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模式研究_经济模型论文

区域科技创新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模型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科技创新模型及其结构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经济技术区域内,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合所构成的创新系统,是由与区域科技创新全过程有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也是由相关社会要素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具有开放系统的一般特性,包括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系统的有序性和组织性、系统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注:邹珊刚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后者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一般说来,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有时要循环交叉或并行操作。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

目前对区域科技创新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

一种是结构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区域中的各种设施,包括物质的、人文的和通讯的作用(John de la Mothe,Gilles Paquet,1998)(注:John de la Mothe,Gilles Paquet:National System,"Real Economies"and Instituted Processes,Small Business Economies,Sep.01,1998,Vol.11,第101页。)。这种分析方法是在区域创新研究中最常见,也是较为成熟的方法。这些设施更具体地是指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以及进行创新活动的个体。这种方法以技术创新为分析的核心,没有给出非技术成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如区域的制度因素等。很多研究者在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国内学者付晓东(注:付晓东,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研究,中共洛南市委党校学报,2001.3)(2001)、陈光(注:陈光、王永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论纲——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1.1)(1999)等构建的区域创新系统也是采用这样的思路。

另一种是过程分析法。它注重区域科技创新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各个主体之间的网络联系与协同过程,从而把区域创新由静态的结构分析转向动态分析。萨克森宁(Saxenian,1998)认为,创新是公司的结构特征和产业组织、地方结构以及文化的互动的结果,把关注中心放在创新过程上。他认为,创新不是线性的,而基本上是受网络和动态变化影响的。在其所著的《地区优势》(注:安纳利·萨克森宁著,曹蓬等译,地区优势,北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第180~181页。)中,他写道,“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的时代,公司间网络形成的横向协调,使得各公司能够保持持续革新所需的重点和灵活性。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构造区域科技创新模型,既要反映系统的结构,也要反映系统动态运行的机理,还必须深入理解文化、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国内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陈文言(2001.2)(注:陈文言,浅论区域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人文地理,2001.2)。但其模型中对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性未作出清晰的表达。考虑到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空间上的聚集作用等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对科技创新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联系,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一个解释性的区域科技创新的系统模型(图一),借助模型,可以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系统结构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从图一中可以看到,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其中企业处于关键的位置,政府的引导和中介机构的服务都在当中发挥重要功能。各行为主体在创造、使用和扩散新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其职能重点在于进行科学创新;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高等院校科学创新的领域与方向上,即政府通过对某一领域R&D的支持来提高该领域的科学供给。科研机构则承担着更大程度上将政府的战略规划转变为可开发技术的任务,一方面弥补了高等院校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大力进行区域优势产业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升级工作,开展外部性巨大的竞争前应用技术的开发工作。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一起为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来源与产业竞争前技术的储备。而企业相对来讲,基础研究的任务较轻,应用与开发研究的任务较重,因为其直接面向市场,更强调的是自我选择。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宏观引导,以及提供和改善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软环境方面。虽然通常只有少数的企业直接承担政府委托的研究开发任务,较为直接体现政府意图的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导向作用,但通过产、学、研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绩效仍然主要反映在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上。

图一 区域科技创新的系统模型

造成这种分工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的职能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差别,表征在活动上的相异。在从事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里,针对不同的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组合和配置,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运行特点以及技术创造、传播和应用绩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而也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最终将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因此,推动科技创新,根基在企业。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等研究开发部门作为技术创新的知识源头,其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供给和技术人才服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创新政策的制定,从而影响和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并作为一支有重要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力量参与科技创新。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政府不能也不应代替企业去进行技术选择,无法代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政府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创新、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和组织管理,促进产学研在科技创新各个环节中的紧密结合和协同作用,促进区际和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介机构包括信息中心、创业服务、技术评估、经纪组织和咨询机构等,它们是技术创新供求双方和联系市场的纽带,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传播、咨询和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图一的模型揭示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科技创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上的运行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科技创新的微观层面运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以企业为核心,在竞争压力和动力机制的激励下,相互之间发生作用(主要是知识的交换和资源的流动),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和共同参与研究开发活动,获得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各类技术成果,初步体现科学技术的商品价值,而科学技术储备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科技进步。第二个阶段是创新引起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效应的发挥并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业提升壮大和整体生产力增强的中观作用过程。第三个阶段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结构),引起经济结构合理变化,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宏观作用过程。模型还揭示了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推广应用(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时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整体改善和不断优化的后续过程,以及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引起的对发展战略、制度和政策制订产生积极影响的正反馈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使科技创新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更大的经济规模和更好的社会效益,从而不断地推动区域经济的改善、优化、升级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当然,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在多维空间进行。上述关于科技创新作用过程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划分并非绝对的,因为即使在微观活动阶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战略导向和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这里只是就特定的系统运作,侧重从其活动过程的发展阶段与其作用发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加以讨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势必形成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科技系统以外的更大系统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注:方旋著,《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在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时候,经济的发展又对科技创新产生反作用,即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创新资源、创新动力产生积极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通常需要积累起一定的资本,而资本往往是稀缺的,经济的发展则会使更多的资本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创新资金的供应情况。而技术与人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区域的其他一些特征变量,如区域的制度、区域的文化、区域的资源禀赋、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构成了区域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可以超前于地区科技创新系统的要求,进而引导其构建,也可能由于滞后于地区科技创新系统的要求而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这些环境因素可分类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的软环境因素,包括发展战略、制度安排、政策设计等,更多的是属于制度性的和带有根本性影响的,同时也是政府更能发挥自身效能的地方,由此也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是何等的重要。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区域科技创新对外应是开放的结构,要与区外(国际与国内)科技创新互动。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区域科技创新不仅要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且应广泛开展与国内其他区域和国外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才能迅速提高科技创新的起点。

