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技术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产品技术复杂程度的加剧,企业不可能也不必要掌握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全部技术;同时,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简单的模仿、引进创新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复杂的技术变化和市场要求,集成创新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1998年,哈佛大学的Marco Iansiti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技术集成理论,认为技术集成是在寻求技术选项与市场需求之间有效匹配的过程中,对多种技术选项进行调查、评估和选择的一系列活动[1]。他通过对半导体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的研发项目趋向于通过较为革命(revolutionary)的方式——选择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并通过大量的并行试验对许多技术选项进行验证;而日本的技术集成倾向于渐进(evolutionary)的方式——逐渐地改进已经熟悉的技术[2]。慕玲、路风(2003)归纳出集成创新的五个要素,通过分析新科VCD/DVD技术集成创新实践的案例证明我国企业也可以成功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活动[3]。张米尔、杨阿猛(2004)分析了朗科优盘以及大连机车的技术集成案例,对技术集成过程中企业的建构能力、技术监测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成长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集成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将促进企业在产品系统层次上建构技术能力的成长[4],并在分析朗科产品开发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提炼出技术集成创新模型:已有的技术存量与新领域知识的植入集成出新产品及其衍生系列[5]。可以看出,我国学者近年来已对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型、要素、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技术集成在企业内部的模式及其特点的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技术能力的成长过程提炼出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具体特点。
一、基于集成特征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阶段分析
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是选择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的重要依据。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阶段越高,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越强,创新程度也越强,企业对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活动的模式选择也更加灵活。
1.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技术能力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往往不能有效地实现技术需求与日益增加的技术资源的有效匹配,不能形成自主的产品概念构建,即建构技术能力较弱,技术能力的成长局限于简单地模仿和引进。由于企业的技术学习水平低,技术选择的渠道以购买引进为主,同时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或元件全部依赖外部进口,产品开发能力十分有限。除此以外,某些企业虽然能够提出产品设计的主导方案,但是并不掌握单元核心技术,由于其研发成本过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如在我国VCD产业形成初期,虽然安徽万燕创新性地提出VCD的设计方案:“飞利浦机芯+美国C-Cube公司解码芯片”,但是由于企业技术整合、研发能力有限,产品的核心元件必须从国外购买,这就使得万燕VCD的生产成本过高,上市价格也偏高,企业缺乏竞争力,最终被大量的新进入者淘汰出市场[3]。
2.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第二阶段——中等技术能力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技术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企业能够根据技术关联环境的变化调配已有的技术存量,能够立足于产品开发的系统层次学习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建构能力。企业除了通过购买引进等方式获得技术资源,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方式进行技术选择完成技术积累。思科公司是通过技术外购来实现企业集成创新较为成功的典型,其经营战略中固有的部分就是运用并购或建立伙伴关系来获得新技术[6],而沈阳华晨金杯则是在买断汽车制造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先进、成熟的零部件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此时,企业虽然不能完成产品开发过程中全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但已经掌握了部分研发的主动权,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显著提高。
3.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第三阶段——高级技术能力阶段
高级技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企业建构技术能力强,能够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吸引元件和设备供应商,增加产品的功能,使产品的使用符合市场需求结构特点。这类企业大都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长期的技术积累过程,其技术选择的渠道除了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而且在技术集成的关键要素——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占据主动权(见表1)。
表1 企业在技术能力不同阶段上进行技术集成创新的特征
技术能力阶段建构技术能力选择技术能力新产品(工艺)开发能力
基本技术能力初步构建出新产品概念,没有 以购买引进为主,技术选择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初步产
掌握关键单元技术,产品产业 道狭窄品构建基础上进行组装生产,
化能力不足以规模取胜
中等技术能力自主构建产品概念,部分掌握 利用技术购并、外包等多种渠掌握部分关键单元技术或核
关键单元技术,产品产业化能 道进行技术选择和整合 心技术,依靠强大的技术整合
力强 能力为支撑,以新产品功能、
特性取胜
高级技术能力通过自主产品概念构建提出以主导设计形成开放的产品 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单元技
产业主导设计方案,并能快速 技术系统,主动吸引外部技术术,以新产品市场领先程度取
完成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资源,实现内部和外部技术资胜
源全面整合
二、企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技术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处于不同技术能力阶段的企业选择和整合已有的技术资源与新领域知识,开展创新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企业技术能力阶段的不同特点,提炼出三种企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拷版模式、渐进模式和突破模式。
1.拷版模式
拷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通过集成产品核心元件或技术进行组装生产,集成出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壁垒和进入壁垒都很低,生产规模对于企业竞争起决定性作用。选择拷版模式的企业多采用拷版战略。这种战略是指一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设计和零部件完全依赖外界的供给,该企业就像另一家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只是依样画葫芦地进行组装而已[7]。三星电子以及许多生产企业成立初期采用的就是这种战略。
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仅具备基本技术能力,多实施技术拷版战略,企业产品竞争以规模取胜,利润空间狭窄。
2.渐进模式
