出统计学科的特点.专家们的评课使笔者突然顿悟,平时我们习惯于把概率统计的教学的重心定位为中考的题型教学,这是很不合适的.于是笔者重新思考统计的教学,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对“抽样调查”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重新进行了思考,并且对本节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设计,目的是凸现数学本质,强化概念教学,同时体现统计学科的教学特点,实现统计的教育价值.2011年4月我们对“抽样调查”新的教学设计再一次进行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进行反思和改进.具体实践的课堂实录刊登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1年第9期.

三、立足于反思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二是反思(反省).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笔者是一个很爱反思、习惯于反思的人,也是一个在反思中成长的教师.笔者的许多论文都来自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平时不单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更习惯于别人上课我反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进程中的矛盾;反思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定位;反思教学在基础知识落实的前提下如何渗透和强调数学能力的培养;反思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与体现,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反思教学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等.总之反思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要撰写反思的论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重点突出,要有针对性.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年第8期刊登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生成的教学反思》一文就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老师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生成一笔带过,而这正好是学生认识上的困难,于是笔者就截取反比例函数图象教学的一个片断,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进行阐述、比较、分析和改进的,最终形成一篇反思性的论文.再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年第7期刊登的《数学起始课教学认识的偏差》就是抓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一个任务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另一个任务是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这一章的起始课,因此承担着研究四边形的方法的教学,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只注重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导致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有些缺失.

总之,反思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解与实践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自己与自己的内部对话),还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更深层次的对话).正所谓“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因此,教学中成功之笔、失败之处、瞬间灵感、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的深入反思是撰写教学论文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从这些反思中选题,并把它写出来,这不仅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可以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  ;  ;  ;  ;  

数学教育中论文写作的选题与实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