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入WTO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_产业转移论文

论加入WTO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_产业转移论文

论加入WTO对我国行业结构变迁及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行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撞击着原有的体制、观念,不管是“器物技能”层次的变化,“制度层次”的变化,还是“思想行为”层次的变化,都是巨大而深远的。下面,笔者就行业结构与劳动力的行业间流动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改革开放进程中行业结构的自然走势

行业结构即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力所在部门的经济活动性质来分类的,反映社会劳动力在各个行业之间的分配状态。由于我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在行业结构上也各有不同。建国初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劳动力从其它产业大量流入重工业,而农业、轻工业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畸形行业结构。到80年代初,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的比重已与中等收入国家相当,甚至略高,中国的工业超前于其它产业,行业结构很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点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行业素质,优化行业结构,使各个行业、部门得以协调发展。

一方面,行业结构的自然走势更趋合理化。这表现在:1、第三产业有了一定发展,行业结构超前性变动有所遏制。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8.1%,第二产业占48.2%,第三产业占23.7%;1995年,第一产业占19.6%;第二产业占49.1%;第三产业占31.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6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建筑业增长加快,与1978年相比,1999年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而工业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主要是建筑业带来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协调,轻重工业差距缩小,能源、原材料及基础工业与加工业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基础工业有所加强,加工工业比重相对下降。3、机械、汽车、电子、石油、化工和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作为支柱产业的特征在90年代中后期已初见端倪。

另一方面,行业结构不合理之处不容忽视。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上升较快的事实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导产业。我国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布上有了较大进步,但第一产业的比重仍过于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仍显得偏低,我国产业的就业结构仍然是一种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低级就业结构,虽然政府实施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以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但仍未能从根本上矫正80年代初就业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缺陷。这既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转移提供的空间相对较小,也反映了中国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限制。

(二)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特征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构转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劳动力的加速流动,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及空间分布的变异流动与行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变化是一致的。我国劳动力的加速流动,是以城乡或工农利益差别为基本内容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由部门间比较收益势差引导的、以致富为目的一种地区间的劳动力的自愿流动,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力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反映。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力流动与行业结构变迁一样,体现了正负两方面的双重特征。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具有合理性的一面,我国劳动力流动沿着“非农业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化”的轨迹前进,在优化就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劳动力流动质的提高。

1、从流向看,我国劳动力的加速流动,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产业流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从公有部门流向私有部门。其主流趋势是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内地流向沿海,中西部流向东部。

2、从就业人数看,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了18.3%,第二产业上升了5.6%,第三产业升了12.7%。这就是说,不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状况分析,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已有了改观,从业人口的就业结构正从传统的正金字塔型向现代型转变。

然而,另一方面,劳动力行业流动及区域流动的转变只是初步的,还有很多不合理内素。

1、与国际上所谓“标准型就业结构”相比,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劳动力流动由于受各种制度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影响显得偏慢,劳动力的行业转移有待于各项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2、人才短缺,非物质生产人员的比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都较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缺乏,更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及其在华企业。尽管近年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以长远的观点看,要使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的发展能够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要下决心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培训事业。

3、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总量供过求于是我国市场经济转轨中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当前,劳动力总量平衡和劳动力就业形势面临极大的压力,再加上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制和破产法的实施,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富余劳动力被大量分离出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业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更为减少,产业结构的变动会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城镇职工中目前约有3500万左右的富余人员,农村劳动力剩余约在1.5亿左右,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已呈现出“无限供给”的趋势。就业压力将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将持续起作用的基本因素。

纵观中国行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我们将以改革开放进程中行业结构变迁的自然走势和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特征为基点,评估加入世贸组织(WTO)对其产生的一系列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行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加入WTO,使中国经济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表现在行业结构上,其影响也是双重的。

