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联动发展_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中美经贸,磨合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经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美双边贸易和投资平稳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互为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中美建交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经贸领域合作范围亦不断扩大,已从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根据中国海关快报统计,2006年全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26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03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自美国进口59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8%;贸易顺差1442.6亿美元,同比增长26.3%。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从美国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看,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从全年看,中国有望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美双边投资呈现持续平稳发展中略有下降、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的特点。2006年1~10月,美对华投资项目2549个,同比下降15.54%;合同美资92.43亿美元,同比减少11.02%;实际投入21.13亿美元,同比减少13.21%。截至2006年10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51555个,合同美资金额1213.64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532.03亿美元。截至目前,美仍是我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在美直接投资达8.23亿美元,且投资范围有日益广泛和扩大的趋势,涉及工业、科技、服装、农业、餐饮、食品加工、旅游、金融、保险、运输和承包等各领域。

中美经贸关系总体趋好,但贸易摩擦不断

高层互访和政治对话,改善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大环境。1983年建立的中美商贸联委会机制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访美,两国就共同推进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达成共识。这奠定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调,对中美经贸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2006年9月,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倡导,建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就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经济问题进行对话,并于12月在京举行了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贸易均衡、能源问题和知识产权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中美一致认为首次对话坦率而富有成果,双方增进了相互了解,也促进了相互信任。美国出现的新动向值得关注:2005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原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首先提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说法。2006年美国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使用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这个表述。这表明,美国已经认识到,中美经济利益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美国不再视中国为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承认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要求中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中美经贸活动深入扩展、经贸关系总体增强的环境下,双边贸易摩擦也时有出现,给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和困扰。2006年,虽然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不多,但在反倾销规则上更加严格。2006年10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反倾销调查中市场经济采购原则和工资计算方法两项规则做出调整,这些修改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被认定为倾销的几率大大增加。2006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等地的铜版纸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例反补贴诉讼。这表明,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不使用反补贴法的政策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产品可能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重歧视。

进入2007年,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可能增多。中国钢铁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张和出口的扩大,可能对美国造成冲击。数据显示,2006年1~11月,中国钢铁出口达3746万吨,同比增长100%。2006年美国钢厂和钢铁协会就两次要求美国贸易官员,针对中国继续给钢铁生产商发放补贴的行为采取行动。另外,纺织品、鞋、机电产品的贸易摩擦案件也可能增多。随着中美纺织品协议将于2008年底到期,中国纺织品将可能面临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救济措施。因此,各方应未雨绸缪,尽早规划应对策略。

中美经贸领域焦点问题解析

中美贸易不平衡、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保护,是长期牵绊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三大问题”。

贸易不平衡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对中国施压的主要诱因。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据我方统计,美对华逆差始于1993年,从62.8亿美元扩大到2006年的1442.6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美对华逆差始于1983年,从3亿美元扩大到2005年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实际上,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美方夸大了对华逆差的实际规模。美国在统计中,出口使用离岸价,而进口使用到岸价,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逆差额;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实际上经香港转口至美国的产品有很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此外,在谈到贸易逆差时,美方避而不提服务贸易,实际上,美对中国服务贸易过去1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

1996-2005年中美贸易及差额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来自历年中国海关统计;美国统计来自美国商务部

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深层次原因还有:首先,美国多年的低储蓄、高消费造就了旺盛的国内需求超出其国内供给,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中国消费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1.1%,仍然偏低。第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使美国逆差向中国转移。由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将国内的制造尤其是装配业务转移到中国,中国充当了加工、组装以及“中国制造”贴牌生产的角色。美国对整个亚洲的逆差水平无大变化,但对中国逆差比重上升,对亚洲其他地区的逆差比重下降,同时中国对东亚逆差上升。第三,美借助对华投资扩大“隐性”出口。由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作,全球500强企业大都已经在华投资设厂、建立研发中心。过去美国直接向中国出口的产品,现在利用在华投资生产并出口。这样不仅缩小了美国出口数字,跨国公司从中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也有利于美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四,美对华出口管制。美国针对高科技产品对华一直实施严格的出口限制,归根结底是出于政治考虑,害怕中国科技进步、军事强大而与之对抗。2006年7月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华出口管制新规定,在稍微放宽了对美国安全影响不大的高科技产品的同时,又将40多项新技术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中。该规定扩大了对华出口管制范围,加大了对华出口管制力度,使美对华出口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化。

从统计意义上看,中美确实存在巨大的贸易不平衡。但这并不能作为衡量中美经济竞争力的尺度,而由此判定中方在双边贸易中获利而美方受损是不合理的。加工贸易占据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但中国仅从加工贸易中赚取很少的加工费。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不仅惠及美国大众,节省了美国民众的开支,而且有助于降低通胀,稳定美国经济发展环境,美国企业更是从中获得巨额隐性收益。