二、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微观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具有正的外部性,因为众多的科技创新活动刺激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在于:创新,尤其是根本性的创新,一旦冲破一定的壁垒后,就会引发创新群的出现,投资高潮随之出现,较多的资本被投放于新企业,这种冲击一浪传一浪,传遍了原材料、设备、劳务等市场,犹如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效应。经济表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美籍德国经济学家格·门施(G.Mensch)(注:G.Mensch:Stalemate in Technology,Cambridge,Ballinger,1979)继承与发展了熊彼特的思想,他认为,经济低落时期的“技术僵局”迫使社会进行基础性技术创新,基础性技术创新为下一次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率先完成基础性创新的部门代表了新的经济结构,以这些部门为中心,创新产品与过程进一步扩散,使整个经济的基础技术迅速改变,经济总态进入上升的阶段;但是当创新扩散到一定阶段后,生产过程创新将取代产品创新,经济总态会停滞甚至下降,经济表现为S型的波动。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傅家骥等把创新植入经济的机理归纳为四个方面效应,(注: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402~410页。),即:率先创新的引擎效应、模仿创新的扩张效应、创新继起的持续效应、结构优化的集成效应。

通过率先创新使新的科技成果首次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又通过众多的企业对于率先创新的模仿,因而产生的乘数效应、增值效应和优化效应,对于创新植入增长具有扩张效应。根本性创新集群起着较为持久的引擎作用,而引进性创新集群对于经济增长仅仅起着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在根本性创新带来的推动效应、产业内外创新扩散与模仿扩张产生的乘数效应、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导致的选择效应作用下,还能发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后出现的集成效应。

傅家骥等人对创新植入经济的概括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但从其考虑的对象来看,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他们考虑的主要是“国家”水平的创新与经济的关系。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区域创新系统必须考虑创新在区域空间上存在的一些特征,在这些特征中知识的空间溢出与创新主体的空间聚集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

以上傅家骥等提出的四个效应是着重于从时间纬度去分析创新植入经济增长的机理,笔者认为,在研究区域的创析如何植入区域经济中还必须从空间纬度加考虑,以此将之改进形成如下的机理模型:

图二 科技创新植入区域经济的机理模型

这一模型可以较好地体现区域科技创新的时空特点。这里就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创新主体的空间聚集效应解释如下:

1.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

这里所指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经营经验等。这些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被创造出来,传播的速度越快,拥有的人越多,为群体带来的福利就越大。但是这些知识中很多是属于隐性知识,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很难得以传播。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由于彼此间地理位置的接近,研发机构、生产厂商、供应商及相关产业的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去分享这些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空间溢出的效应客观上促进了模仿创新的出现。

2.创新主体的空间聚集效应

创新主体空间聚集的原因在于,出现这种聚集的区域,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由于相关产业的存在,可以为居于其中的企业提供便利的专业化供应源,这种供应源的存在可以使企业迅速地对其资源配置进行整合。在创新主体的空间聚集效应作用下,经济主体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在其行业规范的指导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知识的扩散速度,节省了区域内产业组织的交易成本,从而在整体上增强了区域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效应,科技创新的经济作用得到放大,不仅引起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区域内的产业水平得到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而且带来新兴产业生长并促进经济增长极的生成。这一系列变化加速子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区域环境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

区域科技创新受到区域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区域专有因素在塑造区域技术变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区域专有因素有些是制度性的,有些则根植于历史之中。因此,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具有不同的侧重,依赖于不同的要素内容,而这种侧重一方面是长期历史惯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有意识作用的结果。

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的一系列区域特征变量构成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以及区际间的交流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相互交织、彼此适应、共同作用,其中对科技创新产生最直接、最具基础性作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最重要的是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图三)描述了区域科技创新所受到的各种环境的影响及其交互关系,并表达了将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出通过区际交流所引出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系统联系。

图三 区域环境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

标签:;  ;  ;  ;  ;  ;  

区域科技创新模式研究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