渐进模式是指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选择和整合能力,能够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对产品(工艺)进行功能或特性的渐进性创新,使得产品在投放市场后,由于新功能(特性)符合特定市场的需要而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新进入者在短时间内很难跟进。此时,企业采用的技术战略主要是模仿战略,企业从不同渠道获得了产品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能够在模仿产品的行业主导设计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设计和零部件设计作出改进或一定程度的创新,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有所差异。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能力中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组织结构,在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时多选择渐进模式,采用模仿战略。如物流产业的许多企业正是用这种集成的思路和方法成功创新了一系列物流系统和产品,实现了部分物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青岛卷烟厂在进行成品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研制中,集成了日本、瑞典等国的巷道堆垛机和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同时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制开发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高24米的自动化立体仓库。
渐进模式的特点: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技术能力水平中等,多实施技术模仿战略,企业产品竞争以差异化取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保持市场竞争力。
3.突破模式
突破模式对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能自主研发产品核心技术,通过集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资源,完成新产品及其衍生系列的开发。新产品技术含量和技术复杂程度都较高,竞争者很难模仿和跟随。由于采用突破模式的企业要比其他的竞争者更早获得或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并将其率先推向市场,因此适合采用技术领先战略。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技术领先者常常面临不确定的技术环境,新产品并不一定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要求这些企业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来获取新兴市场的丰厚利润,弥补它们在成熟产品市场中逐渐失去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在这种模式下成功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活动的关键在于对尖端技术或者产品核心技术的独立研发和应用。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优盘”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朗科的“优盘”是基于USB(通用串行总线技术,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采用闪存芯片(Flash Memory,简称Flash)为存储介质的新一代移动存储产品。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传统软驱和软盘读写速度慢、可靠性差、容量小等问题,朗科选择了目前市场上广为应用的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并利用了当时刚出现的通用串行总线技术。在核心环节控制程序的开发上,朗科坚持自主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经过紧张的技术方案设计、编程以及随后的软件及硬件的反复测试和修改,最终开发出可以将USB接口和Flash芯片集成为一体的控制软件,顺利完成了读写操作。1999年11月,通过三者的有效集成,第一款闪存盘——“优盘”面世,并由于其明显的技术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广泛影响的少数几项产品之一。
突破模式的特点: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具备高级技术能力,多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由于新产品及其衍生系列的领先特性使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独占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企业处于技术变化日益迅速,技术资源高度流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企业在进行技术集成模式选择时,由于其技术能力水平的不断变化,与之匹配的技术战略也会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模仿战略和领先战略之间的界限有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在实践中企业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结构特点,匹配不同的技术战略,其集成创新模式选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和转换(见图1)。
三、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的技术集成创新实践过程分析
不仅不同企业之间技术集成创新模式的选择不同,而且同一企业内部的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也伴随模式的转换。韩国三星电子在1969年成立之初就进入家电和电子产业,当时企业的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学习能力差,不能掌握最起码的电子技术,所以选择黑白电视机这一处在产品生命周期衰退阶段的产品。产品的开发采用了拷版模式,即通过从索尼进口成套散件和基本的组装技术,在外国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组装生产,生产出的第一批12英寸黑白电视机供给低端消费市场,企业利润率较低。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过多年积极进取的技术学习、技术吸收和技术能力培育,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的技术能力步入了新的成长阶段。此时技术集成创新的模式从拷版模式转向了渐进模式。在这一阶段,三星投放市场的产品如符合韩国国民特殊需要的修改版经济型12英寸黑白电视机(1975)、1M DRAM(1986)、便携式摄录像一体机(1989)等都是在模仿行业主导设计的基础上由其自行设计开发的;在技术选择和整合渠道上,三星通过“反解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聘请海外工程师、收购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1994年收购日本LUX公司,1995年收购美国AST Research的重要股份)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尖端技术,在对企业内部技术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占据高技术电子产品市场领先地位的一系列知名产品[7]。虽然三星电子已经破解和掌握有关产品的部分关键技术,但是其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还不强,产品的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销售的产品的利润空间依然受到领先厂商的限制。
由于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三星电子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点培育自主技术开发和自主产品创新能力,这一时期主要采用突破模式,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元件的基础上集成相关技术资源创新出了一系列处在导入阶段的新产品,满足了高端市场需求,开发的多项产品在高技术电子产品市场上实现了行业领先。例如,三星电子利用已掌握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派出或者借调不同部门的一些掌握关键技术(know-how)的工程师获得了项目开发需要的技术,同时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相关资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技术的全面集成开发出世界第一台硬盘数码摄像机ITCAM 9W、世界第一款具有光学变焦功能的300万像素照相手机、世界第一台高清晰电视用DVD等高新产品。步入到21世纪,三星电子确立了先见、先手、先制、先占的“四先战略”,全力提升研发、生产的速度;正是这一“速度经营”的领先战略使三星电子尝到了先人一步的无尽甜头,在德国iF(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汉诺威国际论坛(中国)设计有限公司主办的iF-China 2005工业设计大奖中力拔头筹,一举荣获了45项大奖,其中3项最高级别奖、42项优胜奖。
四、结束语
当企业选择拷版模式时,由于不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集成渠道范围狭窄,集成产生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销往低端消费市场,因此企业的利润空间受限,发展缓慢。当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较高时,技术集成偏向选择渐进模式和突破模式——企业由于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而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当企业创新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时会获得一段时期内高额的垄断利润。可以看出,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能否创造市场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只有通过不懈的技术学习和技术积累,才能促进企业的技术能力成长,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实践活动。