中美两国在经济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为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支持经济的主要力量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中国的强项,这是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因此,贸易不平衡具有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一问题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虽然中美是当今世界上面临经济失衡较大的两个国家,但这两国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相对失衡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也是全球经济走向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

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尽管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目前已经累计升值超过6%,但美国要求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呼声不断。2006年伊始,美国《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指出,中国“严格控制的固定汇率”和“为限制货币升值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一定程度导致巨额美中贸易逆差,并敦促中国进一步放开汇率。在中国外贸高速发展,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将产业转移带来的大量失业现象归咎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无疑是不公平的。人民币汇率并非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只是美中贸易不均衡的一个原因而已。事实已经表明,美元的贬值并未改变美国贸易逆差的逐年扩大。单靠人民币升值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并不可行,美国需要更多关注于解决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减少贸易逆差。如果美国的部分政治家仅仅片面考虑自身利益,盲目施加压力并将人民币升值问题政治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激化双方的矛盾。事实上,美国内部对人民币升值也有不同意见。美国国内部分重量级经济学家反对强迫人民币升值,如格林斯潘认为,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应采取“合作”而非“压制”的态度。美国财长保尔森一直寄望能通过促进中国稳健的经济改革、而非激进的手段压迫人民币升值,但同时也暗示人民币升值速度太慢。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权威人士指出,人民币汇率是一个主权话题,中国将站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自主决定。

对于美国来说,当前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创新,而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手段。美国一贯认为,中国的盗版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部分原因,并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频频向中国施压。2006年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华盛顿发布了“美中贸易关系报告”,警告中国如果不在诸如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做出实际行动,将考虑向WTO对中国提起申诉,中美贸易关系又一次骤然紧张。“特别301报告”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关于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年度报告。4月28日,美国发布“特别301报告”,将中国列入了“重点观察国”和“306条款监管国家”名单。6月初,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举行有关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假货的听证会。美国有关知识产权和贸易的官员在本次听证会上表示,将加快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向WTO起诉中国的步伐。中美政府高层对话、谈判几乎每次必提知识产权,在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谈判的焦点集中在知识产权的执法环节。此外,由美国专门针对知识产权而设立的“337条款”引发的知识产权摩擦,近年来也有增长趋势,涉案金额逐步扩大。2006年,美国前所未有地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3次337调查,是2005年7次调查的近两倍,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很大。对于技术、知识型产品,337调查甚至比反倾销的杀伤力更大、打击面更广。

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增强互利双赢观念,促进中美共同发展。美国要用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思维,看待中美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美国应该认识到,贸易问题政治化,强化贸易局势的紧张气氛,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还会减少中美企业的贸易及合作机会。对于贸易冲突和摩擦,我方要以平常心对待,客观冷静地分析,积极有效地应对。双方进行坦诚的、及时的、全方位的交流十分必要。如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就是致力于多领域、高起点地一揽子探讨中美关系、促进全面沟通的机制。同时,在制定经贸政策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给两国带来好处的同时,出口的迅猛增长的确给美国市场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我们既应当考虑国内利益,也要减少对美国的不利影响。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加大打击盗版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执法力度,派出赴美经贸促进团增加从美国进口,都反映了这一思想。对于美国来说也应如此。再有,中美应加强在保护知识产权和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对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外积极争取自身权利。一方面,对内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苦练内功,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高附加值商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外应当积极维护并争取自身权利,努力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2006年6月,美国劳联-产联组织再次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针对中国劳工状况和劳工标准问题的301调查申请。商务部等部门及时协调立场,据理力争,坚决交涉,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决定驳回此次301调查申请,并肯定了中方在劳工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中国高层利用出访、接待来访的场合和机会,敦促美国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放松对华出口管制。虽然这一目标在短期内看来难以根本实现,但中国表明态度并加以强调,将为中国争取主动权,促进问题的解决。

警惕2007年美国经贸领域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化。2006年以来,受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速趋缓,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一路下滑,按年率算分别为5.6%、2.6%和2%。预计2007年美国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短期内不会出现较大反弹。这将对中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势必会导致美国对我国的外需增长减弱,低端电子制品、家具、纺织品和工艺品出口可能将受到拖累。对中国来说,既要力争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降低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同时也要启动内需以应对美国经济放缓。近年来,美国保护主义势力有抬头之势。特别是美国06年中期选举后,民主党掌控了参众两院,可以预料,一贯反对自由贸易的民主党肯定会向布什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施加压力。中国可能将面临美国更加严峻的出口环境和更严厉的贸易制裁,对此,中国应该引起重视,尽早研究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的应对措施。

标签:;  ;  ;  ;  

中美经贸联动发展_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