首先,加入WTO有助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我国20年来所作的改革,基本上是出于完成经济体制改革过渡阶段所必需的,与世界经济形势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加入WTO,借助外贸和外在的推动力,使中国尽快加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并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其次,加入WTO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为优化行业结构提供有利的经济基础。成功入世,能使我国获得更为稳定的外部经营环境,从而使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有助于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预测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到20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将从1998年的3240亿美元增至6000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从32%增至36%,届时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将达到年平均1000亿美元左右。由于外贸和外资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率将有所提高。

短期内,加入WTO对中国的有利影响相对有限,而对各行业的冲击却不容忽视。从受冲击的行业来看,广泛涉及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而且冲击是巨大的。

从农业方面看,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了解,由于过去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实际上未发挥有效作用。但根据WTO农业协定的规定,今后各成员国只能通过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再使用非关税措施。进口保护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将不得不按照国际规则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另外,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均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放开市场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将面临国际市场低价农产品的有力冲击,引起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卖难”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势必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产的积极性。另外,目前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就意味着加入WTO以后,中国对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中的上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再加上对农资价格的补贴,对农业的市场支持水平应控制到农业生产总值的10%以下,显然,这不利于中国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政策和生产资料补贴政策来调控市场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较收益的下限必将进一步导致农业从业人口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从工业方面看,加入WTO后,汽车工业、纺织工业、化纤工业、医药工业、机电行业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分析家认为,短期内除纺织等少数行业将从中受益外,其它大多数工业行业将受到外国公司强有力的冲击。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加入WTO,汽车行业面临的压力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薄弱和规模不经济问题进一步突显。我国汽车关税一向较高,1992-1997年的五年间,虽然下降了55%,但汽车平均关税尚稳定在80%-100%之间。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国产汽车的市场价格普遍低于同类进口车型,但并不具备实质价格优势。中国加入WTO,几年内必将大幅下调关税,这将从实际上削弱国产汽车制造业的保护壁垒,国产汽车的价格优势将荡然无序,迫使我们进行汽车厂商结构的重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从总的方面看,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短期内仍是中国工业的优势所在,应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加大对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中国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入世后,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上,跨国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大大提高,对国内的服务业造成重大的冲击。这一点从目前各国洋快餐业在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抢滩登陆即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仅拥有自营进出口的经营权,便要面临世界级跨国公司的挑战,其严峻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加入WTO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劳动力部门转移将会产生更大的调整,就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据新华社1999年11月16日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七年就业结构变化的估计》:农业就业人口将少996.2万人,汽车产业减少49.8万人,机械及仪器业减少58.2万人,食品加工业将增加16.8万人,纺织业将增加282.5万人,服装业将增加261万人,建筑业增加92.8万人,服务业增加266.4万人。合计减少就业人数为1074.2万人,增加就业人数为919.5万人,减少就业计达154.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纺织等行业就业人数将增加,而农业等各行业就业人数将减少。

1、农业部门。中国的农业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很高,占就业人口总量60%以上。由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在粮食等大宗产品生产上缺乏优势,价格与国际市场存在差距,因此入世后,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

2、汽车、机械行业。入世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大幅度下降必将对竞争力不强的产业产生冲击,信息、金融、化工、制药、汽车、机械等某些资金技术含量较高而发展水平又偏低的行业将被迫压缩战场,从而造成新的就业压力。1999年国企职工下岗700万人左右,如以每人每月平均170元计,将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3、纺织和服装业。“多伊维协定”配额的取消和全球纺织品市场的开放,对于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它们的增长有利于解决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入世后行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流动的若干思考

1、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运用政策手段,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抵消贸易自由化对这些行业所带来的冲击。这种产业政策应是功能性的,而非部门倾斜性的,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其弱势方面加以帮助。

2、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劳动力的平稳转移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模式尽管从名义上是个人帐户制,但其实质依然是一个城市为基础的现收现付的制度。这一制度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难以适应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行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挑战。

3、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必要条件。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有保障地进入国际市场,为农业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尽早加入世贸组织,可避免使中国在世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受到的歧视性待遇。因此,我们更应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标签:;  ;  ;  ;  ;  

论加入WTO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